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

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总结一是影响经济增长。

首先,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潜在经济增长率面临下行的压力。

人口红利形成的劳动力成本低这一比较优势下降乃至消失,将明显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利润。

,我国15-59岁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值的减少。

按照目前的趋势预测,到,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由9.4亿缩减到7.1亿。

其次,老龄化使人口结构老化,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因而呈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由于退休金的替代率下降速度更快,最终导致全社会储蓄率下降,影响社会资本的形成,也会使消费能力下降,导致需求不足。

此外,政府财政面临收入减缓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的双重挤压,将严重制约政府的直接投资和间接引导投资的能力。

二是影响结构调整。

完成压缩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都需要调整劳动力的结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企业更倾向于向年轻员工投资、对年轻人进行培训,老龄化从而影响企业对人力资本提升意愿降低,将使劳动力结构老化,产业转型升级。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个体的生产率呈现先增后降的发展态势,一般是在40岁达到顶峰,此后明显下降。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中位数将快速上升,到45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四分之一,劳动力整体老化。

三是影响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

从经济增长理论来看,在生产函数决定产出的几个变量中,资本和劳动力都难以像以往那样快速增长,劳动年龄人口也步入下降通道,剩下的只能从全要素生产率上做文章,特别是在创新上做文章。

从供给侧看,经济增长研究显示,人口劳动力老化影响社会活力,明显弱化全社会创新创造能力。

从需求侧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而人口老龄化可能不利于消费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老龄越大,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就差一些,意愿不是那么强了。

四是带来更多的挑战。

首先老年人口增加将使政府保基本的压力很大,公共财政在基本养老金、退休金、保险费补贴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增加。

据测算,到期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的比例可能会接近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

GDP施方面的费用占.其次,人口老龄化改变家庭结构和规模,抚养比上升,削弱家庭的养老功能,导致家庭养老的风险增加,家庭的代际矛盾显现化。

从全社会的角度分析,如果生育政策不变,未来我国的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之比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7:1发展到本世纪中叶不足1.5:1的局面。

社会抚养结构的变化将深刻改变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格局,容易诱发代际利益分配的矛盾。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规模大,将是较早面临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从国情看,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空间大,老龄金融、老龄用品、老龄服务、老龄房地产等均待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产业大多处于初期,亟待开发并规范。

预计“十三五”后,中国将迎来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增长的高峰,也将迎来老龄产业发展的高峰。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老龄金融往往具有后发优势,它将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老龄金融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推动投资公司、保险机构等规模扩张,股权投资和IPO水平不断提高。

二是推动国民储蓄向社会投资转变,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将随之变化。

.三是有助银行业务由传统商行业务向投行、保险等综合化方向转型。

就商业银行而言,在支持老龄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快速发展、养老金业务快速扩张、个人客户资产配置形式更为多样化、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使商业银行投资渠道更为多元化等主要机遇。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各地养老服务条例的制定源于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

据统计,截至年底,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897万多人,约占总人口的18.63%。

预计到,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18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4%。

高龄、失智失能、空巢老人逐年增多,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突出。

北京比全国提前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

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已超过300万人,同时增速惊人,以每天400人、每年15万人左右的规模和年均6%的速度增长,预计将超过400万人。

而社会转型带来的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加,也导致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空巢老人约占老年人口的一半。

目前,北京市90%的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6%的老年人在社。

4%区养老,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的只有.前两者合称为“居家养老”,高达96%,他们的生活亟须一个完善的社会服务系统来支持。

四川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1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4个百分点。

在四川省两会上,四川农工党省委的集体提案《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与我省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建议》中说,四川省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居全国第2位,但养老社区化跟不上人口社区化。

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在上海市两会讨论中,代表们普遍关注将来养老“阿姨”从哪里来的问题。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沈晓初说,上海目前的老年护理服务、老年医疗服务方面的人员增长,远远跟不上上海老龄化发展的水平,“我们正想办法跟市教委合作,加强培训,增加上海的老年护理和老年医疗技术人员”。

然而记者注意到,“为老人服务”早已被“阿姨”们列为“吃力不讨好”事项中的头一项。

据云家政平台对北、上、广、深35万名”阿姨”的调查显示,老人看护的价格,在月嫂、育儿嫂、普通家政员、钟点工中是最低的,4个地市的平均价格仅为3000元左右,月嫂和育儿嫂的价格则早已突破5000元和1万元大关。

雇主们在老人看护方面愿意付出的金钱较少,要求却很多,有护理经验、懂基本医疗常识”阿姨“他们大多希望看护老人的.等。

云家政副总经理孙黎预测,老人看护服务未来将出现极大的缺口,“至于怎么弥补,还不知道。

目前来看,光加钱可能还不行”。

上海伙伴聚家养老服务社总经理杨磊已经感受到养老“阿姨”不足带来的麻烦。

她的服务社承接了上海10个街道老人日间托管中心的服务管理工作,人员紧缺是她目前面临的难题之一。

一个持有“护工”证书、表现很好的年轻女孩儿,工作不到半年就向她递交了辞呈,“不是薪水问题,是家长觉得不吉利,死活不让再干了”。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静安寺街道老年协会秘书长柏万青注意到,上海总共有六七百个养老院,但真正能进医保报销的只有88家,“我有一个问题,一旦未来医养结合得很好,全部能进医保了。

那么多养老院,医生哪里来?护工哪里来?”人口老龄化及老龄产业是怎么回事1.人口老龄化的判断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出生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等原因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的特定社会发展过程。

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5,或者10%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逐渐改变,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世界各国平均生育率从1950-1955年之间的4.95,下降到之间的2.52。

与此同时,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世界人口的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寿命不断提高,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

2.老龄产业的特征老龄产业是面向全体公民老年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各相关产业部门组成的业态总称。

基于公民老年期需求的多元性、多层次性,生产提供各类老龄金融、老龄用品、老龄服务和老龄房地产产品及服务的产业链条。

主要包括四大板块,即老龄金融业、老龄用品业、老龄服务业和老龄房地产业(见表1)。

其中,老龄用品业、老龄服务业和老龄房地产业主要面向进入老年期的人群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而老龄金融业除了面向进入老年期的人群提供相应金融服务外,还包括面向年轻人群提供老年金融准备的相应服务。

老龄产业有如下特征:第一,老龄产业是适应老龄社会需求的新型产业。

在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条件下,年轻人必须为自己的晚年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规模日益膨胀并可能占据总人口1/3的老年人口将带来巨大产业发展需求。

这两方面将重塑传统产业结构,形成服务于巨大目标人群的产品市场、服务市场和企业群体,形成老龄金融日益成熟、老龄服务随身相伴、老龄用品极其丰富、老龄房地产规模化运作,不同区域老龄产业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整个产业体系需要作出战略性调整,以满足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庞大产业需求。

第二,老龄产业是横跨第一、二、三次产业的综合性产业。

从产业体系来看,老龄产业十分庞杂,低技术与高技术相结合,资本密集度有高有低,劳动密集度也有较大差异,资产形态和资本形态兼而有之,综合性特征十分明显。

老龄产业所包含的经济实体有的属于第一产业,如为老人提供农业副食的企业;有的隶属第二产业,如为老人生产日用品的企业;有的归属第三产业,如老人保健中心等。

由于其综合性和高关联度,老龄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既有依赖性又有渗透性。

第三,老龄产业将成为老龄社会的支柱性产业。

未来经济是老龄经济,在此背景下,老龄产业不仅是人口老龄化催生的新型产业,而且是未来老龄社会条件下的支柱性产业。

老龄社会所带来的刚性消费即海量老年人口,决定了老龄产业具有良好的长期发展预期,可容纳的就业总量也日益可观。

尤其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龄产业市场,大力开发老龄产业对社会的整体产业发展乃至对宏观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不可限量。

第四,老龄产业是老龄社会条件下的战略性产业。

在全球老龄化的背景下,提供低成本和高技术的老龄用品和老龄服务将是全球产业体系调整的重要战略制高点。

老龄产业发展将需要生物、医学、智能、信息等高端技术支持。

同时,现代经济是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老龄金融的发展将关系到一国能否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因而发展老龄产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国老龄产业的现状与趋势1.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规模大,后将进入稳定的高龄社会首先,中国已于进入老龄社会,成为较早面临老龄化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到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为0.88亿人,占总人口的7%,正式步入老龄社会。

截至,中国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的数量已达1.3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9.7%。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已低于5%。

,少子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在发展中国家处于较低水平(其次,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明显的“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特征。

中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现代化。

另外,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递度推进特征,以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的宁夏()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以及由于仍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农村“空巢”现象严重,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老龄化水平,城乡倒置显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