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美感分析已如前述,旅游资源的范围极广,因而其所涉及的美学问题也极为广泛,包括了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等等。
这里我们只能就其主要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形态美无论自然存在还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无不以某种形态而存在,包括体量、形状、色彩、线条、结构等,即使抽象的因素也须通过多种具体的因素以及人们的态度表现出来。
所以万物无不与形态有关。
形态美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其次也会引起人们的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官的反应。
按照我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形态美包括以下几种:1.雄即通常所谓雄伟、雄壮、壮丽、宏伟、雄浑等。
举凡能够产生“雄”的事物,必然其体量高而大。
人们常须用高仰角来观看,有压顶之势或铺天盖地、席卷一切之态,是巨大的力的展示,具有动人心魄的气势。
如常被称为“天下雄”的泰山、浩瀚的海洋、汹涌的江河、巨大的建筑物以及社会中力量悬殊的搏斗等。
这里对比的规律也在发挥着作用。
雄伟之美会使人产生仰慕敬畏,增人豪情,催人奋进。
2.险即通常所谓险峻、陡峭、岌岌可危等。
举凡能够产生“险”的事物,必然高挺而陡峭。
人处其上即如凭虚蹑空,稍有不慎即会有生命之虞,常令人胆寒心惊。
当然,必须是“有惊无险”,否则就会造成美学上所探讨的“悲剧”了。
华山有“天下险”之称,即因其为海拔2200米,且四壁陡峭如刀削斧劈,“华山自古一条路”(现今已不只一条),而路宽几乎不容置足,以至出现了“韩愈投书”的典故。
黄山“鲤鱼背”、武陵源“天生桥”以及“三根马尾吊半空”的浑源悬空寺等,均堪称“险”的代表。
险峻之美激励人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奋力进取。
3.幽即通常所谓幽深、幽静、幽邃、幽暗、清幽等。
“幽”一般系指整个环境而言。
举凡能够产生“幽”的事物,其形势必曲、必静,也多数光线较暗,游人的视野受到局限,即“曲径通幽”“青城天下幽”,是因为青城山竹树繁茂,山路曲折而静谧,人行山中,瞻前顾后皆疑无路,竟难辨身处何地。
其他如峨眉山黑龙江栈道、雁荡山筋竹涧、武夷山桃源洞等处亦以“幽”取胜。
“幽”有“移步换形”之妙,同舒朗旷远成为对照,可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以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常使用此种手法。
“幽”的环境使人超然物外,可助人潜心静思,最宜养性颐情。
4.秀即通常所谓秀丽、秀美、优美、柔美等。
“秀”一般指体量较小、结构匀称而且线条柔美、富于弹性的事物。
美术家和诗人都曾指出蛇形(波形)曲线是最优美的。
在山地中,还应当有茂密的植被和多云雾,即所谓“得云烟为秀”。
峨眉山素以“天下秀”著称,“峨者高也,嵋者秀也,峨嵋者高而秀也”。
因为峨眉山主峰虽高3099米,然而其大多数地区山势蜿蜒起伏,且植物蓊郁,岩石较少裸露,林木随风偃伏,形成富于弹性的曲线,这与以奇险著称的山地不同。
峨眉又多山岚云雾。
故其虽高而人们仍认为“秀”才是其最突出之特征。
我国南北风光的总特点常被冠以“北雄南秀”,其中主要原因即在于南方多烟雨且植物繁茂。
推而广之,人们也常用“秀丽”来形容南方人,特别是南方的女性,即因其体态娇小、性格温柔。
秀美之境使人心绪平和,利于愉情养神,感到陶然自得,舒畅自由。
5.奇即通常所谓奇特、奇丽、奇绝、怪诞、诡异等。
举凡能够产生“奇”的事物,或因其数量稀少难觅,或因其特色突出形态特异,或因其互相配合构成出人意料之情景。
黄山有松、石、云、泉“四绝”,为世间少有,更兼都集中于一山,难怪黄山素有“天下奇”之称了。
其他如桂林的“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承德的磬锤峰、泉州的“碧玉球”、新疆乌尔禾的“魔鬼城”、津巴布韦的“奇石公园”等,虽然它们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是世界少有的。
各地泉水并不少,但能定时而涌流的间歇泉不多,其他“鱼泉”、“桃花泉”、“水火同源泉”等则属于世所罕见。
人文旅游资源中也不乏此种奇特之物,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月牙湖”、五台山的“滴水殿”、广西容县柱脚竟悬空不落地的“经略台真武阁”、甘肃武威古雷台出土的汉代“天马”等,构思之巧妙均出人意料。
“天马”甚至被作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它们或体现了自然界的天斧神工,或表现出人类的奇思巧构。
有时某些因素的巧妙配合更有出奇之妙。
如泰山“仙人桥”,系三块巨石在跌落过程中偶然挤压在一起,形成凌空的“桥”。
雁荡山有二峰相临相对,而在高处正有一圆石夹在其间,故称为“含珠峰”。
北京慕田峪长城有“鸳鸯松”,一干而二枝,奇在其一枝为油松,另一枝为马尾松,而且天衣无缝。
泉州“天侣呈瑞”与其相似,只不过主体为榕树,斜枝为重阳木。
云南某地有“榕裹塔”与“塔裹榕”。
二者相距不远。
前者为榕紧紧地将佛塔包裹住如塔建榕腹;后者则榕从塔中长出,塔被涨裂而不倒。
北京房山有“花盆山”,紧倚一上大下小的高约3米之巨石生长一古松,自山下远望恰如花枝摇曳的花盆。
黄山有一巨石形似喜鹊,其旁恰有一松,构成了“喜鹊登梅”(又称“喜上眉梢”)。
《徐霞客游记》载湖南龙洞内景象:“池益大,水益深,水底白石如龙,首顶横脊,尾拖池中。
有圆石大如斗,崿插水中,石出水者亦尺许,密依侧龙,真颔下物也,珠旁又一石,大倍珠,中凹如臼而平水,曰‘珠盘’。
”石、水二者相互关联构成了包括池、龙、珠、盘的一幅天然画图,世所罕见。
奇特美启迪人的智慧,激励人们勇于创造和敢于超越的精神。
6.旷即通常所谓旷远、辽阔、敞旷、浩渺、空阔等。
举凡能产生“旷”的事物,皆为人们的视线没有阻隔,放眼四望茫无际涯。
如浩渺的水面、苍茫的原野、居高而望群峰等。
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峰,一览众山小。
”古诗《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等所描写的均为旷景。
旷景具有雄浑、博大、深沉、单纯之势。
单纯不是单调,单纯中包蕴着小的变化。
在单纯与变化的协调中透出无限生机。
现代人的生活空间狭小,视野多受到阻碍,因而旷远美使人解脱忧烦,心胸开阔,心情豁达,行事干练。
7.野即通常所谓天然未凿、富有野趣、古朴等。
举凡能产生“野”的事物,必须是纯属自然,妙境天成,“天然无雕饰”,或保持较古朴而少受现代文明影响者。
它同上述各种美必须是凭借某种特殊的自然条件或人为努力,只在特定地域才存在者相反。
例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名氏的《水调歌》:“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等,是大漠荒原之野。
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是山林之野。
李白《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是深山之野。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是边塞之野。
还有美人天生丽质、村姑淳朴无娇,性格质朴、憨厚等,也常可称为“野”。
现代文明的负面影响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重返大自然”的渴望,故当今野趣更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
野趣富有自在之情,自由之趣,苍凉之慨,悲壮之叹,使人童心不泯,使人率真磊落,人处此境会很自然地抛开了社会生活中的等级高低、贫富差别等妨碍人们交往的观念。
故探险旅游、访古旅游、采集旅游、自然保护区旅游、森林旅游、绿色旅游、野营野炊旅游等日益兴旺。
二、色彩美色是物的基本属性之一,凡物有其形即必有其色。
山水草木,鸟兽虫鱼,朝辉夕阳,虹霓海市,矿物宝石,建筑和服饰,工艺美术,无不以其色彩而引人注目,有些还是主要吸引力所在。
色彩在构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它超过了形象的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事物的形象,而赋予它特有的神韵。
红叶自古受到人们的赞赏。
其实有些红叶树本身并不很美(如黄栌)。
但当满山一片火红的时候,人们并不着重欣赏其个体的形象,而是从其整体上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活力。
正象杜牧《山行》所云:“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季的山野,黄红(某些变色树叶)白(白桦树干和芦花等)绿(长绿树),色彩斑驳,较之其他季节尤为动人。
“香雪海”(梅林)、林海雪原以其纯白洁净而富有魅力。
野花野草的形象往往不能与仙苑奇芭媲美,然而当大地上呈现花团锦簇景象时,其魅力绝非玩赏单独的一支名花可比。
九寨沟的山美、水美、树也美,然而给人影响最深的却是其斑斓缤纷的色彩。
黑也是一种颜色,尤其是它能够有力地衬托出亮色的美。
例如夜空的皎月和星光、城市的灯火、建筑物的轮廓灯、霓虹灯,车船在夜间行驶的轨迹等。
一切无关的因素都被黑色遮掩了,从而使明亮的色彩更为突出醒目。
这正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所描写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某些城市(例如香港、重庆)的夜景比白天更有魅力的原因即在于此。
心理学家和医学家都证明,色彩最能够影响人的情感,而且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情和生理变化:蓝色使人感到宁静和满足,使血压平稳;绿色使人感到安祥、快乐,利于养目;黄色代表时尚与进取,使人振作;红色则使人兴奋,脉搏加快,血压上升,使人联想到权力;绿色与红色配合更使人振奋、激动。
按照色彩对人的情绪和生理影响的不同,一般常将其分为冷色调、中间色调和暖色调。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颜色还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如红色代表热情、革命和尊贵,绿色代表和平与安全,白色代表纯洁和高尚,黑色代表悲伤与死亡,黄色代表珍贵,象征着君权和高贵。
色彩的这种社会意义在建筑、服饰和艺术上被广泛地应用着。
当然,不同国家或地区对某些颜色的理解有差别,这是必须认真对待的。
在旅游接待中注意这一点,在饭店建设中亦不可忽视色彩的运用。
餐厅不可使用黄色,因为黄色会使人厌食。
某饭店以黑白二色为基调,在白墙上装饰着黑色饰物,工作人员身着黑色工作服。
某饭店的正面轮廓为下直上尖,采用深色玻璃幕墙。
都因而对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三、声音美听觉和视觉同样是人的主要感觉器官。
声音悦于耳与形象色彩悦于目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故常云“悦人耳目”。
而且在人生的历程中,最后失去功能的是听觉。
现在国外已经有专门录制了大自然的流水、鸟鸣、兽啸、风声、雨声等声音的录音带销售,足见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说明声音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且它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
海浪江流、涌泉瀑布、莺燕蛩蛙、林海松涛、空谷足音、鼓乐钟磬、人声天籁,自有节奏,各具其情。
欣赏优美的乐器演奏和歌唱,人皆喜爱。
登高一呼,群山响应,是游人的一大乐趣。
声音效果有时还是某些旅游点的特色。
俞越《九溪》诗真切地描写出杭州九溪十八涧的美景:“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东东丁丁泉,高高下下树。
”这里既有形、色,也有声音之趣。
浙江普陀山潮音洞有声若雷鸣之异,四川阆中“音乐崖”有步移声异之奇,峨眉山万年寺弹琴蛙可一唱百和,河北嶂石岩近年发现了高100米、长达300余米、弧度250度的天然回音壁,至于北京天坛皇穹宇和圜丘中央的“亿万景(影)从石”、山西永济普救寺舍利塔、洛阳齐云塔、四川潼南定明寺附近的石蹬道等,都是因有回音之趣而倍受游人青睐的建筑。
在古典园林中,也常叠石为峡、为涧、为坝,植荷、种芭蕉,以获得声音之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