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治疗的理论源于美国加州大学,在六十年代由职业治疗师艾尔斯博士提出的,感觉刺激分为:
触觉、前庭平衡觉、本体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本体觉、前庭平衡觉对人的日常活动十分重要确又不易察觉,在感统理论中,触觉和体觉、前庭平衡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脑神经系统能否将这些感觉讯息(统合)成有用的资料,是人(感觉统合)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人是否有效运用自己的身体去进行日常的活动。
触觉的接收和功用:
藉著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
接收触摸、重力、质地、冷热、疼痛等感觉
建立身体形象,有助视知觉的发展
建立安全感及稳定情绪
前庭平衡觉的概念:
前庭平衡觉的接收和功用:
透过内耳的三个半规管和耳石:
侦测身体运动(被移动)的感觉
侦测加速、减速的变化
保持肌肉张力正常状态、维持姿势
给予个体平衡状态及安全意识
发展身体知觉、视觉动作协调、空间概念及动作计划能力
建立安全感及稳定情绪
本体觉的概念:是指能告诉我们关於位置、力量、方向和身体各部位的动作,以及有助於统合触觉与前庭觉的一种感觉讯息。
本体觉的接收器分布在我们的肌肉、关节、韧带、肌腱和结缔组织中。
本体觉的接收和功用:
藉著肌肉、筋腱及关节周围的神经接收器:
侦测身体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建立身体空间概念
调节平衡、姿势、力度及速度
有助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有助平静情绪
感觉统合是指脑神经系统将不同的感觉讯息,整理组成有用的资料使我们能认识四周环境及自身的需要,继而有效的引发切合环境需要的反应。
包括:情绪控制、身体协调、动作计划、组织能力、专注力和自信心等。
这些反应又称为适应性反应,影响孩子自我照顾,学习和游戏上的整体能力。
据2007年7月3日。
美国职业治疗师期刊中所发表文章,著名专业学者,miller,Anzalone,lane,Cermak,Osten将感统失调分为三种:
一、感觉调节障碍
二、感觉分析障碍
三、感觉动作协调障碍
这些都是隐性的发展障碍,没有明显的外观特殊。
感觉统合的治疗,是通过适当的感觉刺激及活动,促进孩子的神经系统发展,提升神经系统处理感觉无讯息时的效能,诱发适应性的反应,为了鼓励孩子主动参为感统治疗活动,治疗活动多以游戏形式进行,从而引发孩子的自动参与性,使治疗效果最大化,并强调治疗人员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游戏与孩子的双重互动。
吊网:
孩子俯伏在吊网,摇荡时可提供前庭平衡觉刺激,以此姿势伸手向前取物,有助改善姿势控制、手眼协调及空间概念
滑翔秋千
孩子双手紧握秋千,冲前时可获得前庭平衡觉刺激,若配合其他肢体活动,如踢“不倒翁”,有助改善姿势控制及动作计划能力。
吊摇板
孩子坐或伏在吊摇板上,摇荡时可获得前庭平衡觉刺激,有助改善姿势控制。
如配合抛接活动,可同时训练视觉专注及手眼协调。
绳梯
孩子沿用绳梯爬至高处摘取物件,有助增强对身体和环境的认知,改善身体双侧协调及动作计划。
拉架床
孩子爬上拉架床,在床上滚动或行走,可获得前庭平衡觉和本体觉刺激,有助改善身体位置及空间概念、姿势控制。
身体双侧协调及
动作计划。
空中绳索
孩子双手紧握绳索,保持姿势滑下。
活动有助改善肌肉张力、姿势控制。
身体双侧协调及空间概念。
触觉探索池
孩子在放置了不同物料的池内探索,接受触觉和本体觉刺激,加强感觉调节及身体意识。
安静小天地
孩子在“洞穴”内休息或听音乐。
透过安稳柔和的本体觉和触觉刺激,有助平复和舒缓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