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成果展示

教学成果展示

教学成果展示《给自己的孩子们》教学设计吉林松花江中学蒋艳梅《给我的孩子们》教学设计蒋艳梅吉林松花江中学教学设想本文是丰子恺先生的画集的序,他一改“序”的风格,不是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而是借此时机表达出对孩子的爱。

一是因为孩子就是他画中的主角,二是因为出于爱,她每时每刻都在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他以和孩子在一起,为人生最快乐的事。

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受长达几千年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大都信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孩子严厉有加,慈爱不足。

对儿童的世界给予关注并且去盛赞儿童的成人则更少,至少在丰子恺生活的年代里是这样的。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不但要爱护孩子,甚至要敬佩孩子。

文章语言直白,亲切自然,作者似在和自己的孩子对话,娓娓道来,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叙写孩子们的天真,全用一件件生动的事例,绘影绘声,历历如画。

层次井然,结构清晰。

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共鸣呢?我想,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创造新颖、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根据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采用以下教法学法:a情景导入教学法:从漫画和歌曲引入,(看漫画)使得学生更容易地走近作者,对文章产生一种心理期待。

b讨论法:(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个人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灵感。

c讲授法:由于初中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较短,生活经验和知识积淀有限,要理解文章主题有困难,所以教学中利用课件补充作者生平有关重要信息和时代背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非常必要。

d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

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恰当引导与点拨。

e多媒体演示法:辅以多媒体演示法,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配乐朗读,以渲染气氛。

f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漫画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g朗读教学法:新课标重视朗读,要求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达的对童真的赞美之情和渴望寻回童真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h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合作交流法,开放学习,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

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

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i设疑导学法:学生阅读后,引导学生找到能统领全篇的关键词。

对于童心可围绕“真”来分析理解,对于主旨的把握就围绕“憧憬”与“悲哀”。

为什么憧憬?因为童心纯真,哪些事情可以体现?可以结合语言、句子来具体展开。

如文中选取的孩子的事情(幻灯片)。

又为何悲哀,仅仅是自己已距离孩童时代遥远吗?不是,而是“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来的极大哀痛。

”教学目标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培养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语句与词语解读文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a掌握朗读方法;通过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b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c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重要主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a反复诵读,理解文中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b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c理解作者反思成人的行为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以及本文对童真的赞美及对成人行为的反思,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⑴理解文中作者对孩子们的特殊情感,体会他渴望寻回童真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⑵培养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语句与词语解读文章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一学生对生活、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因而在本文教学中,阅读不会有大的语言障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态度,教给学生认识生活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从而正确理解作者反思成人的行为的写作意图。

因此我将此处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罗大佑《童年》)1.一曲《童年》唱出了孩提时代的天真浪漫、无忧无虑和对成长的无限渴盼。

然而当我们真的长大告别童年时,我们的心中却又怅然若失。

白居易有诗“谁能更学孩童戏,笑逐春风捉柳花”一语道出了人们对童年时代的无限留恋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给我们的孩子们》同样是一篇表达这种情感的文章。

2.欣赏漫画3.简介作者(设计意图:轻松愉快的歌声将学生带入童年自由美好的生活情境,妙趣横生的漫画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朗读课文要求:1、全文都采用较慢的语速2、第1小节用伤感的感情基调来读,读出哀伤,读出无奈和感慨。

3、第2——3小节,要娓娓道来,读时要流露出你对孩子们生活的憧憬。

就像这是你自己写给孩子们的文章,现在正读给孩子们听,来征求孩子们对你文章的意见。

4、4——7小节,读出像对孩子做错事的忏悔。

5、读8——11小节,就如你已经是个成人了,对现实很不满,对童年很怀念,希望孩子们能珍惜童真、童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整体感知——抓文眼课文开头说“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想一想,作者究竟憧憬什么?在第一段里,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憧憬的强烈程——憧憬孩子做事全力以赴,真率、自然、热情憧憬孩子最富有创造力,孩子的世界最广大所以,他对自己呵斥孩子感到愧疚,就连给孩子打预防针,都觉得是一种残忍。

由此可见作者对孩子的爱。

——对憧憬强烈程度的表现:1.“我的孩子们!”这是呼告的修辞,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

一般运用呼告,表感叹(这里还用了感叹号),更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引起读者思考;2.“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用了倒装句式,是将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颠倒顺序的一种语法现象,常常具有强调语气,本句就强调了憧憬的次数多。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抓住重点,这个问题就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研读品析(一)品“真”味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请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解决本课的教学难1.你在哪里读出了孩子的清纯、善良、率真、自然、质朴?课文中记叙了大量表现孩子真率自然与热情的事件——瞻瞻哭泥人;瞻瞻用两把芭蕉扇做脚踏车瞻瞻争着要到月亮上去爸爸每次剃了头,瞻瞻都疑心爸爸要做和尚,不肯让爸爸抱瞻瞻疑心爸爸要变成黄鼠狼而大哭瞻瞻多多益善买香蕉,但因睡着了,把香蕉失落了阿宝给凳子穿鞋子瞻瞻把爸爸的好书给裁破了还得意欢喜软软趁爸爸不在家玩爸爸的毛笔2.以“哭泥人”为例分析作者怎样表现孩子的真率、自然与热情:瞻瞻真率、自然、热情的表现就是“什么事情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

①.用哪个词表现瞻瞻用“全副精力去对付”泥人?答:“鞠躬尽瘁”。

这个词的意思是“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这个词一般用在一些伟大人物身上,如“周恩来为人民鞠躬尽瘁”,但这里却用在了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身上,而且是用在这个小孩对待不值钱的小泥人的态度上,这叫大词小用。

大词小用就是将一个概念、范围较大的词用在一个范围、概念较小的事物上,或者说,将一个小事物故意说成大事物,以突出渲染,强化读者印象。

(有的同学在日记里说,自己把成绩单拿回家给父母看,结果家里发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这个词就是大词小用。

)这里这个大词小用,突出渲染了瞻瞻对待这个泥人的认真程度。

②.用哪些动词表现了瞻瞻对泥人的认真(把泥人当真人)?答:“抱”“喂”“号哭”。

对泥人,一般说“拿”(对真孩子才用“抱”),他却“抱”,还“喂”,这都是瞻瞻对泥人认真,把泥人当真人看的动作表现。

“号哭”就是“痛哭”,为了表现瞻瞻“哭”之悲痛,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对比,把瞻瞻的号哭与“大人的破产”“失恋”“心碎”“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来对比,认为瞻瞻的悲哀比这些成人的悲哀都要真切。

对比的方法,突出了瞻瞻对泥人的认真,也就突出了瞻瞻的真率、自然与热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剖析关键词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中的“真”味)(二)读“真”趣作者之所以憧憬孩子们的生活,除了被他们的纯真、热情、质朴所感染,还有什么原因呢?孩子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喜欢打破传统,解脱束缚,让世界服从自己,按自己的意愿改变现实。

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搬椅倒地;藏茶置抽斗;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车的尾巴;要月亮出来;要天停止下雨;给凳子穿鞋;裁破《楚辞》。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忆“真”趣回眸童年,你有过这样的趣事吗?(设计意图:在感悟作品过程中,自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真正做到读出作品,读出自己,将阅读自己的生命和阅读作者的作品结合起来,达到更高的境界。

)五、深入挖掘——悟“真”意1.作者在文中慨叹:“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作者真正悲哀的是什么?作者真正悲哀的是因为想到了孩子们的未来。

一想到“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想到“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更想到自己也曾有过阿宝这样无拘无束的童年,有过纯真的快乐,眼看着孩子们会和自己一样被俗务缠身,失去自我,不禁悲从中来。

看见自己心爱的孩子还不能体会幸福,而幸福时光就要结束,这种伤感是难以克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