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债务危机的比较研究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重大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
二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
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1982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最典型的代表是80年代,发生在拉美的债务危机,其最早起始于墨西哥。
最初,墨西哥由于不能按照原计划偿付外债,进而向外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寻求贷款援助,向有关的商业银行请求延展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期限,并且要求对近期将要到期的债务进行重新安排。
不久巴西也出现类似情况。
债务危机爆发了。
实际上当墨西哥提出债务问题时,其它拉丁美洲国家,乃至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几乎面临同样的偿债困难。
此外,一些非洲国家、东亚国家以及东欧的一些国家也面临着严重的偿债问题。
结果墨西哥的偿债危机充当了这种严重局面爆发的导火线。
债务危机的原因(1)从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看,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首先产生于它们债务负担的日益加重。
(2)偿债负担的加重还由于发展中国家难以用商品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
(3)拉美国家对国际金融市场过分乐观,大量举债。
以及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对拉美经济过度乐观,不顾其偿债能力,以各种形式向拉美国家提供贷款。
(4)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结构配置不合理,及其对引入外资应用不当债务危机的处理:(1)强调国际调整,通过各种渠道减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
要求商业银行与债务国合作,为债务国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包括减免债务和债务清偿以及提供新的贷款;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减少债务或清偿债务”提供资金;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变这样一个规定,即当商业银行不承诺借款给债务国时,就拖延该组织对债务国提供贷款的做法。
(2)调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结构。
产生的影响:严重的债务危机无论对于债务国,还是对于发达国家的债权银行,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包括国际金融组织的有关各方为解决债务危机提出了许多设想和建议,包括债务重新安排、债务资本化及证券化等。
尽管众多措施对缓解债务危机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国际债务形势仍然十分严重,债务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1989年,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债务余额已高达1262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债务余额与当年出口额的比率高达187%,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这一比率更高达371%,发展中国家的偿债率为22%,而在债务形势严重的拉美国家,这一比率高达31%到1990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已经达到1341万亿美元。
由于当代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愈来愈强,发展中国家的负债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是资本主义信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债务危机已不仅仅作为债务人的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是以倒债的方式通过债务链条的传递,对作为债务人的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影响。
由于债务问题又不是孤立的局限于金融领域的问题,而是以投资、就业贸易等领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胡联邦德国经济学家弗克兰估计,债务危机分别使拉美、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倒退了10年和20年。
1980年-1987年债务国人均消费减少了11%,债务危机还不仅使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而且损害了发达国家经济,所以债务危机不是发达国家所希望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要求逐步缓解并消除债务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其中相当部分投向房地产。
投资的增加导致资产价格膨胀(主要是泰国和马来西亚)。
此外,汇率制度缺乏弹性也使得大量外债没有考虑汇率风险。
这些都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产生的原因: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
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
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
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
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
解决的办法:为了有效应对这次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推行了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一是积极推行十项扩大国内需求措施。
实施总额为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主要用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二是积极推行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为防止经济加速下滑,国务院陆续制定出我国重要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
纳入这一规划的重点产业有纺织业、装备制造业、汽车业、钢铁业、轻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石化产业、船舶业、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
三是积极推行六个方面的税收激励政策。
主要是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同时,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统一降至3%;对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较高的出口货物先后7次提高增值税退税率,调低或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关税;上述政策措施实施以来,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信心,有效地应对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了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产生的影响: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
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009年欧债危机2009年10月,希腊新任首相乔治·帕潘德里欧宣布,其前任隐瞒了大量的财政赤字,随即引发市场恐慌。
截至同年12月,三大评级机构纷纷下调了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投资者在抛售希腊国债的同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券收益率也大幅上升,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2011年6月,意大利政府债务问题使危机再度升级。
这场危机不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一开始就来势汹汹,但在其缓慢的进展过程中,随着产生危机国家的增多与问题的不断浮现,加之评级机构不时的评级下调行为,目前已经成为牵动全球经济神经的重要事件。
政府失职、过度举债、制度缺陷等问题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了这场危机的爆发。
在欧元区17国中,以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与西班牙等五个国家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
产生的原因:一、过度举债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的长期过度负债行为,是造成这场危机的直接原因。
长期的负债投资导致了巨额政府财政赤字。
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政府财政赤字不应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而在危机形成与爆发初期的2007~2009年,政府赤字数额急剧增加。
随着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日渐深入,以希腊、葡萄牙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工资、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逐渐向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看齐,支出水平超出国内产出的部分越来越大。
由于工资及各种社会福利在上涨之后难以向下调整,即存在所谓的“粘性”,导致政府与私人部门的负债比率节节攀升。
西班牙和爱尔兰债务问题的成因与希腊略有不同。
这两个国家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迅速萧条,国内银行体系出现大量坏账,最终形成银行业危机。
而政府在救助银行业的过程中,举债与偿债的能力均出现了问题。
二、政府失职与制度缺陷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在大选与民意调查中取悦民众,政府采用“愚民政策”,采取了“饮鸩止渴”的行为。
例如,希腊政府在2009年之前隐瞒了大量的财政亏空。
一些政府试图通过各种途径逃避欧盟委员会与欧洲央行的监管处罚。
等等欧元区的制度缺陷在本次危机中也有所显现。
首先,根据欧元区的制度设计,各成员国没有货币发行权,也不具备独立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负责整个区域的货币发行与货币政策实施。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统一的货币使区域内的国家享受到了很多好处,在经济景气阶段,这种安排促进了区域内外的贸易发展,降低了宏观交易成本。
然而,在风暴来临时,陷入危机的国家无法因地制宜地执行货币政策,进而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和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能通过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压缩总需求的办法增加偿债资金来源,这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欧债危机的影响: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欧元区外的发达国家,在实体经济层面受危机影响较小。
欧洲虽然是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但由于出口仅占美国GDP的7%,整个欧洲出口对美国GDP 的贡献仅有1%,因此美国经济对欧洲需求的依存度很低。
但英美等国的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的危机国家债券,偿付前景尚不明朗,一旦止付将可能引发新一轮连锁反映。
以日本、中国为代表的对出口依赖较大的国家可能会受累于欧盟经济景气下滑,进而影响本国经济。
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需求,如果危机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必将在实体层面向中国传导。
希腊作为欧元区的小型经济体,其国债的减值对债券持有人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杀伤力。
意大利、西班牙等大型经济体一旦发生国债减值,势必再度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
意大利作为全球第三大国债发行人,其债权人遍及世界各地。
欧洲银行业直接或间接持有的意大利债务高达9987亿欧元。
美国金融业在欧元区也拥有巨大的风险敞口。
根据巴克莱银行的统计,美国银行业持有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债务分别高达2690亿美元和1790亿美元。
一旦这些债务出现违约,处于温和复苏过程中的美国金融业必将再次遭受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