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破产重整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新破产法》)历经12年的酝酿,可谓十年磨剑,最终于2006年8月27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
新破产法引入重整制度,并设专章25个条文进行规定,顺应了国际破产立法的发展潮流。
这成为了新破产法的一大亮点。
不少专家学者在破产重整的目的、基本特征、理论依据和运作程序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但是,破产重整制度在我国毕竟是新生事物,如何使其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与其他相关法律制度实现衔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理论和实务界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本文拟对破产重整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唤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和进一步思考。
一、破产重整的法律特征和制度价值破产重整在各国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理上对其也有不同解释。
有学者直接将其限定为公司重整,认为是股份有限公司因财务发生困难,暂停营业或有停止营业的危险时,经法院裁定予以整顿而使之复兴的制度。
1有学者认为重整是指不对债务人的财产立即清算,而是由债务人和债权人协商一个重整计划,规定在一定期间内,债务人按照一定方式全部或部分清偿债务,同时债务人继续经营其业务。
2另有学者将破产重整定义为,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破产原因但又有希望的,通过各方利害关系人的协商,并借助法律强制性地调整他们的利益,以挽救企业避免破产、获得更生的制度。
3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破产重整制度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但归纳起来说,其内容还是具有共性的。
即破产重整的原因无外乎是企业财务陷入危机,无法周转,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者存在不能偿债的可能性;破产重整适用的现实动因是债务企业有重新赢利的希望;重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摆脱经营困境,恢复原有正常营业状态。
在破产制度中,破产重整、破产和解和破产清算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它们共同构成了破产制度的三大基石。
三者有共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
破产重整制度的法律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破产重整的适用范围狭窄。
破产重整程序的运作成本高昂、耗资巨大,如果重整失败,造成的后果将难以挽回。
因此,除了美国、法国等少数国家对破产重整的对象规定较为宽泛,可以适用于个人和合伙外,其他各国都无一例外地将破产重整的适用对象限定在狭窄范围之内。
如《日本会社更生法》仅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我国台湾地区的《公司法》将重整对象限制在公开发行股票或公司债券的股份有限公司。
(二)参与主体的广泛化。
在破产和解、破产清算中,参与主体较为单一,即债务人、债权人和法院。
破产重整程序则不同,它涉及到直接参与主体和间接参与主体。
债务人的投资人和职工可以直接参与人的身份参加到重整程序。
例如职工能以劳动债权人的身份,对重整计划草案行使表决权。
此外,其他受重整成败影响但又不适合直接参与重整程序的,如债务人的长期合作伙伴等主体,能够间接参与重整程序。
(三)重整目标的多元化。
处理破产问题,除了尊重诸如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经济价值之外,还应当重视经济价值之外的其他诸如道德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社会个体利益的价值等。
4重整制度把清理债务与拯救企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一方面,通过债务调整,消除破3产原因,使企业摆脱经济困境,获得复兴的机会,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它把债权人的权利实现建立在企业复兴的基础上,力图使企业的营运价值(going concern value)得以保留,从而使债权人得到比在破产清算分配的情况下更为有利的清偿结果。
5并且,破产法的立法理念经历了“债权人本位”到“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利益平衡本位”再到“社会利益与债权人债务人利益并重”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这注定了在重整程序中,它还要兼顾企业职工、股东等其他主体的利益,体现其社会本位的特征。
(四)重整程序的优先性。
由于破产重整将广泛的利益主体涵盖在其制度设计范畴内,具有广阔的价值视野,因此,它比破产和解和破产清算更能保护社会各方的利益。
鉴于此,法律确立了其优先地位。
即当破产重整程序启动时,其他正在进行的一切民事执行程序即行中止,且破产和解、破产清算与破产重整申请并存时,重整申请被优先考虑。
此外,担保物权的效力在重整开始后也被暂时冻结,这“充分体现了重整程序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而将债权人及其它因素放在次要位置的价值取向。
”6早期的破产法过分强调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致力于实现债权人利益的最大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交易安全,但在增加社会总体财富方面没有积极作用。
在19世纪,破产法的立法目的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债务人、雇员、经理和其他相关主体的利益不再游离于破产法的保护范围之外,而是逐渐受到重视。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重整制度是通过贬低债权人的程序地位、扩大参与程序的主体范围和强化法院职权主义等方法,综合社会各方力量,挽救困境中的企业,实现社会利益的总体价值目标。
7破产重整的制度价值体现为:(一)拯救债务人。
企业成立以后,不要轻易解散它。
毕竟“保留一个运营的公司比解散一个公司要好,一个公司的经营资产(包括无形的商誉)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通常要比分拆后高得多。
”8破产重整制度立足于企业破产对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通过债务重整,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避免破产的悲惨结局。
基于这种考虑,有些国家如韩国就在立法上明确规定破产重整制度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走出经营困境,避免破产。
(二)均衡保护社会整体利益。
虽然“公司作为一个私法上的自治组织,它是由股东组成并为股东赚钱的工具”,9但是,公司的人格实体并非绝对化,毕竟,它不仅仅是股东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它还应是最大限度地顾及和实践包括股东在内的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组织体系或制度安排。
10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破产的直接后果是工人失业、生产力浪费,且随即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会迅速涉及相关产业,导致供求失衡,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冲击。
世界各国在充分认识企业破产带来的关联危害的基础上,纷纷建立破产重整制度,以求预防破产,在关注债务人和债权人利益的同时,也将关爱的视野扩大到各方利益主体和社会整体利益,从而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三)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各主体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使资源由利用率低的企业流向利用率高的企业,实现优胜劣汰。
破产清算就是为了满足竞争失败的企业退出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
但是破产清算不能直接改变资源的利用方式,具有被动性、间接性,而且是最具破坏性、最耗费资源的一种方式。
破产重整能弥补破产清算自身难以克服的种种弊端,通过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调整、内部法人治理机构的分工与合作,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维持企业的就业和资产,避免企业营业价值的落空。
67二、破产重整制度中相关主体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如前所述,参与破产重整程序的主体广泛,各方的法律地位都不一样,权利和义务既有独立又相互交叉。
(一)管理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
管理人的法律地位是破产法理论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中外学者众说纷纭,形成了代理说、职务说、破产财团机关说和破产财产受托人说等不同观点。
笔者认为,管理人不仅代表了债务人的利益,也代表了债权人的利益,还代表了破产重整程序各方参与人如雇员、经理的利益。
根据新破产法第二十二条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破产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根据不同类型的案件采取不同方式从管理人名册中指定。
债权人有异议时,仅能申请更换,决定权仍在法院。
破产管理人的报酬也由法院决定。
且不说破产管理事务涉及法律、审计和财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法院不可能完全掌握各行各业破产情况,选出适格的破产管理人,单论破产管理人的决定权过分集中于法院,就极易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的现象。
2006年,深圳中院有包括破产庭庭长在内的5名法官皆因破产案件被纪委“双规”或被受刑事处分即是明证。
我们应参考德国的破产管理人选任方法,即改变以法院为主导的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采用以法院选任为主,以债权人会议选任为补充的双轨制立法模式,把决定权还给债权人会议。
人民法院先从管理人名册中指定管理人,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时,由全体债权人表决是否同意该人选,如不同意,则由债权人改选。
为使债权人对管理人的选任能实施有效监督,对债权人行使异议权的条件也应放松,不能局限于债权人会议决议的形式,单个债权人对管理人的选任均可以个人名义行使异议权。
双轨制赋予了债权人更多的话语权,充分体现了债权人意思自治,同时又避免了法院权力过大易导致权力寻租的弊端。
(二)债务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
债务人是破产重整程序的核心,重整的最终目的能否实现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存续。
债务人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在:一是启动破产重整程序。
法律对债务人申请破产重整一般都没有作出限制。
因为债务人对自身的财务状况最清楚,是否需要启动重整最有发言权,为了维持企业的生产经营,其比债权人启动重整程序的愿望要迫切得多。
二是制定和执行重整计划。
破产重整计划是债务人、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在协商基础上就债务清偿和企业拯救做好的安排。
破产重整计划既是当事人彼此让步寻求债务解决的和解协议,也是他们同舟共济争取企业复兴的行动纲领。
11《新破产法》第八十条规定:“债务人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由债务人制作重整计划草案。
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由管理人制作重整计划草案。
”债务人具有丰富的企业运营经验,掌握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重整计划,但是也不能排除债务人侧重于保护自身利益而损害其他各方的利益。
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精明的经济人,是“其自身利益的最佳法官”。
12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无非都和其利益有关。
债务人还担当着执行重整计划的重任,且是唯一的执行人。
这有利于发挥债务人了解企业的优势,更能调动其积极性。
但为了防止债务人借机拖延时间、逃避债务,其执行活动必须置于管理人的监督下。
(三)债权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
破产重整程序与债权人的利益休戚相关。
从破产法的立法目的来看,债权保障是破产法得以萌生的最初动因,是完善债权保护手段体系的实际需要使然,也是破产法迄今仍具有生命力的基础所在,甚至可以说是破产法的内在要素和品格之一。
13法律在赋予债权人启动重整程序的权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债权人还能对重整计划行使表决权。
《新破产法》第八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自收到重整计划草案之日起三十日内召开债权人会议,对重整计划进行表决。
”对重整计划的表决,我国法律采取的是强行分组的方式进行表决,这是《新破产法》的一大特色。
债权人在通过重整计划前,必须反复斟酌、考虑,因为一旦通过计划,重整程序正式启动,意味着其债权被暂时冻结,无论是担保债权还是一般债权都必须遵从于破产重整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