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及答案古代汉语练习题(一)一、解释下列术语。
(每題3分,共12分)1、六书2、四体二用3、本义4、词义扩大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_________。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_________。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_________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_________。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句1分,共13分)1、时: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时与出游猎。
(《史记·吕太后本纪》)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韩非子·心度》)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2、间: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④遂与外人间隔。
(陶潜《桃花源记》)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賈生列传》)⑥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五、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每题2分,共10分)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缪公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六、简答题。
(27分)1、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是什么。
(6分)2、举例说明古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7分)3、举例说明古汉语的判断句。
(7分)4、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7分)七、翻译下列短文。
(标点7分,翻译13分,共20分)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古代汉语练习题(一)答案一、解释下列术语。
1、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属,(1分)即象形、指事、会意、(1分)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1分)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1分)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1分)3、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1分)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1分)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1分)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1分)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1分)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1分)二、填空题。
1、A、古今字2、B、繁简字3、单音节词4、吾、予5、谁、奚6、副词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象形:羊矢壶马鹿指事:亦刃上十本会意:伐盥既采形声:诚都徒问础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时:①季节(0.5分)本义(0.5分)②时间(0.5分)引申义(0.5分)③当时(0.5分)引申义(0.5分)④时常(0.5分)引申义(0.5分)⑤时代(0.5分)引申义(0.5分)⑥按时(0.5分)引申义(0.5分)2、间:①门缝(0.5分)本义(0.5分)②在……中间(0.5分)引申义(0.5分)③参与(0.5分)引申义(0.5分)④隔断(0.5分)引申义(0.5分)⑤离间(0.5分)引申义(0.5分)⑥房屋单位(0.5分)引申义(0.5分)⑦秘密地(0.5分)引申义(0.5分)五、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1、河:古义专指黄河,(1分)今义泛指河流,(1分)词义范围扩大;(1分)2、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1分)今义专指臭味,(1分)词义范围缩小;(1分)3、怨:古义指痛恨,(1分)今义指埋怨,(1分)词义程度由重变轻;(1分)4、谤:古义指背后议论人,(1分)今义指诽谤,(1分)词义感情色彩由中性变贬义;(1分)5、涕:古义指眼泪,(1分)今义指鼻涕,(1分)词义范围转移。
(1分)六、简答题。
1、许慎对汉字六书的解释是什幺。
答: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1分)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1分)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1分)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1分)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1分)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1分)2、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答: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1分)如:A、寡人将谁朝而可?(1分)B、敢问何谓也?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1分)如: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1分)B、古之人不余欺也!3、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
(1分)如:A、鸡鸣而驾,塞井夷灶,惟余马首是瞻。
(1分)B、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
4、强调介词“以”的宾语时前置。
(0.5分)如:A、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B、《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0.5分)3、举例说明古汉语的判断句。
答:古汉语中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1、“主语+谓语”,(0.5分)如:A、刘备,天下枭雄。
B、荀卿,赵人。
(0.5分)2、“主语+者+谓语”,(0.5分)如:A、兵者,不祥之器。
B、陈轸者,游说之士。
(0.5分)3、“主语+谓语+也”,(0.5分)如:A、张骞,汉中人也。
B、曹公,豺虎也。
(0.5分)4、“主语+者+谓语+也”,(0.5分)如: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南冥者,天池也。
(0.5分)5、“主语(者)+副词+谓语(也)”,(0.5分)①表示肯定判断,如:A、(此)乃夫“长铗归来”者也。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0.5分)②表示否定判断,(0.5分)如:A、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0.5分)6、“主语+判断词+宾语”,(0.5分)如:A、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
B、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0.5分)4、举例说明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语意上的被动句。
(0.5分)如:A、蔓草犹不可除。
B、西伯拘而演《周易》。
(0.5分)(二)被动句式:1、“于”字句。
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
(0.5分)如:A、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B、郄克伤于矢。
(0.5分)2、“见”字句。
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动。
(0.5分)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0.5分)3、“见……于”句。
动词前加“见”字,其后用“于”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
(0.5分)如: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0.5分)4、“为”字句。
动词前加“为”字表示被动。
(0.5分)如: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而身为宋国笑。
(0.5分)5、“为……所”句。
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
(0.5分)如: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少北,则为匈奴所得。
(0.5分)6、“被”字句。
动词前加“被”字表示被动。
(0.5分)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臣被尚书召问。
(0.5分)七、翻译下列短文。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
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
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参考译文:郑国人在乡校游玩,来议论执政的得失。
然明对子产说:“毁掉乡校,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做完事情后到那里游玩,来议论执政的好坏。
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它;他们所讨厌的,我们就改正它。
这是我们的老师,怎么能毁掉它呢?我听说过用忠善来减少怨恨的,没有听说过用作威来阻止怨恨的。
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它?但是就像堵塞河水一样,大的决口发生,伤人一定会很多,我们是不能挽救的。
不如开一个小口子加以疏导,不如我们听到它把它作为苦口良药。
”然明说:“蔑从今以后知道了夫子您确实是可以事奉的。
小人我实在没才能,如果真的这样施行下去,这样其实是郑国依赖它,岂独有利于二三位大臣?”仲尼听说了这些话,说:“从这件事来看,人们说子产不仁义,我不相信。
”古代汉语练习题(二)及答案古代汉语练习题(二)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12分)1、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和();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和()。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每题2分,共14分)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六、翻译下列短文。
(标点7分,翻译14分,共21分)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左传·僖公四年》古代汉语练习题(二)答案二、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