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下寺湾中学王前忠『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培养学生有兴趣地学习美术,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研究和积累经验,从备方面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的兴趣向高层次、个性化方面发展,进一步提升绘画的热情。
『关键词』激发;美术;兴趣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整个社会对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术课在中学是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
而美育则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们教师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美术的主观性。
而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良好的美术教育中来,培养他们的感受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世上很多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很早的起源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深远的无穷的,培养和爱护儿童的兴趣,对他们有直接的影响。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美术的意义美术教育是人整体素质全面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这个术语包括许多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诉诸于人眼睛、思维和手的训练,培养和促进观察、思维、表现三种能力的协调同步发展,具有相当的同一性,这就构成了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潜能和素质。
美术教育中的临摹练习、写生练习、创作设计和美术欣赏等,这些不仅是训练学生对线条、色彩、形象、结构在视觉上的敏锐性,同时培养了他们对形体比例、空间透视、色彩感受的认识及初步的表现技能,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心智、健全人格、丰富感情,使之有健康的、美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一个健康的、美的内心世界,以及丰富的感情,对其以后的成才与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意大力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达-芬奇,之所以成为巨人是偶然的吗?不是,从小严格的美术训练、造型能力的磨砺、形象思维的培养,为达芬奇以后成为人类设计第一辆自行车的雏形打下了基础,为后来成为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生理学家垫下基石。
与达-芬奇同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也同样是一位在美术、文学、建筑、军事工程等多方面领域有很多造诣的大家。
不难看出美术对他们成才的作用。
再看我国唐代王维的诗为什么“诗中有画”,就是因为它同时又是一位绘画出色的大家。
当今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不也同时是个美术家吗?著名学者闻一多、著名诗人艾青、人民艺术家赵丹不也都是画家吗?可见,美术方面的知识技能修养对以上诸家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这样的例子在古今中外的文明史中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成才者与美术教育的关系非常密切,美术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素质教育和其他学科水乳交融,相互渗透,这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
二、选择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以前总是有一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
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是有这么一些教师这么做,但我们不难想象长久这样下去,呆板的教学方法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选用更是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教师掌握教学技巧的多寡;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更灵活、更实用的组织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它的特点是直观和形象。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思维,训练技能。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形、色、声、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
如,教师亲手做一些直观的教具、范画、多媒体课件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例如《体积与空间中的生命》虽然课本上给了许多范例,有学生和艺术家的作品。
但学生看不到真实的物体,更是摸不着。
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无趣。
所以,首先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很多名家雕塑图片,包括他们作品的由来。
紧接着出示了我做的泥塑和综合材料雕塑作品。
当我把这些教具展示给学生时,学生一下子拥了上来,争着看,并且用手摸摸,嘴里说着:“真漂亮,老师,是怎么做的?”我赶紧趁热打铁问:“大家想不想做?”学生异口同声:“想……!”有些学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快教我们吧。
”这是教具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学生觉得直观、明白、易懂。
那么,让他们学好美术还难吗?三、必须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以亲切平等的教学态度,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努力创设出轻松民主的学习气氛,缩短师生情感的距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他们自然会爱戴教师。
教师讲的话,他们听着顺耳,乐于思考。
如果美术教师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精神面貌与常人无异,何以证明美术对人内心感悟的作用,又怎能诱得学生渴望成为像你一样的人。
同时课堂教学中,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
教师不是布道者,而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这个中心而展开,对所有的学生一律平等,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智力在和谐的环境中充分发挥。
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美术教师的言谈必须幽默睿智,举止必须大方得体,装束必须高雅和谐,面貌必须饱满热情,处事必须宽容豁达;时时处处体现美术教师的不同风采,尽显自己的人格魅力,关心和爱护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乐于亲近、乐于仿效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近自己所教学科。
四、教学内容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的东西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和认知。
更多的了解学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如对低年级的孩子通过游戏的途径进行美术教育。
儿童酷爱各种各样的游戏,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美术课中利用动手绘画、剪纸、折纸、撕纸、粘贴等等教学内容进行美术教学,适应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安排一些类似游戏的课程,使学生在玩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实践证明,游戏和学习相结合,教学效果相当好,对于孩子们来说,绘画活动就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把学习内容设计到游戏中,儿童接受和理解的特别快,既学到了知识又不感觉乏味、疲劳;既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对物体的整体观察能力、又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凝聚力,也提高了儿童与别人交往的能力。
五、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孩子自然本性的发展。
”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中学生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
美术活动恰好为中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
而中学生由于性别、家庭环境、生活体验及受教育方式不同,形成了各自的个性。
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想法及作画的手法也就不尽相同。
教师不能以一种模式去规范他们,或以成人志趣强求统一,应让他们的个性尽情展示。
个性表达情趣,个性包涵创意,个性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应给予尊重和培养。
教师利用现有的课程,采取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这一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学生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
我们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达到融合。
因此,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学生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
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给于他们肯定和鼓励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学生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
其实每个孩子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
他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
他们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
要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觉得学好美术并不太难;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
因为学生幼小的年龄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时间的关注一件即使经过艰苦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的事情,任何太难完成的教学任务,太复杂的教学过程,都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况且,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一门人们还普遍不重视的学科;愉快和轻松是美术学科赢得学生喜爱的法宝。
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安全、开放的良好环境。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共同交流。
这种情感融洽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温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的眼光,多一些真诚的赞许,使学生多一分自信,进而增强创造的热情,启迪创造的智慧。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
因此,教师应当具有较高的创造素质,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拓宽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学生。
急于让学生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要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美术活动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
另外,教学中还需要建立崇尚创造的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创造性见解和做法,给与充分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推崇创新、鼓励创造的氛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审美创造活动,增强学生探寻艺术世界的勇气,强化学生的创新新欲望和需要。
总之,无论孩子的天赋差异有多大,如何利用不拘一格的教育,使所有学生从中受益并获得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培养学生有兴趣地学习美术,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研究和积累经验,从备方面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的兴趣向高层次、个性化方面发展,进一步提升绘画的热情。
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精到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一个长久而系统的计划,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采用能使学生快乐,符合学生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长久的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