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管理思想的几点感悟邵大理聆听了一个学期的人文精神和管理的课程,学习和了解了很多有关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这其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思想的论题特别引起了我的兴趣,同时也引起了我的长久思考。
以下是我结合所学习的管理方面的知识,及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问题的思考所写下的几点感悟。
主要涉及到儒家学说中的“儒”、“仁”、“信”、“中”、“和”、“道”这几个基本思想。
1关于“儒”的思想《说文解字》中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儒”。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
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
但是,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还有他们职业的原初性质,即术士。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首办私学,除了传授弟子五经、六艺之外,同时也传授弟子们丧葬礼仪。
后世多有记载,孔子一生非常推崇周礼,也熟悉当时的丧葬礼仪习惯,曾经亲自带领众弟子们为死者操办丧葬礼仪。
后人甚至推测孔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此为生,苦苦支撑着他对恢复周礼,教化众生的理想。
久而久之,后世就把孔子及其众多弟子、再传弟子所传播的学说称为“儒家”学说,孔子则成为“儒家”学说的创立者。
“儒”字在《论语》中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告诫自己的弟子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可以看出,“儒”这个名称的起源早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并且“儒”的名称本身并没有褒贬之分。
而自孔子给“儒”分成了“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后,后世将更多的“君子”的内涵赋予了“儒”,而使“儒”具有了更多的褒义色彩。
我想说一下我对“儒”的理解。
“儒”字拆开后是“人”和“需”,儒家学说的中心是人,本质是关于人的学说,讲述的是如何满足人的需求的学说,按现代的说法就是“以人为本”。
在管理学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共五个层次,由下向上呈金字塔型分布。
孔子特别注重人的需求,同时认识到这种需求的多样性。
尤其是针对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孔子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也就是说通过使别人成功的方式达到使自己成功的目的,这使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明确提出了现代社会所共同遵循和推崇的双赢或多赢的处事准则。
孔子还进一步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并把这一准则归结为“恕”,也就是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在现代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却是众说纷纭。
我认为在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将孔子“立人”、“达人”、“勿施于人”的思想应用于管理的各环节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具体操作的、较为实用的一个标准。
2关于“仁”的思想“仁”是儒家学说的中心范畴。
《中庸》和《孟子》中都有:“仁者,人也。
”的表述。
“仁”从字面上看从人、从二,它并不仅仅像“从”那样只表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泛指任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在弟子询问“仁”的含义时,则直接表示“仁”的意思就是“爱人”。
在孔子看来,“仁”即是“人”,即是“爱”。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还对实现“仁”提出了五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也就是对别人恭敬、宽容、守信、勤勉、恩惠。
“仁”是儒家学说的最高境界,孟子认为达到“仁”的境界时,就会“仁者无敌。
”虽然是最高境界,但孔子认为,只要我们每个人认认真真地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也可以逐渐达到“仁”的境界,所谓“求仁而得仁”、“欲仁而得仁”,“我欲仁,斯仁至矣。
”由于“仁”的准则能够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良好的朋友关系也可以增进“仁”的境界,所以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仁”的本质是“爱人”、“立人”、“达人”。
只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最后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结果,家庭也好、企业也好、团队也好、国家也好、国际关系也好,很多事情处理起来就相对容易的多了。
就像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对别人常怀一颗仁爱之心,最后收获的将是自己的成功。
3关于“信”的思想《说文解字》对“信”的解释是:“信,诚也。
”也就是说“信”和“诚”是一个意思。
“信”从人从言,即一个人所说的话。
对此儒家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要真诚守信。
孔子说过:“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儒家把“信”作为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道德标准。
曾子提出“日三省吾身”的主张,其中一条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更提出“言必信,行必果”是一个人的基本待人处事的行为准则,是甚至连小人都要遵循的道理。
对当时的统治阶层,孔子的建议是:“与国人交,止于信。
”并认为在“兵”、“食”、“信”这三项重要的政事中,最重要的是“信”,孔子说:“民无信不立。
”我认为儒家学说中的“信”本质就是现代社会所普遍遵循的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一词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并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在现代管理思想中,无论是公司治理也好、企业管理也好,契约精神是几方必须共同遵循的原则,也只有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才能最终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的一系列原则和制度。
4关于“中”的思想儒家思想对“中”的理解主要指的是“中庸”,“中庸”的意思是不偏不倚,即不偏移、不倚赖。
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
”也就是说,过和不及都不是最好的状态。
孔子非常推崇“中庸”的境界,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
《论语·雍也》中记载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还认为只有他心目中最符合道德标准的“君子”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即“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说文解字》中解释:“中,和也。
”但我认为“中”与“和”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就明显的将“中”与“和”进行了区分。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是天人合一,准确的说实际上应该是天地人合一。
天在上,地在下,而人在中间。
人生于天地间,新陈代谢,吐故纳新,人正是以自身为中心,将天地联系成一体。
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中心之国”,我更愿意认为其实是“中间之国”,东西南北中的“中”。
无论是人在天地之中,还是国在东西南北中,所起的作用都是路径、是纽带、是桥梁。
所以“中”的本质就是交流、沟通。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不仅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还要抱着“中”的态度进行管理实践,深入管理层进行交流、沟通,不断进行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工作,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
正如受儒家思想影响至深的管理大师松下幸之助所说的那样:“当员工一百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发号施令;当员工增至一千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一万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的后面激励他们;如果员工增加到五万到十万时,除了激励之外,还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诚之心来领导他们。
”松下幸之助借鉴了儒家学说的精华,并把它在管理实践中发扬光大。
5关于“和”的思想儒家思想很重视“和”的价值,有子认为:“和为贵。
”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将“中”与“和”并称。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认为“中”与“和”是天地万物的终极准则,如果达到了“中”与“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生生不息,繁衍化育。
“和”的意思是和谐、协调,是一种事物的均衡状态。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和”不是统一或者相同,而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达到和谐的境界。
而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宽容或者包容,因此,“和”的本质就是包容。
中国目前正在致力于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或社会应该具有一种“和”的精神,也就是一种包容的精神,一种能够容纳多元文化、创新精神和容许尝试、容许失败的态度。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多年传承至今而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湮灭的文明,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各取所长、包容兼收的精神。
包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明清时期基督教的传入、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一直到近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都极好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6关于“道”的思想“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特有的概念,先秦诸子百家都对此有所阐述。
“道”的意思是普世的真理,儒家非常重视“道”的观念,《论语》上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大学》上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儒家认为人和事物都有其根基,即“本”,根基确定后,那么“道”也就是其中的道理就随之确定了。
儒家学说同时认为,“道”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莫测,而是时刻陪伴在我们的左右,孔子说:“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真正的“道”也不可能脱离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中庸》上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相比而言,中国哲学的另外一大流派,即以“道”命名的道家,对“道”解释就要复杂和抽象的多了。
道家的创始者老子在他的唯一一本著作《道德经》中,开篇第一句话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认为“道”是一种不可知、不可道、不可名的东西。
我愿意用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句来解释老子的这句话:“杯中的水是透明的,海水却是黑色的;小道理可以用语言解释清楚,大理却只有沉默。
”和儒家学说的观点多来自于人和社会不同,道家学说的观点更多的是来自于人和自然。
所以《道德经》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过老子也同样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在这里,我愿意解释一下这句中“二生三”的含义——因为“二”指的是阴和阳,阴阳的两两组合就变成了“三”,即阳阳、阴阴、阴阳共三种情况。
于是世间万物就从这三种状态中孕育而生。
如果把第三种情况再进行排列一下,就有了阴阳和阳阴两种情况,这四种状态就是另一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大影响的著作《易经》中所说的“四象”,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就由此而来。
我认为“道”的意思除以上外,还有另外的一层深刻含义。
“道”的写法是首字下走之底,是人正在行走的样子,也就是说“道”字本身还蕴含着实践和行动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