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2019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2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14分)有人说: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微型百科全书:有人说:语文是一个zhéshè人生的多彩世界;有人说:语文是kuīshì人类心灵的窗口;有人说:语文是真诚而忠实的朋友……语文以书籍为媒介,因积累而丰厚,因阅读而shēn suì,因思考而动人 A 在这里,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讲述深情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 B (经受/经历)的日常生活。
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2.请在A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分)A处的标点符号是。
3.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B处。
(1分)B处的词语是。
4.文段中划线句有语病,请你写出修改意见....。
(2分)5.崇文中学开展“书香润校园”的活动,请你参加。
①看图拟写一个标题(8个字以内),并结合画面内容阐述标题的含义。
(2分)标题:含义:②阅读名著《小王子》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情节,感动之余你收获了怎样的体悟?(2分)情节:体悟:③这是初三(20)班李明同学撰写的倡议书。
其中有几处..写在下..错误,请你把修改意见分点面横线上。
(3分)修改意见:6.用课文原句填空。
(9分)(1)子曰:“_____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论语》)(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3),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4)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5),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6)“舟”常见于古代文人的笔下,但妙用不同。
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表达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李清照在《渔家傲》中,用“,”的呼喊,既回扣了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的问题,又表达了自己高驰不顾、向往自由的决心;李白在《行路难》中借“”的典故用来给自己未来增添信心。
二(62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6分)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①胸次:胸间。
亦指胸怀。
②金鞍:镶金的马鞍;玉勒:饰玉的马笼头。
古时形容装饰贵的坐骑。
7.品析颔联“眼前直下三千字”句中“直”字的妙处。
(3分)8.这首诗写诗人自己的读书之趣,尾联为什么写到富家子弟?(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4分)何陋轩记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注释】①蔡:周代古国。
②上国:国都。
③詈:骂。
④郁:阻滞。
⑤莳:栽种。
⑥信:通“伸”,伸张。
9.请用斜线(/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每句一处....)(2分)①昔孔子欲居九夷②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10.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守仁以.罪谪龙场以:②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乐:③就.石穴而居之就:④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为:11.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的意思。
(4分)12.根据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文章内容阐明王守仁住在龙场的确是“何陋之有”。
(4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诫子书》)【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顾炎武《与友人书》)【注释】①[孤陋]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17分)“朋友圈”的前世今生①近年来,微信风头正健,男女老幼皆会在“朋友圈”里晒晒个人私事,传传八卦新闻。
实际上,“朋友圈”并不是21世纪的专属产物,早在几个世纪前,甚至更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②“朋友圈”的雏形其实是名为albaamicorum的纸书(拉丁文直译为“朋友书”,英文可译为Friends’Books,即“友人之书”),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会媒体的老祖宗,寿龄已高达几个世纪。
③荷兰历史学家苏菲研究了这段有趣的历史细节,发现从1560年起,一些北欧年轻人就开始用这种纸书记录朋友圈的种种,不过鉴于17世纪的社会风俗,男孩和女孩运用这些书刷“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
在当时,男孩通常会被送去欧洲著名的大学机构镀金,拜谒当时的思想巨头、学术大家,“朋友圈”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今天的职业社交网站,其目的是求教方家。
一位名叫迈克尔的少年在周游欧罗巴大陆的过程中,就留下了一册极为典型的“朋友圈”纸书。
除了记录在各处的旅行见闻外,还包括与贵族会面的图片。
另外,他还在纸书上面形象地诠释了他对一些古老问题的见解,就像我们在朋友圈上发表观点一样。
④女孩则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或者去宫廷做仕女,这有助于她们将来成功成为名媛淑女。
虽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到处去旅游,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友谊书。
如果说男孩版朋友圈填满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笔录,那么女孩版的则更像脸书和微信,晒晒与朋友、钦慕者的通信往来,记点圈内笑话,描绘社交事件的细节等。
当然,它不会像日记那样被锁在抽屉里默默珍藏,而是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给当时社交圈子非常狭窄的女孩们带来了莫大的乐趣。
⑤这些装饰精美的“朋友圈”记录册和我们熟悉的微信非常相似,区别只在技术层面。
“照片”是被画出来的——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各账号不是转发阅读文章,而是在留言页上写下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诗歌等。
这样的“朋友圈”可以帮助历史学家逼真地还原当时的风土人情,甚至还能拼凑出长达400年的关系网络。
若再把视线放远一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热衷于用纸笔搜集好友、同僚的图文信息,并广为分享了。
且不说皇亲贵胄、达官名士游历名山大川,即使平民百姓近处郊游、赶集等,也会把这一天感受最深的事情涂鸦记录下来,然后供街坊邻居传看,兴味十足。
⑥古人旅游途中还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是颇为风雅的一件事,许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
传说1400多年前,李白登黄鹤楼,目睹眼前之景,再看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大为折服。
于是提笔在黄鹤楼上怅然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应该算是历代文人墨客朋友圈里最有面子的..”.了吧?.....“.点赞⑦正如《圣经》中所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现代人自以为时髦的“朋友圈”,在几百年甚至千年前就已经被中外古人们抢先体验了。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1期)13.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中外..古人分享“朋友圈”的目的有哪些?(4分)14.简析文章第②小节划线句的作用。
(3分)15.阅读第⑥小节,说说你对“最有面子的..’”的理解。
(4分).....‘点赞16.阅读下面两则链接,结合课文,说说你对“朋友圈”的看法。
(6分)链接一“您好,请您放下手机,专心阅读。
”在安徽省蚌埠市当当书店,读者如果频繁使用手机,就会受到书店店员的轻声提醒。
书店免费供读者在阅读区域品读,但有一个要求:不准读者长时间坐在店内座位上玩手机游戏。
(2019年3月8日《北京青年报》链接二网络用语一方面给语言带来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对规范语言文字产生巨大冲击,消解了汉语带来的美感。
究竟是洪波泛滥还是细水长流,要看它是否符合语言规律,是否具有开放和包容性,是否有强有力的文化做支撑,只有符合这样的特点才是好的语言,才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2018年12月21日《北京晚报》)(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
(25分)灯如红豆侯志明①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
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
远望是整齐、灿烂的,如安卧的长龙波光粼粼;近看是柔和、恬淡的,如沉思的哲人忧郁静谧。
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是的,不止一次。
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用墨水瓶做成的小煤油灯。
④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
别的不说,就是一家人偶尔做件新衣和平时的缝缝补补,对母亲来讲就是一项繁重的劳作。
春节前的母亲是最忙碌的。
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
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⑤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
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
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
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
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
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
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
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
她仍没有抬头。
“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
”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
⑥年年如此。
⑦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
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
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
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
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
虽然我们很喜欢,但除了父亲,从来没有人擅自去用。
我印象中,这盏灯总是和父亲联系在一起。
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
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⑧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
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