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性质:选修课学分数:1.5学时数:30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二、课程地位和任务传染病护理学是内科护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理论和实践。

传染病护理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2009年9月,我国法定传染病已增至39种。

在我国,传染病虽然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存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防治工作十分艰巨。

通过学习传染病护理学,使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掌握传染病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传染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克服惧怕被传染的心理,培养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真正关爱患者,积极配合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本大纲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的第五版《内科护理学》,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

传染病护理学分总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等。

各论部分重点介绍我国当前常见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特征、诊断、预防和护理等内容,同时关注学科进展和护理新理念、新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自学、讨论、作业、角色互换、互动、幻灯、录像、实践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一)知识目标:1.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流行的基本条件。

2.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和预防措施。

3. 了解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法,理解消毒、隔离方法和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内容。

(二)能力目标:1.能够初步辨认常见传染病的症状,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

2.能够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和保健指导。

(三)素质目标:1.能够科学、正确地认识传染病。

2.关爱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概述[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感染的概念、病原体的致病力、感染性疾病基本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源的概念及管理措施、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2.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及其报告时限和管理办法。

3.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核心内容、隔离的种类、消毒的种类。

熟悉: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机体免疫应答作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

2.标准预防的措施、隔离原则。

了解:1.传染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常用的消毒方法。

[重点与难点]1.重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2.难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感染性疾病的性质及其危害性。

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概念,以及相互关系。

新发传染病及其种类。

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病原体的致病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传染病的预防和标准预防及传染病的消毒隔离。

一、感染与免疫1.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必须具备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三者之间此消彼长。

2.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可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和带虫者)和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五种表现。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4.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一)基本特征1.病原体传染病均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

2.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3.流行病学特征如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等。

4.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二)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某些传染病在病程中可出现再燃、复发和留有后遗症,另一些传染病则由于变态反应,出现免疫性疾病。

2. 临床类型(1)按临床过程的长短:急性、亚急性、慢性型。

(2)按病情轻重:轻型、典型、重型和极重型。

(3)按临床特征:典型、非典型。

3.毒血症状发热以外的多种其它症状,如皮疹、头痛、关节痛等中毒症状,重者有意识障碍、呼吸循环衰竭等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1)空气、飞沫、尘埃:呼吸道传播。

(2)水、食物:消化道传播。

(3)手、用具、玩具: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既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也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

(4)媒介昆虫:分为生物性传播和机械性传播。

(5)血液、血制品、体液:见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6)土壤:病原体的芽孢获幼虫、虫卵污染土壤。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归纳为: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共同媒介传播和生物媒介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2.社会因素四、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对病人的管理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9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2种);甲类为强制管理传染病,乙类为严格管理传染病,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均规定了上报时限。

2.对接触者的管理3.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二)切断传播途径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消毒隔离的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2.增强特异性免疫力(1)人工主动免疫:计划免疫和儿童基础免疫计划、预防接种实施及其反应和处理(2)人工被动免疫(3)药物预防五、标准预防和传染病的消毒、隔离(一)标准预防1.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1)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无论自身黏膜与皮肤是否完整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采取双向防护。

2.标准预防的措施洗手、手套、面罩、隔离衣、隔离室、其他预防措施。

(二)传染病的隔离1.隔离预防和管理传染病的重要措施。

2.隔离的原则和方法3.隔离种类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三)消毒1.消毒2.消毒的种类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3.医用物品的危险性分类4.消毒方法5.消毒效果监测第二节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传染病病人常见的症状和体征的表现。

2.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熟悉:1.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2.常见的热型、皮疹的形态了解: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中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

[重点与难点]1.重点: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中病史的评估、发热和发疹的护理措施2.难点:发热和发疹的护理措施[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一、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1.病史2.身体评估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二、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1.发热(1)发热的过程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

(2)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3)发热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2.发疹(1)发疹的种类皮疹、粘膜疹。

(2)常见发疹性传染病的皮疹出现时间、分布、出疹先后顺序。

(3)皮疹的形态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4)发疹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第三节病毒感染一、流行性感冒(自学)二、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自学)三、病毒性肝炎[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定义、肝炎病毒的种类、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2.临床分型、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肝炎标记物的检测。

3. 常用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意外暴露后乙型肝炎的预防。

熟悉:1.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和人群易感性、血清学检查对诊断的意义。

1.熟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要点。

2.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指导。

了解:1.各型肝炎病毒的结构和抵抗力、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生理改变。

2.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重点与难点]1.重点: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护理。

2.难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分型和慢性乙肝抗病毒的治疗和护理。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一、概述病毒性肝炎的定义、各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和临床转归。

二、病原学(一)甲型肝炎病毒(HAV)(二)乙型肝炎病毒(HBV)(三)丙型肝炎病毒(HCV)(四)丁型肝炎病毒(HDV)(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隐性感染和病原携带者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

(二)传播途径: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

(三)易感性:普遍易感。

(四)流行特征:季节,人群分布等。

四、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病毒直接损伤和免疫损伤(二)病理改变:基本病变为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

五、病理生理(一)黄疸: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

(二)肝性脑病:血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潴积、氨基酸比例失调、假性神经递质假说、诱发因素。

(三)出血: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等。

(四)腹水:钠潴留、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肝淋巴液生成增多(五)肝肾综合征、功能性肾衰竭。

六、临床表现(一)潜伏期(二)急性肝炎1.急性黄疸型(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2.急性无黄疸型(三)慢性肝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四)重型肝炎(肝衰竭)1.分类(1)急性重型肝炎(2)亚急性重型肝炎(3)慢加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4)慢性重型肝炎2.发生诱因(五)淤胆型肝炎:毛细胆管炎型肝炎(六)肝炎后肝硬化七、实验室检查(一)肝功能检查1.血清酶的测定: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

2.胆红素:血清和尿胆红素(二)血清蛋白检测:清蛋白、球蛋白。

(三)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查(四)血氨浓度检测(五)病原学检查1.甲型肝炎:抗HAV IgM、抗HAV IgG、HAV RNA。

2.乙型肝炎:HBsAg与抗HBs、HBeAg与抗HBe、HBcAg与抗HBc、HBV DNA、组织中HBV标志物的检测。

3.丙型肝炎:抗HCV IgM和抗HCV IgG、HCV RNA、HCV基因分型、组织中HCV标志物的检测。

4.丁型肝炎:HDV Ag、抗HDV IgM和抗HDV IgG、HDV RNA。

八、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输血史和家族史等。

(二)临床表现: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黄疸等。

各临床型肝炎的症状和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及病原学检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