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土壤修复产业市场现状及分析1. 当前中国土壤污染状况:受污染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1/5土壤承载着人类的衣食住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要素。
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影响环境安全的重大课题,与肉眼可见的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有着一定的隐蔽性和滞后性。
土壤污染物的富集与释放过程漫长,一旦土壤“中毒”,其毒性释放可达几十年到上百年,这在方面日本有过切肤之痛。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工业飞速发展,而由此带来的土壤污染在上世纪60年代末以被称为“痛痛病”的悲剧形式表现出来,其痛苦至今仍让人不堪回首,由此产生的历史负债至今仍未还清。
过去40年的土壤修复费用已高达42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将近30亿元,而这还不是终点。
在我国因土壤污染所造成的环境健康损害也是历历在目。
土壤污染面积不断增加,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污染面积只有几百万公顷,而现在已经超过一千万公顷。
正如周生贤局长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视频会议上所指出的,我国一些地区的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一是土壤污染程度加剧。
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1/5。
二是土壤污染危害巨大。
据估算,因土壤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万吨,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三是土壤污染防治基础薄弱。
目前,全国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和程度不清,导致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
资金投入有限,土壤科学研究难以深入进行,土壤修复产业尚未形成。
2. “十二五”规划中土壤修复在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之列虽然我国现行法律中已有一些关于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规定。
然而,这些法律规定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并且明显滞后。
惟一一个1995年制定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只包含了8种重金属、2种农药,并且只针对农用地土壤保护,完全不适用于城市居住和商业用地的场地环境评价。
好在目前相关的立法工作已经有了较大进展。
《土壤污染防治法》于2009年底已经初步完成,2009年底发布《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2010年,环保部还分别组织起草了《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等4个标准也开始征求意见,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正在制定。
拟设的法律制度还有:土壤污染整治基金制度、土壤污染整治(修复)资质制度、土壤污染法律责任制度等。
“十二五”规划中,节能环保已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
其中,土壤修复被纳入环保产业的重点发展之列,国家将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同时,地方政府土壤污染防治意识增强。
某些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也已经开展了一些探索,根据环境管理和土壤污染防治的需要,分别制定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措施。
如南京市已开始实施《南京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规定化工、印染、电镀等单位停产、关闭、搬迁后的原址,或是填埋过危险废物的场地,如果需要开发利用的,应先对土壤进行环境风险环评,并按要求进行处置和修复。
这是全国较早实施的地方性与土壤修复相关的法律文件之一。
天津市滨海新区南港工业区发布《关于加强南港工业区土壤,地下水及恶臭气体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代拟稿)》立法听证会7月召开。
中央和地方的同步行动充分表明,我国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工作已提上日程,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正在铺开。
同时,近期大规模行业论坛频繁召开。
5月,第二届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在上海召开;11月,第一届“污染场地修复:政策、技术与融资机制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召开;由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主办的“环境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论坛在北京京召开。
论坛已经成为一个为政府、企业、学术界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3. 土壤修复产业形成的瓶颈目前大量污染土壤急迫需要进行修复,如果不加以治理,仅由土壤本身自然恢复,一般需要耗费两三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
然而适用技术少,处理成本高是这个行业的突出问题。
由于我国土壤修复技术长期停留在实验室水平,十分缺乏经济有效的土壤修复产业化成熟经验,目前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费用高得令人乍舌。
因此加快实验室技术走向工程现场是改善我国土壤环境的迫切要求,而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究竟存在着哪些瓶颈呢?首先是缺乏技术工程化的承载者——修复企业,特别缺乏技术特色突出的实力型修复企业;其次是缺乏修复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由于我国修复工程化的路刚刚起步,有实际经验的人才凤毛麟角;第三,污染场地的基础数据不全,以及数据的公开性较差;第四,缺乏实用技术的成套设备支持,目前修复大多采购国外成套设备,购置成本昂贵,维护成本高,无法体现技术的实用性和经济性,限制了很多技术的工程转化。
4. 土壤修复产业商机无限在环保产业发达的国家,土壤修复产业所占环保产业的市场份额高达30%-50%,而我国土壤修复产业才刚刚起步,具有资质的处理企业几乎为零,产业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一方面是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城市化的推进催生了场地修复的巨大市场。
近年来,大批化工企业实施了出城进园、退二进三的产业迁移,其退出原址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了开发商觊觎的热土,这同样是第一批急迫需要进行土壤修复的地方。
截止到2008年,北京市东南郊化工区和四环路内276家污染企业全部完成调整搬迁后,腾退出800万平方米的土地,但这些搬迁厂房下的土壤中,或多或少都留下了污染物;在寸土寸金的江南名城苏州,总面积达三四十公顷的苏州化工厂原址因迟迟无法修复而搁置良久;青岛红星化工厂搬迁后,原址虽经多年的修复,仍不能使用;同样在2009年底实现全面停产搬迁的南通姚港化工区,城市的运营者也在苦苦寻求遗留污染的修复之策。
今年初,专家对苏州某化工厂搬迁后遗留的三四十公顷土地污染,提出了“换土”、“灌水”、“烘干”、“灌蒸汽”和“中和”等治理方案,但无论哪一种,短时间内都难以完成,成本都需要几个亿甚至十多亿。
仅北京而言,外迁转产工厂遗留的场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将会带来300~500亿元的土壤修复市场。
这也说明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市场非常广阔。
随着场地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的推进,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一步步高涨;主流和潜在技术配套的修复设备、药剂生产和销售商活跃程度加剧,良性且理性的产业链形成令人期待。
场地修复市场的快速发展势必带动上下游产业形成庞大的“土壤修复产业链”。
5. 国内研究机构和企业5.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针对难降解石油污染物特别是稠油、重油组分进行了高效降解以及产生物表面活性物质的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已获得并保藏了适应各类石油组分的微生物菌株数百株,建立了专门的石油微生物菌种库。
在微生物资源收集的基础上,我们研制获得了油田不同领域使用的微生物菌剂,包括:高效石油降解菌剂、石油难降解组分降解菌(环己烷降解菌、多环芳烃降解菌剂、聚丙烯酰胺降解菌剂、咔唑降解菌)、重油稠油生物转化菌剂;高温、高盐石油降解菌剂;石油降粘菌剂、石油破乳菌剂、石油乳化菌剂、石油脱氮菌剂等。
依托此项技术成果,先后与胜利油田、大庆油田、辽河油田、渤海油田、新疆油田、大港油田、洛阳石化、天津石化等合作开发了多项微生物应用技术,并建立了多个示范工程,胜利油田现场中试成套装置该项技术及其成套设备在胜利油田现场中试和工程应用均获得圆满成功:中试反应器日处理能力达到5吨以上;工程化应用装置日处理能力达到100吨;处理3-5h以内回收原油资源95-98%;处理后土壤残留石油含量达到农用标准。
5.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10年5月成立“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主要关注污染土壤、污染地下水及生活污水的生物修复,采用生物强化技术提高修复效率;选育和驯化有机污染物的超级降解微生物,并探索具有创新性的组合型生物反应器和最佳处理工艺,为有机化学工业(尤其是石油开采、石油化工和化学农药)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以及生活污水的治理和修复提供综合措施。
5.3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2008年,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报送的《国家环境保护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通过审核。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将建设唯一的“国家环境保护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2010年10月“全球环境基金杀虫剂类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清理修复工程”在江苏省溧阳市鑫海化学厂启动。
这一示范项目将对生产设施、车间及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清理和无害化处理,在国内具有典型示范性。
按照计划,将于2010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全部污染土壤和危险废物的清运全部污染清理修复工作。
5.4 杭州大地环保集团该公司注册资本6600万,是国务院批复的两个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定点处置中心之一。
公司拥有一支强大的技术团队,70%以上人员具有中高级职称和硕士、博士学历;公司承担了多个国家科技部863课题研究和开发。
公司主要业务:污染土壤调查评估、修复咨询和治理、POPS的处置、设备开发与制造等。
该公司先后承担、完成了浙江宁波某化工厂污染土壤修复项目、中国多氯联苯管理与处置示范项目(世界银行赠款项目)、浙江省多氯联苯清单调查示范项目(意大利政府资助项目)、杭州西湖文化广场废油渣及污染土壤处置项目、苏州某污染场地污染状况调查及地下水修复项目、杭州某化工厂铬渣堆场污染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项目等近20项污染场地修复及调查项目。
5.5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环境修复服务的公司。
在国内率先开展土壤修复实践,成功实施国内首例土壤修复项目——北京化工三厂土壤修复工程,并以此为起点不断拓展业务,完善土壤修复、水体修复、生态修复的战略布局,持续推进修复行业产业化进程。
该公司参与了国家“863”项目研发、国家重点课题研发,成功申请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确立了公司在环保修复领域的领先地位。
5.6 其他新创办企业大连利泰土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由大连屹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及比利时DEC (DEME Environmental Contractors)合资成立,专门从事土壤修复,污泥及地下水处理。
8月,法国苏伊士环境集团升达废料处理公司与湖南凯天环保合资成立公司,将在重金属治理、土壤修复处理等方面合作。
9月,由苏州高新集团与日本同和环保再生事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苏州同和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将正式着手对江苏苏化厂旧址地块进行土壤分析和净化治理。
11月,韩国SK集团与青岛新天地集团签约,双方将投资6000余万元,启动青岛市污染场地修复项目。
7月,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成立“环境场地评价与修复事业部”,由过去传统的环保行业拓展业务,开始从事场地调查、风险评估、环境尽职调查、修复方案咨询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