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实性电视节目
汉语1001 06 袁满
近几年来,继中央电视台播出反映百姓自然生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等题材的电视节目之后,地方台纷纷效仿,各类纪实性电视节目充斥荧屏。
不可否认,各电视台在大胆实践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部分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社会反响强烈的纪实性电视作品,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纪实性电视作品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电视专题来说,仍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第一,电视纪实并不等同于完全的现实真实。
在纪实性电视专题节目中,所突出强调的重点是“纪实性”,即对现实真实的客观反映。
而值得重视的是, 由于电视编导主观选择的作用,电视纪实形象与受众所感知的形象往往有所差异甚至大相径庭,通过纪实性电视节目来展现的现实真实,具有极大的表演性和不合理性。
这种方式完成的专题性节目事实上不过是纪实电视剧的一种变异,相对于新闻事实来说,这种电视纪实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真实。
第二.诸多不确定因素对纪实性电视专题的影响。
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流程往往要经过获得新闻线索、搜集新闻素材、形成专题文本、实地拍摄以及后期编辑制作等几个步骤。
电视编导可以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把握,形成一个完整的编辑思想和创作意图,然后紧紧围绕着制作主题的需要对新闻素材进行取舍。
在电视节目娱乐化和同质化非常严重的大环境下,纪实性节目因其真实性和高端性,成为市场新热点。
央视纪录片频道的诞生,更是将纪实性节目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纪实性电视节目兴起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多元化语境、质疑的集体意识是纪实性节目兴起的催化剂。
当今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高等教育的普及,以上种种都是构成多元化语境的因素。
多元化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对节目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节目创作者开始寻求适合多元化语境的节目类型,纪实性节目以呈现事实为主要方式,它不同于新闻节目的是主观性小、评论少。
可以说,这种节目类型更加适合当下思维方式多元化的中国民众:少评论,只将事实提供给观众,让他们自己感受,这才是他们乐于接受的节目形式。
同时,当下中国社会,质疑成为我国民众的集体意识:对有些政府官员的质疑、对媒体报道的质疑、对相关部门发布信息的质疑等。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时期各级政府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导致人们对很多现象或报道持质疑态度;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面对政府、媒体发布的信息,人们的第一反应变为“真的
是这样吗”而不是一味地听信盲从。
多元化的语境,质疑的集体意识,这两点是促使纪实性电视节目在我国得到发展的外因。
在多元化的语境下,寻求事实真相,打破人们的怀疑,成为纪实性电视节目必须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行业内部竞争压力迫使电视台为了生存进行节目形式的创新,纪实性电视节目的产生也就成为了必然。
一方面,电视媒体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同质化成为制约中国电视媒体发展的一大瓶颈。
各媒体为了摆脱同质化的瓶颈,纷纷创新节目形式,力争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拔得头筹。
当节目娱乐化遭到业界和观众的诟病时,节目创作者开始改变创新策略,纷纷在“实”上下工夫,致力于呈现事件、人物的本来面目,纪实性节目便受到节目策划者的青睐。
近年来,BTV的《档案解密》、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央视的《看见》等节目,无论题材差异多大,都是通过纪实性手法探寻事实真相,解读百态人生。
另一方面,电视媒体越来越受到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在“新”、“快”上已经不能和新媒体、自媒体相竞争,但是电视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1)电视媒体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很多网络信息最终都是通过电视媒体得到确认,或是通过电视媒体进行深度报道,进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推动事件的解决。
(2)电视媒体有着广大且稳定的受众群,这一点是其他媒体无法相比的。
网络媒体(如搜狐、腾讯)通过电视媒体做品牌广告,其竞争优势可见一斑。
(3)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形态下,电视媒体仍然具有很强的资源优势,占有着强大的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而纪实性节目的制作拍摄恰恰需要这些支持,这正是两者的契合点。
避开同质化的竞争压力,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探寻新的节目形式,成为电视媒体的必然出路。
选择纪实性节目,就是其出路之一。
在内外因的推动下,加之纪实性电视节目本身能够为观众打开一个未知的或知之甚少的世界,开拓观众视野,其得到观众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国纪实性电视节目,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四类:
1.社会纪实类
目前一般地方台的纪实性电视节目选题都侧重这一内容,一方面取材相对便利,无需像自然地理或考古、档案类那样投入很多资源,而且可以通过网络挖掘很多现实题材,进行深入探讨和挖掘;另一方面制作相对简单,耗时较短,无需进行太多的后期制作,便于节目定期播出。
这类节目的代表主要有:《讲述》、《看见》、《传奇故事》等,这些节目主要记录当
下中国在转型时期的社会变迁,或某些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
2.自然地理类
这类纪实性节目,因其耗资巨大,且需要专业团队和设备,所以拍摄制作这类纪实片一般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
这类节目,主要以央视为代表:早期的《人与自然》、《动物世界》,这些节目的制作都源于国外团队,央视购买之后进行后期配音剪辑,再进行播放。
目前的代表是《探索·发现》节目,以纪录片的手法,讲述以中国为主的历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寻自然界的神奇奥秘,挖掘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人物命运。
四川卫视的《自然传奇》也是一个代表。
四川拥有独特古老的自然环境,其作为西南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有制作这类节目的独特优势。
3.考古探索类
这类节目的主要代表是:《探索·发现》,同自然地理类一样,这类节目的专业性、技术性以及对资金的要求都很高,只有实力雄厚的媒体才有能力做这类节目。
4.历史档案类
这类节目的代表主要有:央视的《见证·亲历》、北京卫视的《档案解密》、重庆卫视的《记忆》。
可以说,这些电视媒体所在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优势,采访相关人物、搜集相关资料等都有便利条件。
电视节目的创作理念对于电视台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事实上,纪实性节目,尤其是纪录片最能反映一个电视台的整体水平。
业界人士认为,目前我国纪实性电视节目主要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栏目化趋势;频道化趋势;商业化趋势;国际化趋势。
无论怎样的发展趋势,要想使这类节目受到观众的认可,最重要的是在内容上见长。
而要在内容上见长,创作理念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我认为,我国纪实性节目制作团队可以借鉴美国探索频道的创作理念,从节目的长远发展考虑,进行新的节目定位。
1.态度定位:开放与探索并存的科学精神
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人类的研究总是受制于各种因素,但是我们可以以开放的态度无限地接近真理,通过探索向真理迈进。
在探索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对大千世界不断求索的开放心态。
相对于结论来说,更重要的是运用科学思维去发现和挖掘,唤起观众对所探索世界的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观众对节目的兴趣,树立节目品牌。
2.关系定位:做观众的“好朋友”
纪实性节目无疑比其他节目更具有专业性或人文精神,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创作群体,
其中包括很多行业的专家学者。
但是,节目与观众保持“师生”关系还是“好朋友”关系,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观众心理研究发现,大部分观众很反感节目好为人师的姿态,而更愿意节目能够放下架子,与观众做“好朋友”。
像好朋友聊天一样,节目用完全平等交流的姿态,用生动的叙述方式,将观众引入未知世界的大门。
3.视角定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节目无论是什么内容,都与人类联系起来,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与人们身边常见的事物联系起来。
关注人的需求、人性及各种现象与人的关系,使节目充满人文气息。
许多观众不但可以从节目中了解世界和他人,还可以使观众对大千世界的关注成为其文化习惯。
总的来看,虽然我国纪实性电视节目面临多种瓶颈,但并不意味着纪实性节目就没有好的前景。
央视纪录片频道的开播就为这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开了个好头。
大量引进专业人才,克服娱乐化倾向,运用全新的制作理念,都是纪实性电视节目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