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内容精华
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 的。 三、以“应对”为中心的 学习和教学?——超越
“主体性”神话 1、建立润泽的教室 在 “润泽的教室”里 教室 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 神话的束缚 大家安心 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 种基本的信赖关系 在这 种关系中 即使耸耸肩膀
”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 跃 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
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 下 教育被表面化 陷入 了浅薄与贫乏。 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 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1、让学生表现出虚假主体 性的教室很多 其中最常 见的是利用“手势”进行 教学。所谓“手势”教学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 生以游戏里常用的“石 头、剪刀、布”的手势来 表达意见。如对前面同学 的发言表示赞成 就举出 “布”的手势 反对的话 就手握拳头出示“石头”
《静悄悄的革命》提纲
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 ———向创造性学习迈 进
一、关于“主体性”神话 1、教学是由“学生”、 “教师”、“教材”、“学 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 的。在这四个要素中 最 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 “学生”这一要素上。特 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 愿望、态度”的“新学力 观”提倡之后 学生自主 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 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 习”形式等 均被树立为 理想的教学形态。只针对 上述四要素中的“学生” 这一要素 这是一种将学 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 倾向 现在所有的教学中 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 2、为了教师不提出课题而 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世界 各国中 被大一统教学形 式最顽固地支配着的地 方。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近 代学校建立之前 只存在 “自学自习” 并不存在 “教授”这一概念 所以 “教育”这一概念也不存 在。这些矛盾的关系应当 怎样来理解呢 3、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 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 大目标。 对此谁都不会 有异议。而所谓“主体 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 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 习环境等割裂开来, 让 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
想提问时就举起“剪 子”。这样做是为了让教 师认识到 “手势”教学 是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 中只能向教师打手势的被 操作的对象 这种教学把 教室里的相互对话与日常 的相互对话割裂开来 使 其成了人为的游戏。 2、“手势”在操作上制约 学生 被强迫使用“手 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 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 发言时被强制地将自己内 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 “赞成”“反对”、“提 问”三部分。因为只能赞 成或反对 所以一开始就 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的意 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 的意见 能够建立起教室 里对个性多样的意识 从 而在相互的交流中 能使 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
富、深刻的程度。 3、“手势”教学里更大的 问题是 应用此方法的教 师似乎有一个牢固的信 念,认为思考或意见都应 该清楚、明晰地发表出 来。正因为此 就要求学 生从一开始就明确地表达 “赞成”、“反对”、“提 问”的立场 清楚地说出 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声 音再大一点 ”“再清楚 一点 ”都是教室里使用 频率最高的词汇。对清 楚、明确的要求深信不疑 的教师是不可能理解学生 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 握的发言的价值的 是不 可能理解那些孕育着微妙 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 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 杂情感的价值的。 4、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 的同时 也在表现自己并 构建和他人的联系。在这 类学习行为中 其不确定 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 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 要的意义。明晰的思考或 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 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 而 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 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 更能发挥威力。一切创造 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 语言 探索地进行着的行 为。不确定的言语能深入 到其他学生的心中 能有 实实在在的说服力。 5、除了“手势”之外 追 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的意 识和由此意识而产生出来 的教学形式主义渗透了我
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 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 神话, 成为把学习理想 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 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4、现实“主体性”的意思
可以说 是从一切从属 关系或制约中获得自由 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思想 而行动。这样的“主体 性”不成了“我行我素” 了吗 进一步说 这样的 “主体性”难道不是丧失 了其应有的从属关系而成 为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吗? 5、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 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 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 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 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 师、教材、学生、环境的 相互关系中 才能够得以 生成、发展 儿童的“主 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 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 学 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 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 用之前就存在的。 6.今后的教学 显然应当 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 蜕变出来 以学生的个性 化学习为轴心 向着活动 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方式转变。正因为此 教 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 “主体性”、克服“主体 性”神话的基础上。在笼 罩着“主体性”神话的教 学中 尽管学生不断地应 答 “是的 ”“是的
1
国教室的每个角落。 6、说起来,在追求虚假主 体性的教师的意识深处, 有着与学习的活动或内容 无关的、想轻松方便地控 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 望。应该说 那些对枯燥 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 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 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 康的,对这些学生的表现 教师应视为理所当然 并 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 自我反思。而那些不论对 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 “态度、关心、欲求”的 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 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 习者。教师应当摆脱那种 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 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 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 发言模糊一点。解决这个 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开端是 教师应意识到 自己站在 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 “共度愉快的时光”。如 果这样认识的话 教师就 可以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 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 而 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 发言之前 仔细地倾听和 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 闹的教室” 而是“用心 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 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 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 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