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教案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学生预习,熟读课文,查字典自行解决字词
听课准备
点拨指导
记忆、理解
掌握字词
分析人物
小组讨论、交流、形成文字
理解写作目的
主旨分析
讨论、交流
把握主旨
六、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评价:口头评价
学生评价:以课堂展示次数为准,展示一次记1分,受到老师表扬再加1分
七、教学板书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生平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生平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晚年生活清苦——庵居蔬食 徒步往来山中
生活不与外界交往——不与世交往 人莫识也
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二段
谪:贬官适:适逢,恰好焉:代词,之;兼词?
3.第三段
耸然:惊奇的样子异之:以之为异形作意动,感到奇怪,觉得奇怪独念:私下里想
使酒:因酒使性。使,放纵从:使随(跟)从
怒马:奋马,策马怒:奋起,奋发因:于是,就
几日:几天;多少年岂:怎么,难道
译文:我很惊讶,对此十分惊异。又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轻时纵酒任性,喜弄刀剑,用钱如同丢弃粪便和泥土那样。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仆人,自己身挂两袋箭,到西山打猎游玩。一只喜鹊从前方惊飞起来,他叫随从追赶射鹊,没能射中。方山子奋力拍马,独自奔驰出去,发了一箭就射中那只飞鹊。于是他(趁机)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方法和古今成败的道理,自认为自己是当代杰出的人才。至今回想起来好像不过几天时间罢了(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他精明强悍的神色,还在两条眉毛间显现,难道他真正是个在荒山中隐居的人吗?
何为:为何,宾语前置矍然:惊讶的样子所以:……的原因
堵:墙萧然:清冷,空荡妻子:妻子和儿女
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意: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
译文:我降职外调到黄州,路过岐亭镇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着仰天大笑,招呼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空荡荡的,只看到周围有四堵墙,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及奴婢都有自得其乐的神气。
(3)作者为何“耸然异之”,继而“独念”少年方山子意气风发之状?
方山子的表现不是常人的表现,超乎寻常,因而作者“耸然异之”;又在其家看到萧条的景象,这使作者自然联想到少年方山子。同时,也使前后形成对比,突出方山子淡泊的心态个性。
4.第四段
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阀:功劳使:假使
从事:从事政事显闻:显赫闻名
3、隐约的折射
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的不遇,又写自己的诗文被祸,不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
4、文章主旨: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二)人物简介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四)鉴赏艺术
1、奇妙的构思
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从结构上看
(一)叙述:概述方山子(二)他乡遇故知
(三)倒叙(四)补叙(五)对方山子之赞颂
2、奇妙的语言
等:等同,相同,相类似独:偏偏,却
穷:荒凉,边远然:这样阳:同“佯”,假装
垢污:肮脏污秽傥:副词,或许,可能
译文:方山子家里世代有功勋,应得到庇荫做官,假如他能从事政事,那么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的家原在洛阳,花园住宅宏伟华丽,跟公侯的府第一样。在黄河北岸还有大片田地,每年可收取上千匹的丝织品,这些也足够他享受富裕安乐的生活了。(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却来到荒山里,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这样吗?
大师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含感情,细节描写、形象描写独具匠心,故有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如:当得知作者被贬黄州的原因后,这位作为故人的隐士,竟一点也没有同情或安慰的表示,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在这里,作者再度向读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不仅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其神态,而且也蕴涵了多少人生的沧桑与感慨!
(三)疏通文意
1.第一段
闾里:(lǘ)乡里宗:尊奉,尊崇,敬重稍:逐渐,渐渐
折节:改变志趣以:凭借遇:得到信任和赏识
遁:隐居庵居蔬食:住草房,吃素食
耸:高起,矗立岂:表测度,或许,莫非
遗像:遗留下的老样式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侠客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那些讲侠义的人都敬重他。年纪渐渐大了,改变从前的志向和行为努力读书,想凭借(这条道路)在当世大展宏图,但是始终不能得到信任和赏识(一直没有碰到好的机遇)。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小镇上。住草屋,吃蔬菜,不与社会相互交往。放弃原有的车马不坐,毁坏原有的帽子和衣服不穿戴,步行往来于山里,山里的人没有谁认识(他)。人们看见他所戴的帽子,方方的耸起而且很高,猜测说:“这莫非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老式样吧?”因此就叫他为“方山子”。
高二的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没有问题,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课上再总结人物特点,是理解延伸的基础。从社会阅历看,他们人生阅历浅,对于苏轼的情怀难以共鸣,因此,在情感态度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陈季常和作者身世的共鸣,也能联系现实生活对人与人交往、交流、沟通方面有新的认识。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妻柳氏(本名不详,民间称柳月娥)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狮子吼”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至今仍然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词。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
2.能力目标:理传主事迹,抓传主形象
3.情感目标:品味作者和传主的精神世界。
4.教学重点及难点:感悟情怀。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文安排在高二上学期的。高二的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课上再总结人物特点,是理解延伸的基础。从社会阅历看,他们人生阅历浅,对于苏轼的情怀也难以共鸣,教师要在情感态度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陈季常和自己身世的共鸣,也能联系现实生活对人与人交往、交流、沟通方面有自己的认识。
附件: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方山子传》
姓名
毕啸山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高二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2003课标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轼的《方山子传》是高中学段选修课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主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之一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苏轼是北宋年间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一生经历宦海沉浮坎坷多难,但他没有沉沦,永远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乐观豁达、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接踵而至的不幸;其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方式可谓蕴含着其熠煜闪灼魔力。《方山子传》是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抒发对人生的透彻感悟,“管中窥豹”的略见其智者仁人的聪明睿智。可以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分析探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以求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感共鸣作用。情感是这篇文章最意味无穷、耐人寻味之处,也是语文教学中突出素质教育、呼唤学生真情实感的根本。文中描写的陈季常是作者志同道合的好友,苏轼无法摆脱的现实生活的羁绊,向往陈季常的生活状态。美好的情感可以充实和丰富我们的人生。“文学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些事件,增加对人生的感受”。
(1)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俯而不答,仰而笑。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作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
课文相对简单,上课过程比较流畅,学生的反应和教师预期相吻合,应该说达到了预设的目的。重新上这节课,可以再放开,让学生多活动也是没有问题的。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晚年生活清苦——庵居蔬食 徒步往来山中
生活不与外界交往——不与世交往 人莫识也
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