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福州市2016届高三二模化学试卷(附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2016届高三二模化学试卷(附答案)

A .AB .BC .CD .D5.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将2H O 和2CO 化合生成二甲醚33CH OCH (),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H 由交换膜右侧向左侧迁移()Na CO K CO NaOH BaCl Ba NOFe Cu Ag42H O(1)为提高黑色混合物的溶解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

MnO和炭粉的混合物,用到的操作为________(填写选项序号)。

(2)烘炒2(5)2Zn OH ()也可以在NaOH 溶液中溶解,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6)碳包中二氧化锰平均含量为33 %,则锰的回收率表达式为________。

10.氢气作为高效、洁净的二次能源,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能源之一。

甲烷重整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制氢工艺。

Ⅰ.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气的主要原理:14221CH g +H O g CO g +3H g H =+206 kJ mol ∆﹣()()()() …① 12222CO g +H O g CO g +H g H =41 kJ mol ∆﹣()()()() ﹣…② (1)反应①的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________。

(2)有研究小组通过应用软件AsepnPlus 实现了对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系统的模拟,研究了控制水反应水碳比,在不同温度下反应器RI 中操作压力变化对氢气产率的影响,其数据结果如图1所示:①请根据图象,阐述在一定压力条件下温度与氢气产率的关系,并说明原因________; ②在实际工业生产中,操作压力一般控制在2.0﹣2.8 MPa 之间,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Ⅱ.甲烷二氧化碳重整(3)近年来有科学家提出高温下利用2CO 对甲烷蒸汽进行重整,既可以制氢也可以减少2CO 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其主要原理为422CH g +CO g 2CO g +2H g ()()()(),该反应的△H=________kJ•mol ﹣1.经研究发现该工艺与Ⅰ相比,主要问题在于反应过程中更容易形成积碳而造成催化剂失活,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形成积碳的原因________。

Ⅲ.甲烷水蒸气重整的应用(4)甲烷水蒸气重整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将甲烷水蒸气重整后的合成气作为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原料,其工作原理如图2:①写出该电池的负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①产物氰2CH ()中含有的σ键和π键数目比为________。

②2CH ()中C 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请写出一个与2CH ()具有相同空间构型和原子数的分子:________。

③若KCN 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则KCN 晶体中距离+K 最近+K 的的数目为________,若该晶体的密度为ρ g•cm ﹣3,图示中K +与K +的核间距a=________cm 。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13.用PLGA ()制成的外科手术缝线在人体内可降解,省去了缝合皮肤后拆线的麻烦,合成PLGA 的一种路线如图:已知以下信息: ②②2 molD 经上述反应可生成1 molE ,E 的结构中含有六元环。

③F 的核磁共振氢谱只有一组峰,F 可由D 的某种同系物M 制得。

回答下列问题:(1)A 的名称是________,B 含有的官能团是________;(2)由B 生成C 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由D 生成E 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 (3)M 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F 的键线式为________; (4)由D 生成E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5)某有机物与氢气1:1加成可得到E ,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________,其属于芳香族化合物且有四个取代基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种。

(6)请设计一条由D 制备的合成线路:________。

322c H c H O )())();)①升高温度,主要反应是吸热反应,平衡向吸热的正反应方向移动,氢气的产率提高;②反应在低压下,有利氢气的产率提高,但反应速率慢,效益低,压强大,对设备材料强度要求高;2H O+CO ; K ;acd ;AρN 。

(3)2HOCH COOH ;;(4);(6)。

福建省福州市2016届高三二模化学试卷解析一、选择题1.【分析】A.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可分馏分离;B.液氧易与可燃物爆炸;C.氧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水;D.沥青为烃类化合物,易燃烧。

【解答】解:A.氧气的沸点较高,易从液态化合物中分馏分离,故A正确;B.液氧易与可燃物爆炸,不能随身携带,故B错误;C.氧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故C正确;D.沥青为烃类化合物,易燃烧,浸入液氧可能会发生爆炸,故D正确。

故选B.2.【分析】A.二氧化锰只能与浓盐酸反应,和稀盐酸不反应;B.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C.铜离子为弱碱阳离子,水溶液中部分水解;D.1个C5H12分子含有4个C﹣C和12个C﹣H,共16个共价键;【解答】解:A.二氧化锰只能与浓盐酸反应,和稀盐酸不反应,即盐酸不能反应完全,生成氯气分子数小于0.3N A,故A错误;B.2mol SO2和1mol O2,不可能完全反应生成2mol三氧化硫,所以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小于4N A,故B 错误;C.25.0g胆矾物质的量为0.1mol,完全电离生成0.1mol铜离子,铜离子为弱碱阳离子,水溶液中部分水解,所以所得溶液中阳离子数小于0.1N A,故C错误;D.1个C5H12分子含有4个C﹣C和12个C﹣H,共16个共价键,则0.1mol C5H12所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1.6N A,故D正确;故选:D.3.【考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3H6O2,该分子的不饱和度==1,该物质结构简式可能为HOCH2CH=CHCH2OH、CH3CH2COOH、HCOOCH2CH3.CH3COOCH3.HOCH2CH2CHO等,根据醇、烯烃、羧酸、酯、醛等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解:A.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3H6O2,该分子的不饱和度==1,该物质结构简式可能为HOCH2CH=CHCH2OH、CH3CH2COOH、HCOOCH2CH3.CH3COOCH3.HOCH2CH2CHO等,如果为醛和醇,能发生氧化反应,故A错误;B.能水解生成甲醇的有CH3COOCH3,水解生成甲酸的有HCOOCH2CH3,所以只有两种,故B错误;C.能和NaOH溶液反应的有酯和羧酸,为CH3CH2COOH、HCOOCH2CH3.CH3COOCH3,有3种物质能和NaOH溶液反应,故C错误;D.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3H6O2,该分子的不饱和度==1,所以该分子中一定含有碳碳双键或碳氧双键,故D正确;故选D.4.【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A.醛基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含有自由移动电子或离子的物质能导电;C.溶度积常数大的物质能转化为溶度积常数小的物质;D.碳酸第一步电离出的氢离子与第二步电离出的氢离子产生同离子效应。

【解答】解:A.甲醛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该反应中酸性高锰酸钾作氧化剂,被还原,故A正确;B.含有自由移动电子或离子的物质能导电,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但氯化钠晶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导电,故B错误;C.溶度积常数大的物质能转化为溶度积常数小的物质,AgI悬浊液滴入Na2S溶液,固体变黑,说明K sp (Ag2S)<K sp(AgI),故C错误;D.碳酸第一步电离出的氢离子与第二步电离出的氢离子产生同离子效应,所以第二步抑制第一步电离,但电离平衡常数无法用肉眼看到,故D错误;故选A.5.【考点】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分析】依据这装置图中电子流向可知催化剂a电极为正极,催化剂b电极为负极,正极上二氧化碳得到电子分析还原反应生成甲醚,水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能量变化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依据电子守恒计算电极上消耗二氧化碳和生成氧气物质的量之比。

【解答】解:依据这装置图中电子流向可知催化剂a电极为正极,催化剂b电极为负极,正极上二氧化碳得到电子分析还原反应生成甲醚,水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能量变化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依据电子守恒计算电极上消耗二氧化碳和生成氧气物质的量之比,A.分析可知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H+由交换膜右侧向左侧迁移,故A正确;B.催化剂a表面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得到电子在酸性溶液中生成甲醚,电极反应是2CO2+12e﹣+12H+═CH3OCH3+3H2O,故B正确;C.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将H2O和CO2化合生成二甲醚(CH3OCH3),该过程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故C正确;D.原电池中电子守恒,CO2~CH3OCH3~6e﹣,O2~H2O~4e﹣,2CO2~3O2~12e﹣,则消耗CO2与生成O2体积比为2:3,故D错误;故选D.6.【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分析】由短周期元素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其气态氢化物反应能得到离子化合物,X为N元素,结合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W为B,Y为O,Z为S,然后结合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化合物知识来解答。

【解答】解:由短周期元素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其气态氢化物反应能得到离子化合物,X为N 元素,结合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W为B,Y为O,Z为S,A.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则非金属性:Y>Z,故A错误;B.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则原子的半径:W>X,故B错误;C.Z的氧化物(三氧化硫)能与Y的氢化物(水)反应生成强酸(硫酸),故C正确;D.Z一种单质熔点为119℃,易溶于二硫化碳,则该单质属于分子晶体,故D错误;故选C.7.【考点】pH的简单计算;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分析】A.溶液是通过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冰醋酸不电离,加水后不断发生电离,开始一段时间离子数目增多是主因,后溶液体积增大是主因;B.左图的曲线表示电导率和时间的关系,先变大,后降低,而溶液的PH为先变小后变大;C.稀释一开始,溶液的温度就下降,说明稀释吸热,弱电解质溶液浓度越稀,电离程度越大;D.乙酸为弱电解质,电离吸热,升高温度,电离程度增大。

【解答】解:A.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浓度有关,离子浓度越大,导电性越强,冰醋酸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冰醋酸不导电,稀释过程中,随着水量的加入,溶液中离子浓度逐渐增大,导电能力逐渐增强,当加到一定量时,溶液体积增大是主因,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导电能力减小,故A正确;B.冰醋酸为乙酸分子,为共价化合物,不导电,加水后不断发生电离,导电能力先变大后变小,溶液中开始一段时间离子数目增多是主因,氢离子浓度在增大,PH=﹣lgC(H+),PH在减小,后溶液体积增大是主因,PH在增大,故B错误;C.稀释一开始,溶液的温度就下降,可推知该稀释吸热,因乙酸为弱酸,浓度越稀,电离程度越大,所以电离过程可能是吸热过程,故C正确;D.加热促进醋酸电离,则溶液中醋酸根离子浓度增大,故D正确;故选B.二、解答题8.【考点】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