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市劳动年龄人口与就业问题研究(山东就业发)

青岛市劳动年龄人口与就业问题研究(山东就业发)

青岛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情况的分析预测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青岛市劳动年龄人口与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一、青岛市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㈠劳动力供给充足。

据统计,2005年青岛市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下同)533.8万人,占总人口的72%。

与2000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增加了115万人,增长27.5%,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与“九五”期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上升了21.8个百分点。

在劳动适龄人口增加的同时,劳动力供给量也保持着增长势头。

2005年,全市劳动力供给达476.9万人,与2000年相比增加了74万人。

其中,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不含在校学生)为471.2万人,增加了73万人;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为5.7万人,增加了1万人。

㈡就业总量持续增长。

随着青岛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业总量不断增长。

2005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471万人,占总人口的63.6%。

“十五”期间,就业人口增加了73.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4.7万人,增长18.5%。

与“九五”时期相比,就业人口规模在扩大,增长速度在加快。

在城镇,随着城镇总人口的大量增加,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的加快,城镇就业人口总量增长迅速。

据统计,2005年末,城镇就业人口达到213.2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了70.2万人,增长49.1%,平均每年增加14.04万人。

城镇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比2000年的61.9%提高到2005年的65.6%,保持较高水平。

㈢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供给方面看,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岛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趋慢,但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全市劳动适龄人口仍在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总量随之持续增大。

此外,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专业技术人员和劳动熟练工人短缺,直接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低端就业岗位供给要远大于需求,而中、高端就业岗位则供不应求,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据调查,全市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大学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较低,仅占7.7%,远低于德国(23.8%)、加拿大(52.5%)、韩国(24.9%)等国家的水平。

从需求方面来讲,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弱化。

根据下列表格的有关内容,对就业弹性系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从劳动力供需平衡来看,劳动力总量格局仍然是供大于求,并且2005年的状况要比2000年更为严重些,剩余劳动力达到了17.85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6.08万人。

为此,在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如何扩大劳动力需求成为青岛今后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青岛市劳动力供需预测㈠劳动力供给预测青岛市劳动力供给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具有青岛市户籍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这是青岛市劳动力供给的主渠道;二是具有青岛市户籍非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三是由区域间净迁移人口增加带来的劳动力供给。

本文以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年龄结构为基础,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情况以及根据人口专家预测,推算2006—2050年青岛市劳动力供给数量。

1、青岛市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

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可以推算出2006—2050年全市劳动适龄人口(见附表2)。

表2 2006—2050年青岛市人口与劳动适龄人口(单位:万人)其次,通过2000年人口普查、抽样调查等资料测算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在校学生数。

假定上小学的年龄统一为6周岁(入学年龄上的差异忽略不计),那么,高中二年级及以上在校学生均在劳动年龄内(忽略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带来的区域间学生的流动)。

据此,2005年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应大致包括2001年在普通中学学校就读的在校学生,依此类推,2010年劳动适龄人口中的在校学生应包括2006年在普通中等学校就读的在校学生。

今后,随着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普通中等学校的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和比例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因此推算,2006—2050年,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人数(见附表3)。

此外,通过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调查资料同样可以测算出,在劳动力适龄人口中,在家料理家务、丧失劳动能力者基本上每年保持在3万人左右。

综合判断,2006—2050年全市劳动适龄人口净(新)增的劳动力供给量(见附表3)。

2、非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

2005年,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比2000年减少了9.4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88 万人,占相应年龄段人口的比重为28.3%,比2000年上升了5.4个百分点。

且呈现出以下特点:⑴低年龄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比重大。

⑵农村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比重高。

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和水平的差异,造成城市老年人口大多享有退休劳动保险,因而参与劳动者较少,而农村老年人口主要依靠自己劳动供养和子女赡养,参与劳动者较多。

到2050年,一方面,随着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农村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将会降低劳动力供给量。

而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尤其是低龄组老年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口寿命的延长,又会相应增加劳动力供给量。

根据相关资料推算,2006—2050年,男60岁及以上、女55岁及以上人口每年增加数要大于2000—2005年每年增加数。

在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下,预计2006—2010年全市非劳动适龄人口的劳动力供给量(见附表4)。

三是由区域间净迁移人口增加带来的劳动力供给量。

青岛市是人口净流入城市,呈现出量大增速快的特点。

根据调查资料推算,2000—2005年,区域间净迁移人口年均增加22.3万人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劳动适龄人口,并且随着青岛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今后净迁移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按此可以测算出2006—2050年因区域间人口净迁移带来的劳动力供给量。

综上所述,可以推算出2006—2050年全市劳动力供给总量(见附表5)。

数学模型:F(x)=kx+b k=f(u) F--劳动力x—人口u—劳动力人口系数b—人口基数㈡劳动力需求预测对未来劳动就业情况进行预测,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大体采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有关部门通过报刊披露的数字和材料来进行推算。

这种办法属粗线条描绘,不易量化,科学性较差,可用于简单的发展趋势分析,严格的科学研究不宜采用此法。

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社会经济增长的走向,选择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作为解释变量,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与社会从业人数建立数学模型,对未来劳动就业情况进行预测。

第三种方法是运用劳动就业弹性系数的方法进行预测。

实践表明,经济增长和就业状况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保持一定的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根本措施,可以由二者的比率关系即劳动就业弹性系数的方法进行未来劳动就业情况的预测分析。

依据青岛市近年来GDP年均增长率和同期劳动就业年均增长率,可以测算青岛市2006—2050年均就业弹性系数,据此弹性系数,可以研究预测青岛市未来45年劳动就业的情况,推算未来45年青岛市劳动力的需求量。

本课题首先采取第二种方法,即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推测青岛市未来45年劳动力需求情况,然后运用劳动就业弹性系数的方法进行相应的研究,将其结果与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的结果相互印证对照,力图使预测结果更加趋于科学性。

限于篇幅,本报告只介绍预测的一些结果。

1、运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法测算的结果⑴未来青岛市劳动力需求总量(社会从业总人数)按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规定,从业人员是指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已办理离退休、退职手续,但又再次从业(有报酬或自营等各种方式)的人员,也计为从业人员。

从业人员中不包括从事经济活动的在校就读学生。

依据《青岛经济年鉴》(2006年)所公布的数据,2005年青岛市全部社会从业人员471.03万人,其中一产 104.48万人,二三产366.55万人(包括乡镇企业、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数)。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城镇职工人数为207.1万人(不含城镇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7.2万人和60万人)。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GDP年均递增率为16%,预测到2010年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为434.59万人(表3),比“十五”末增加68.04万人。

“十一五”期间,预计青岛市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增加就业人数1.1万人。

根据青岛市GDP年均递增率,推算出2006—2050年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需求总量。

(见附表6)说明:此表中年度预测发生变化的从业人员为劳动力需求数。

⑵未来45年青岛市一二三产劳动力需求预测未来45年,我国产业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青岛市也将产生相应的调整。

“十五”期间青岛市三次产业所占总体比重为6.5:51.9:41.6,依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数据,“十一五”末要调整为4:53:43。

据此预测2010年的劳动力需求结果为:一产131.1万人,二产210.3万人,三产209.23万人。

根据近年来青岛市产业发展趋势,测算出到2050年青岛市第二、三产业劳动力需求情况(见附表7)。

说明:A:三个产业所占的比重 %;B:GDP(亿元);C:劳动力需要人数(万人)。

⑶2006—2050年劳动力分区域需求预测以青岛市“十五”期间分地区GDP为基数,按每年均衡增长测算,到2050年年均各地区社会劳动力需求人数分别为:市内七区 248.43万人、五市153.51万人。

表9反映了2006—2050年青岛市劳动力的供需状况,表10预测了三个区域的情况。

说明:1、城镇需求劳动力人数=城镇职工人数+城镇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

2、没考虑外来劳动力的情况。

说明:⑴全市供给劳动力人数,以同期全市自然增长就业年龄人口数为依据。

见表⑵需求劳动力人数:全市职工人数+全市个私从业人员+全市农村劳动力人数。

⑶以上没有考虑外来劳动力情况。

3、运用劳动就业弹性系数方法预测的结果⑴2001—2005年青岛市年均就业弹性系数2001—2005年青岛市GDP年均增长率为15.6%,同期社会从业人员增加471.03万人。

就业人数年增长率为4.15%,年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31。

⑵分年度考察总体情况和三次产业情况,结果如表12。

⑵分年度考察总体情况和三次产业情况,结果见表13。

按照“十五”期间青岛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就业弹性系数0.20(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0.40),可以预测青岛劳动就业所需的劳动力总人数,“十一五”期间劳动力需求550.74万人,2050年末劳动力需求510.12万人。

4、两种方法的比较运用就业弹性系数预测的结果,2006—2050年青岛市劳动力的总需求为572.8万人,较之非线性回归方法预测的统一指标的结果(550.74万人)明显偏高,多出22万人,原因在于两种预测方法的预测前提不同,依据的基本数据也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