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选择题(一)A型题1.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A.互根互用B.对立制约C.交感合和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2.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气B.气机C.气化D.彼此感应E.神3.阴阳交感是指: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E.阴阳二气的对峙4.“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A.交互感应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相互转化5.“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A.制约B.交感C.消长D.互根E.互用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A.上午B.下午C.前半夜D.后半夜E.以上均非7.“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A.阳损及阴B.阳盛伤阴C.阴虚阳亢D.阳气暴脱E.阳虚阴盛8.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A.取象比类法B.推演络绎法C.以表知里法D.试探法E.反证法9.“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制化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A.木疏土B.木克土C.木乘土D.木侮土E.土侮木11.脾病传肾属于: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12.属于“子病犯母”的是:A.脾病及肺B.脾病及肾C.肝病及肾D.肝病及心E.肺病及肾13.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A.培土生金B.佐金平木C.泻南补北D.抑木扶土E.培土制水14.“泻南补北”法适用于: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B.心阴虚而心阳亢C.肾阴虚而心火旺D.肾阴虚而肝阳E.肾阳虚而心火越(二)B型题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阳病治阴D.阴病治阳E.滋阴扶阳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A.阴阳的运动B.阴阳的交感C.阴阳的制约D.阴阳的互根E.阴阳的平衡3.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4.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D.相侮E.相克5.肝火犯肺属于:6.肝气犯脾属于:(三)D型题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A.母子关系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传其所胜E.传其所不胜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A.传其所胜B.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传其所不胜E.所胜所不胜关系3.五行中某一行太过或不及,均可引起: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制化4.阴阳学说中最根本的原理是:A.对立B.互根C.消长D.平衡E.转化5.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A.抑强B.扶弱C.虚则补其母D.实则泻其子E.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四)X型题1.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是:A.水地说B.道家思想C.精气学说D.阴阳学说E.五行学说2.属于阳的属性有:A.温煦B.兴奋C.明亮D.潜藏E.滋润3.属阴阳制约原理的治法是:A.阴阳双补B.阳病治阴C.阳中求阴D.阴中求阳E.寒者热之4.下列属于土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唇、口、黄、化、肉C.皮、鼻、口、胃、长D.宫、脾、黄、思、甘E.长夏、湿、中、歌、哕5.下列属于水行的是:A.爪、筋、皮、肉、口B.冬、膀胱、耳、骨、恐C.冬、鼻、口、胃、长D.恐、呻、栗、耳、冬E.北、寒、藏、黑、咸6.“补母泻子”的治疗原则适用于:A.子病犯母B.母病及子C.肺病及肝D.肾病及脾E.单纯一脏有病二、填空题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阴阳消长大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在内,______;阳在外,______”。

4.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

5.《尚书·洪范》对五行的特性作了经典性的阐释:木曰______,火曰______,土爰______,金曰_______,水曰_______。

6.五行相乘的顺序与_______一致;五行相侮的顺序与________相反。

因此,相侮又称_______,或称_______。

7.引起乘侮的原因有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8.根据五行生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________和________。

三、判断题1.阴阳交感是生命产生的基本物质。

()2.“阴平阳秘”是阴阳在对立制约和消长中取得动态平衡。

()3.阴阳转化是阴阳对立的结果。

()4.阳胜则热,是指阳气充沛,阴精被抑制的热证。

()5.阴阳互损所致的阴阳两虚,是阴阳双方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6.“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即是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的一种病理改变。

()7.在临床辨证中,首先应分清阴阳。

()8.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9.五行相生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现象,而相克则为异常变化。

()10.五行乘侮可同时并见,均为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11.肾病影响到肝脏,即是“母病及子”。

()12.“木火刑金”,为火乘金。

()四、名词术语解释1. 阴阳互根2. 五行制化3. 子病犯母4. 阴病治阳5. 五行相侮6. 金水相生 7. 抑木扶土五、简答题1.何谓阴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2.人体五脏阴阳是怎样划分的?3.何谓五行相乘?其次序和原因如何?4.何谓“母病及子”?一般规律如何?举例说明之。

六、论述题1.试述阴阳消长的形式。

2.何谓“生我”、“我生”、“克我”、“我克”?举例说明之。

3.如何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试题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C2.A3.D4.B5.E6.C7.C8.A9.E 10.C 11.C12.C 13.A 14.C(二)B型题1.D2.C3.B4.A5.D6.C(三)D型题1.BC2.AD3.CD4.AB5.AB(四)X型题1.CDE2.ABC3.ABE4.BE5.BDE6.BDE7.ABE二、填空题1.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与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2.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消彼亦消;此长彼亦长3.阴阳交感4.阳之守也;阴之使也5.损其有余(实者泻之);补其不足(虚者补之)6.曲直;炎上;稼穑;从革;润下7.相克;相克;反克;反侮8.太过;不及9.补母泻子;抑强扶弱三、判断题1.×2.√3.×4.× 5×6.×7.√ 8.×9.×10.√ 11.√12.×四、名词术语解释1.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2.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

事物必须有克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

3.又称“子盗母气”。

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传变。

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母脏,称为子病犯母。

4.阳偏衰产生的“阳虚则寒”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阴病治阳。

5.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悔”。

6.亦称滋养肺肾法。

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故补肺阴即可以滋肾阴。

另一方面,肾阴是五脏之阴根本,所以滋肾阴又可以达到补肺阴的目的。

因而临床上对于肺肾阴虚者多采用两脏同补,金水互生以治两脏之阴虚。

7.是疏肝与健脾相结合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平肝和胃法。

适用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五、简答题1.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其基本观点是: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2.脏腑分阴阳,则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五脏再分阴阳,则心肺居于上属阳,而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

肝、脾、肾居于下属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3.五行相乘,是指五中一行对其所胜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火,金乘木。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二:一是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行过度克制,如“木旺乘土”;二是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行的过度克制,如“土虚木乘”。

4.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其母子两行皆异常。

母病及子的一般规律是:母脏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

如:水生木,水为母,木为子。

若水不足,不能生木,导致木亦虚弱,终致水竭木枯,母子俱衰。

六、论述题1.阴阳的消长变化主要有两类八种形式:一类是阴阳的互为消长,包括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长阳消和阳长阴消;一类是阴阳的皆消皆长,包括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和阳随阴长。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第一类消长形式主要由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所决定,阴盛制阳,表现为阴长阳消;阳盛制阴,表现为阳长阴消;阴衰不能制阳,表现为阴消阳长;阳衰不能制阴,表现为阳消阴长。

第二类消长形式由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所决定,阴虚不能生阳或阳虚不能生阴,表现为阴阳的此消彼亦消;滋阴以生阳或益阳以生阴,表现为阴阳的此长彼亦长。

2.“生我”、“我生”、“克我”、“我克”,是五行生克关系中用以说明其中一行与其它四行的联系方式。

从五行相生关系来说,每一行都有两行与其相联系,即“生我”与“我生”,以木为例,则“生我”者为水,“我生”者为火,《难经》称“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从五行相克关系来说,每一行都有两行与其相联系,即“克我”与“我克”。

仍以木为例,则“克我”者为金,“我克”者为土。

《内经》中称“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火有温热、向上、明亮的特性,心主血脉以维持体温恒定,心主神明以为脏腑之主,故以心属火;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清肃下降为顺,故以肺属金;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功能,故以肾属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