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转化为阳,阳
可转化为阴。如:四季改变,病变寒热,人体气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阴阳中可再分阴阳,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如:昼夜,火光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对
象而划分,若比较对象不同,阴阳属性亦随之至改 变。如:春与冬夏分别比较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 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基础 阴阳二气的运动,一种最佳状态 《周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
媾精,万物化生。”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 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 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 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
无形: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称为“气 有形: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称为“形
相互 转化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气机: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聚、散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1、气与形的转化: 气生形 :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的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阴
皮肉
筋骨
上部
下部
体表
体内
腰背
胸腹
六腑
五脏
督脉
任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 系协调的结果。
如:精与气相互滋生,相互促进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区分病因属性
阴
阳
正气 精(血、精、津液)
气
邪气
饮食情志
六淫邪气
五行的特性
火曰炎上: “炎”,焚烧、炎热、光明之义; “上”,上升 “炎上”,指火具有炎热、上升、
光明的特性 引申: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均归属于火
五行的特性
土爰稼穑: “稼”,种植谷物 “穑”,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
谷物的农事活动 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
✔ 水与火,上与下,明以暗,左与右等。 不可以将水与上下、明暗、左右区分阴阳 ✘ 鸡蛋与石头,水果与大米,不存在阴阳 属性的区分
阴阳属性归类特点
2、阴阳属性的绝对性: 在相互关联的事物中,该事物总体属性
未变,比较对象或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 性是固定不变的
如:水与火而言,水属阴, 火属阳,绝对不能颠倒
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它既是人 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 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 命信息的载体
古代哲学的精、气与中医学精气的区别
古代哲学:精、气内涵同一,均为关于宇宙 本源的概念
中医学:精、气内涵有别,是关于人体生命 产生和维系的认识。
精是有形物质,是构成生命的本源,又是维 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事物的阴阳属性
归类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
火性 水性
温热而炎上 寒冷而趋下
属阳 属阴
阳 明亮的 温热的 运动的 积极的 兴奋的 功能的 上升的 无形的
阴 晦暗的 寒冷的 静止的 消极的 抑制的 物质的 下降的 有形的
阴阳属性归类特点
1、阴阳归类的事物和现象既相互联系又 属性相反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 互用——相互资生 相互助长
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化 ”,“独阳不长” 阳为阴之用:“无阳则阴无以生 ”,“孤阴不生”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昼不精,夜不瞑”“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 阳离绝,精气乃绝”
(三)阴阳的交感互藏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 精,又称精气,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
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最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气,主要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
3.目视耳听心虑,从感觉到思维以至特异功能,皆生于水。 水成五脏九窍,而为“修要之精”
4.万物种类不同,品性依地而异。水为性状遗传的基因, 即所谓“诸生之宗室”
(二)气的基本概念
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 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共同构成的 本原
源于
云气说
精与气概念的联系与差异
条件: (1)内在依据——阴阳互根 (2)物极必反——阴阳至极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 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 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 相对稳定状态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阴阳消长
涵义: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相 对的平衡状态
导致消长的原因:阴阳对立、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的形式: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表现:1、互为消长:阴消阳长,阴长阳消
2、皆消皆长:“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精气两虚” 、“气血两虚”
(五)阴阳转化
涵义: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相反的 方向转化
阳偏衰——阴盛——温阳祛寒 阴偏衰——阳盛——滋阴降火
(六)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性
五味
升降浮 沉
阴
寒凉 酸苦咸
降沉
阳
温热 辛甘淡
升浮
单选题
思考题
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上午 D. 下午
B. 上半夜 C. 中午 E. 下半夜
2.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说明了阴阳的哪种属性:
A. 阴阳转化 D. 阴阳互根
B. 阴阳消长
C. 阴阳制约
E. 以上均非
3.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的哪种属性:
A. 相互转化 D. 消长平衡
B. 互根互用
C. 对立制约
E. 以上均非
4. 下列不属于人体病理变化的是:
A.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B.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C. 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 D. 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E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概述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 化规律的,并用以阐述事物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 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 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的起源以及形成
历史沿革:
(1)形成于西周:《周易》的易卦 (2)春秋战国时期应用于医学理论:《黄帝内经》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阴 阳阳 的的 对互 立根 制互 约用
阴阴 阳阳 交的 感消 与长 互平 藏衡
阴 阳 的 相 互 转 化
阴 阳 自 和 与 平 衡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涵义: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 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冬至 立春,阳气 制约阴气,气候由寒 温 夏至 立秋,阴气 制约阳气,气候由热 凉 生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病理:制约太过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胜,阴虚则阳胜” “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 概 念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 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 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 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
沿革:滥觞于先秦,两汉时期被“元气说” 同化 “气一元论”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 宇宙之中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气中精粹部分, 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源于
水地说
水地说论点
1.地(土)水具材,是生命体构成的两种基本物质。土作 构架之体,水成活动之用
2.水性素淡,可任调合味色。由流成形,可任充满变生的 脏器。能适应成长发育
②变:气剧烈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 现代所说的“质变”
化与变均取决于气的运动,气的运动是气 化的前提和条件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维系天地万物间的联系
《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 月相应也”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乐器共振,磁石吸铁,日月潮汐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五材,构成客观世界的木、火、土、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运动、运行
五木的枝条具有 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 引申:凡具有生长,升发,条 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及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起源:指日光的向背 阴阳学说的形成:
由单纯的物质概念 上升为 哲学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 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 的概念。----“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既可代表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对 立双方。如:男与女,天与地,明与暗,冷与暖 等;又可分折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如:内与外,上与下,向阳与背阳等
气化过程 形化气:有形之物死亡消散,又化为无形
之气的气化过程
气化的主要形式
2、形与形的转化: 有形之实体在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下也
可相互转化 3、气与气的转化:
无形之气之间,也可发生相互转化 4、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