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常考知识点总结
凡冲动起源于窦房结的心率称为窦房结性心率,简称窦性心率。
正常窦性心律:①窦性P 波在Ⅰ、Ⅱ、aVF 导联直立,aVF 导联倒置;②P 波后必有QRS 波群,PR 间期0.12~0.20 秒;③成人频率为60~100次/分。
新生儿通常为120~140 次/分。
窦性心动过速:(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
心电图特征:P 波规律出现,频率>100 次/分,P 波后必有QRS 波群,形态正常。
窦性心动过速P-P 间期<0.6s;P-P 波间期=R-R 波间期;PR 间期略短,QT 间期略短。
金护子教育
治疗:大多数不需特殊治疗。
窦性心动过缓:(颅内压增高、器质性心脏病、洋地黄过量、心肌炎)
心电图特征:①缓慢出现窦性P 波,频率为60 次/分以下;P 波后必有QRS 波群,形态正常;③PR 间期正常或略延长,QT 间期延长。
P-P(或R-R)间期长短不一,相差0.12s 以上。
治疗:一般无症状,不需治疗。
房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特征:提早出现P 波,其形态与窦性P 波不同;P-R 间期≥0.12s,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心律的QRS 波群相同,期前收缩一有不完全代偿间歇。
治疗:偶发期前收缩无重要临床意义,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亦可用小量镇静药(如地西泮)或β受体阻滞药、如普恭洛尔(心得安)
等。
对反复发生、呈联律的期前收缩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频发房性、交界区性期前收缩常选用维拉帕米(异博定)、胺碘酮等;室性期前收缩常选用利多卡因、美西律(慢心律)等。
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并给予钾盐和苯妥英钠治疗。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如冠心病,心肌梗死)
心电图特征:连续3 次或3 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缩(QRS 波群宽大畸形,>0.12s,T 波常与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为150~250/min,节律可略不规则。
金护子教育
治疗:发作时治疗首选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其他药物有普鲁卡因胺、苯妥英钠、胺碘酮等,如上述药物无效,或病人已面现低血压、休克、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流灌注不足时,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速,不宜应用电复律。
急性发作控制后可选用心律平、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药物维持疗效。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或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甲亢、洋地黄中毒)
心电图特征:连续3 次或3 次以上快而规则的房性或交界区性期前收缩(QRS 波群形态正常),频率为150~250/min,P 波不易分辨。
治疗:发作时间短暂,可自行停止者,不需特殊治疗。
如持续发作几分钟以上或原有心脏病人应采取兴奋迷走抽经的方法,如刺激咽
部引起愿吐反射、收屏气、按压颈动脉窦等。
如上述方法无效则可选用药物治疗常用有升压药、β受体阻滞药等,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病人,洋地黄可作首选。
心房扑动:(心绞痛、心力衰竭)
心电图特征:心房活动呈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大F 波),心房率250~350/min,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例,QRS 波群形态正常。
心房颤动:(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甲亢性心脏病、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肺心病)
心电图特征:为窦性P 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规律不一的基线波动、(小f 波),频率350~600/min,QRS 波群形态正常,R-R 间期完全不规则,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min。
房扑、房颤治疗:急性期应首选电复律治疗。
心室率不快,发作时间短暂者无需特殊治疗;如心率快且发作时间长,可用洋地黄减慢心室率,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药物也可终止房扑、房颤。
对持续性房颤病人,如有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指征时,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或药物复律。
心室扑动:
心电图特征:无QRS-T 波群,代之以相对规律的快速大幅波动,频率200~250/min。
心电图特征:QRS 波群与T 波消失,呈形状、振幅各异、完全无规
则的波浪状曲线。
金护子教育
室扑、室颤:是最严重、最危险的心律失常,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室颤也是心肌梗死短时间内(通常入院24h)导致死亡的最常见原因。
室扑、室颤治疗:室扑和室颤可致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应立即施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同时配合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经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复苏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抢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