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护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安全

保护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安全

保护湿地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生态支持系统。

我国湿地资源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湿地的盲目开垦、环境污染及生态资源的过度利用等,这些威胁造成了湿地面积的减少和湿地功能的下降。

因此,必须加大对湿地保护力度。

湿地具有哪些功能呢?为什么要特别关注湿地?其一,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对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二,湿地因强大的水文调节和循环功能,又被称为“水资源调节器”,具有重要的抗旱防涝作用。

其三,湿地是“生物基因库”,孕育并维护着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其四,对气候变化而言,湿地还是世界上十分重要的碳库资源之一,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更多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要认真实施湿地保护工程,进一步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并着手编制湿地保护“十二五”规划,加快湿地保护进程,组织开展好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

二要强化湿地立法,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机制。

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尽快制定湿地保护的专门法规。

同时着力消除制约湿地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性障碍,重点研究解决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生态补水等政策和湿地征用占用管理等制度。

三要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

要树立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理念,积极探索和推广科学保护利用湿地资源的模式和机制,把湿地保护工作推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四要认真履行《湿地公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寻求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机会,为国内湿地保护引进更多资金和先进理念。

我国要重视跨界湿地保护工作,特别是关注喜马拉雅高原湿地、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湄公河流域、黄渤海区域等敏感区域湿地保护。

五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保护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只有让更多的人关注湿地、了解湿地,才能调动大家保护湿地的热情。

让我们并肩努力,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进湿地开发与保护工作,努力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福祉,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因材施教发展自我自古以来,因材施教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成功需要汗水,需要付出,但更需要教育者对学习主体进行客观的分析与了解。

发挥学习主体自身优势,他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兔子是短跑冠军但不会游泳,这是由它先天条件决定的。

而鸭子教练却逼着它学游泳,工夫费了不少,但成效却不大,自己却还不明原因地嚷嚷“成功的90%来自汗水”。

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例子。

试想,如果那只兔子不但没有学会游泳,反而把跑步的本领也给忘了,那又该怎么办呢?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过于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来。

但它们不是没有用了,它们还可以发挥自己柔韧性强的特点,还可用作编竹席的材料。

倘若非要用嫩竹做笛子,那想必是费力不讨好,别说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样勾起客居者的思乡之情,恐怕仅是自己自娱自乐,也会嫌它声音太粗涩难听了吧。

发挥个体的优势,因材施教,辩证客观地看待每个学习主体,而不是一个模板育人办事,这样才能突出每个人的个性,使其成为自己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毕加索”,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价值。

客观分析潜能,才能实现飞跃。

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是否继续实行文理分科。

作为一名学生应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每个教育者的美好愿望。

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目标和愿望不同,因此很难实行一个模板的教育方式。

让热爱文学、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文学少年整天淹没在物理、化学艰涩难懂的公式中,让精于严密推理的“明日科学家”整天纠结于散发着感性气息的散文长诗之中,这是多么难以想象。

何必非得让陈景润写抒情诗,让李白研究数学公式呢,一心期望,只怕最好重要破灭。

发挥主体的优势,展现主体的个性。

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扬长避短,让我们都成为自己世界的“爱因斯坦”。

低碳经济问题阐述:1.改革开放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面临的却是严重恶化,诸如沙化、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等这些环境问题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

2.经济发展加速造成无度的开采,使可利用的能源资源日益稀缺,低碳经济是拯救能源危机的重要方式。

原因分析:1.从社会角度来讲,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的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最终也会下降。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经济。

2.从企业角度来讲,在节能减排目标的指导下,企业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循环经济模式和低碳发展战略,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能够使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3.从国家发展来讲,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区域和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竞争环境。

培育低碳竞争力,不仅将为企业或国家突破发展瓶颈提供动力,而且将为处于相对竞争劣势的企业和国家提供发展的后发优势。

解决方案: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各地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组织力量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开展普查,摸清二氧化碳排放“家底”,科学预测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

据此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战略定位。

2.出台新型产业倾斜政策,鼓励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建立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以政策调节手段鼓励企业低碳排放,限制高碳排放,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

一是高度重视和鼓励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研发工作,并理顺企业风险投资融资体制,支持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二是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多途径地迅速推广和应用;三是要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和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转让;四是以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为重点,建立清洁能源的发展机制,以不断增强我国碳减排的技术支撑能力,为今后全面、深入开展减排工作提供技术基础。

4.抓好产业投资对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

优先投资一批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并通过对设备的更新换代实现生产手段的升级。

5.搞好试点,以点带面,总结并推广经验。

一是选择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地方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二是在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选定典型企业进行试验、试点,取得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以典型引路,推进各地区的低碳经济稳定发展。

三是为重点领域和低碳经济发展区提供优惠政策,以支持这些领域和发展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6.加大城市、农村绿化力度,提高碳汇能力。

要从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更加重视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绿化工程,以增强林地的碳汇能力。

建设低碳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已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低碳”的概念随之进入人们视野,各种“低碳”提法也应运而生,尽快建设“低碳社会”成为了人们的梦想。

而我国作为需要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短期内快速发展“低碳”十分困难。

惟有主动出击,因地制宜、积极参与“低碳”建设,方可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比发达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主要是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耗和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必然有相应增长。

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当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与美国相当,均占全世界排放量的20%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排放国之一。

就人均排放而言,1990年我国为世界水平的50%,2000年为60%,当前已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趋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为此,我们必须积极作为,大力构建低碳社会,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节能减排、注重能效提高,全面促进全民的低碳消费和生活意识。

要继续深化高能耗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力度实施“关闭五小企业、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循环经济示范、治理污染排放”等综合性整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动。

同时,要科学引导居民建筑和生活用能。

建议对居民取暖采用分户计量收费、地热取暖、太阳能蓄热、补贴双层玻璃窗用户等措施;装修时使用纤维板等节能性材料;建房使用隔热空心保温砖等,努力推行民众低碳生活方式。

突出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低碳经济建设。

要重视能源规划的制定与落实,要尽快制定和完善能源总体规划和不可再生、可再生及新能源等各类专项规划,把能源开发的区域和时限进行有序安排,适时微调和修正,严格按规划稳步推进,以综合提高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应充分发挥国家工业生态园示范作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

开展科技创新、加大新能源开发,积极发展低碳技术。

要依托现有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

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等,要在理论、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求得新突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

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

不单指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可燃冰、水电、核电等清洁和新能源本身,也包括能源传输方式如超高压、智能电网等。

走低碳道路,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既有缓解能源短缺压力、履行减排义务的现实考虑,更有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开拓经济发展空间的长远打算。

当前,我们应在政府主导下,依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更新以及对外合作,将我国的低碳社会计划稳步推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挺起中国创造脊梁当前,知识保护产权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国家战略。

胡锦涛主席强调:“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能力,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诚信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迫切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

它是一柄用于进攻、占领市场的利矛,又是一面可以用于防守、保护自己既得利益和技术优势的坚盾。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已初步建立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较齐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不少地区和领域仍然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有的甚至还较为突出。

许多企业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十分薄弱;保护知识产权的有些法律规定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知识产权保护申诉和诉讼时间长、取证难、赔偿金额低,不利于权利人积极维权。

这些都成为了当前中国保护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