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的探究》说课课件(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的探究》说课课件(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返回
说学情
从知识储备上来说,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 溶液及氧化还原等相关知识。 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观察 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 有所接触和了解。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更喜欢通过多元化的渠道获取 知识,更愿意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变化的实质,相信学生会 对本节课有所期待。


②实验: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
③市场调查: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
返回
说教材
本节课是鲁科版化学必修 2 第二章第 3 节第二课 时的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初中化 学已经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知识,在后期的 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 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深入系统地学习化学反应与 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拓展 提升,又为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奠 定了必要基础
课中微课
教学环节五
拓展练习,巩固提升
如图:利用Fe+CuSO4=FeSO4+Cu反应设 计一个原电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向负极移动 B. 电子通过溶液由负极流向正极 C.当导线中有1mol电子通过时,理论上 正极消耗28克. D.若所选电极的质量相等,理论上两极 质量 差为60g,导线中有1mol电子通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课前结合学习任务单和微课学习原电池 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方法建议:
知识回顾 查阅资料 微课学习
学习任务:
1、回顾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
微课
2、通过微课学习掌握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收获与疑惑:
学生通过微课学习主动表达对所学知识 的掌握情况
微课引入
动画视频
对比实验
教学环节二
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实验1
实验3
实验2
实验4
教学环节三
分组汇报交流,归纳总结补充
一、原电池概念: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板 书
二、原电池工作原理 Zn-2e-=Zn2+ 电子
1、反应现象 2、电子的流出极 负 极: 3、失电子极 4、发生氧化反应的极
1、实践调查: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 用途 2、趣味实验: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
3、环境保护:废旧电池的危害及合理利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原理的 探究过程,树立学生 实事求是、勇于探究、 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 辛与愉悦,增强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 感。
教学重点
一个知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形成条 件。
一种方法—用实验方法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 件过程中掌握改变一个变量(单一变量)的 探究方法。
一条思路—问题
实验探究
合作交流
结论
返回
返回
教学难点
1.原电池 工作原理 的微观理解
2.原电池 构成条件 的探究
说教法
1 、通过课前微课的实验启发、动画演示和 教师讲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让学 生初步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 2 、组织并引导学生在课前 分组实验探究 (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培养学生分工协 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 、翻转课堂(对知识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加深理解,解决实际问题)
返回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理解原 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正确判断原 电池的正负极 3、初步掌握形成 原电池的基本条件
返回
过程方法
1.通过教师创设微课 结合学习任务单,帮 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 原电池概念,理解原 电池的工作原理。 2.引导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掌握原电池的 构成条件。 3.通过翻转课堂教学 来巩固、拓展学生对 本节知识的掌握,强 化知识的实际应用。
设 计
电流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H++2e- =H2↑ 正 极:(还原反应) 三、形成原电池条件: (1) 有活泼性不同的两极(金属或非金属单质) (2) 电解质溶液, (3) 形成闭合电路 (4)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环节四
跟踪检测,二次完善
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C、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鲁科版高中化学 必修2
第二章 第三节(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说课标
说课程标准
化学反应与能量
内容标准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 制新型电池重要性。 和研
3.活动与探究建议
①查阅资料: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 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