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休息与活动

第七章休息与活动

在睡眠间发生自我抑制、没有呼吸的现 象。
中枢性呼吸暂停: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 能不 良造成的。
阻塞性呼吸暂停:则出现在严重的、频繁 的、用力的打鼾或喘息之后。
都合并有动脉血氧饱合度降低、低氧血 症、 高血压及肺动脉高压。
(5)其他
梦游症 主要见于儿童。 常发生在慢波睡眠的 第Ⅲ、Ⅳ时相。梦游发生时,病人可下床走动, 甚至完成一些复杂的动作,然后继续上床睡觉, 醒后对梦游过程不能回忆。
②第二期
睡眠逐渐加深,但仍易唤醒,大约持续 10~20分钟,生理活动继续变慢,肌肉 逐渐放松,发生在异相睡眠前后常被称为 是“入门时相”,脑电图显示为快速宽大 的梭形波。
③第三期 熟睡期,约持续15~30分钟。肌肉完全 放 松,心跳缓慢,血压下降,难以唤醒。脑 电图显示为大而低频的慢波,称为δ波。 梭状波与δ波交替出现。
(5)其它
1)药物影响: 服用中枢神经兴奋剂会影 响睡眠;长期服用安眠药,停药后会导致病 人对药物的依赖或使睡眠障碍更加严重。
2)食物因素
肉类、乳制品和豆类中含有较多L-色氨酸,
能促进入睡,可缩短入睡时间,对睡眠不佳者, 鼓励其睡前喝一杯热奶可以帮助入睡。饱饭后发困 也是L-色氨酸的作用所致。
少量饮酒能促进放松和睡眠 。同时避免在前4~ 5h饮用浓茶与咖啡 。
③内分泌变化:
妇女在月经期普遍感到疲劳,希望增加睡眠
以补充体力。绝经期妇女常睡眠不好,激素
补充疗法可改善睡眠状况。
④睡前习惯:
不少人睡前有些习惯,如果这些习惯被改 变则可能使睡眠发生障碍。
⑤疲劳:
适度的疲劳,有助于入睡,但过度的精力 耗竭反而会因为太累而无法入睡。
(2)环境因素 在新环境中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比例有 所变化,特点是异相睡眠减少,入睡时间 延长,觉醒的次数增加等。
睡眠时间过长或长期处于想睡的状态。 可持续几小时到几天,对睡眠的要求控制不 住,难以唤醒。通常认为与进食失调和病态 的肥胖有关,也可见于忧郁的病人 。
头部受伤、脑血管病变和脑瘤病人,也可 见于心理失调如忧郁的病人。
除时间延长外,睡眠周期进展基本上是正 常的。
(4)睡眠性呼吸暂停(sleep apneas)
良好的休息条件--充足的睡眠
睡眠时间午睡最好从午后1时左右开始 晚上睡觉前洗一次温水浴最佳, 晚上10时上床最佳
良好的休息条件--充足的睡眠
1.睡前应刷牙 2.睡前要洗脚 “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除,秋
天洗脚,肺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3.睡前饮食要科学 《黄帝内经》记载:“胃不和则卧不安。” 一般认
(四)加强心理护理: 病人往往对所患疾病产生紧张、焦虑,对疾病 检查、治疗产生顾虑等,都严重影响睡眠。
(五)合理使用药物 (六)睡眠失调的护理
睡眠的需要
一个健康人每晚睡眠的平均实数是7.5h, 有些人只睡3h就得到了休息, 有的人睡到10h,白天还觉得疲倦
婴儿睡眠多于儿童,儿童多于青年,青 年多于老年。
异相睡眠在新生儿时期占很大比列。
(二)睡眠的评估
1.影响因素的评估:
生理因素 环境因素 心理因素 病理因素 其它
(二)满足病人的睡眠习惯 1. 尊重原有睡眠习惯:维持原有规律。 2.做好晚间护理: 解除病人身体的不适 , 检查 身体各部位引流管的情况。 3.根据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三)合理安排护理措施 常规的护理措施都应安排在白天,遇有特殊 情况,必须在睡眠期间采取某些护理措施 时,则应将活动安排尽量间隔90min。 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将噪声 减至最低。
(1)生理因素: ①年龄:是影响睡眠需用的重要因素
人类睡眠的需要量与其年龄成反比。 随着年龄的增加,总的睡眠时间减少; 睡眠过程中醒来的次数增多;慢波睡眠 第Ⅰ、Ⅱ时相所占的睡眠时间增加。
年龄 新生儿 1周岁左右 幼儿 学龄儿童 青少年 成人 50岁以上 70岁以上
各年龄睡眠需要
睡眠需要 深度睡眠时间随年龄
遗尿 多见于儿童,与大脑发育未完全有关, 睡前饮水过多或过度兴奋也可诱发。
创建良好的 物理环境
合理安排 护理措施
满足病人的 睡眠习惯
合理使用 药物
护理措施
做好就寝 前准备
健康教育 护理
睡眠失调 护理
加强心理 护理
四、促进休息和睡眠的护理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以清洁、安静、安全为原则 ,
第五章 休息与活动
教学目标
(Learning Objectives)
了解: - 休息的意义与条件
- 睡眠生理 - 活动的重要性 熟悉: - 协助病人休息的护理措施 - 病人活动及睡眠的评估 - 活动受限的原因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掌握: - 促进睡眠的护理措施 - 指导病人活动的方法
教学内容
休息 活动
睡眠是各种休息形式中最重要、最自然的 方式;是一种知觉的特殊状态;睡眠时对周 围反应降低但未完全消失。
一、睡眠的生理 (一)睡眠的原理
由睡眠中枢控制。 位于脑干尾端,发出的冲动向上传导作
用于大脑皮层(上行抑制系统),与脑 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控制醒觉状 态)相拮抗,从而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相 互转化。
1、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SWS)
慢波睡眠特点是伴有慢眼球运动,各种感 觉功能降低;骨骼肌 反射运动和肌紧张减 弱,同时伴有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的改变,又 分为四个时相。
①第一期 入睡最浅,从清醒到入睡的过渡阶段,只 维持几分钟,很容易唤醒,生理活动开始 减慢,这期间脑电图(EEG)显示的一些 特点与清醒时相同。 α波(8~12HZ)
第Ⅳ期 为沉睡期,很难唤醒,可 全身松弛,无任何活动 缓慢而高的δ波
出现梦游和遗尿
,脉搏、体温继续下降, 频率为1-2次/
呼吸缓慢均匀,体内分 秒
泌大量激素
REM期 眼肌活跃,眼球迅速转动 心率、血压、呼吸大幅 呈不规则的低电
,梦境往往在此阶段出现 度波动,肾上腺素大量 压波形,与第一
分泌。除眼肌外,全身 期相似
(3)心理因素:
任何强烈的情绪,如焦虑、害怕或感情上的 痛苦等都会干扰原有的睡眠状况。对疾病的 诊断、治疗感到焦虑、不安和恐惧,而产生 心理压力等,也会影响其睡眠。
(4)疾病影响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 会引起睡眠活动的改变。患有精神分裂症、 恐怖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的病人,处于过 度的觉醒状态。
肌肉松弛,很难唤醒 36
(三)睡眠的周期
每一睡眠周期(sleep cycle)都含有从 60~
120min不等的有顺序的睡眠时相,平均是
90min。成人平均每晚出现4~6个睡眠时相
周期。
NREM
REM
刚入睡: 90
30
深夜
缩短
60
大部分NREM发生在上半夜 REM则多发生在下半夜
(三)睡眠的周期sleep cycle
δ波(1~3HZ)
④第四期 深睡期,约持续10分钟。全身松弛,无
任 何活动,体内激素大量分泌,人体组织愈 合加快,遗尿和梦游可能发生,极难唤醒。
脑电图显示缓慢而高的δ波 ,伴有慢眼球 运动 。肌肉松弛但并非不动,肌张力高于 异相睡眠期,但比清醒时低。
2、快波睡眠
睡眠的特点是眼球转动很快,脑 电图活跃,与清醒时极为相似。肌 肉稍有抽动,肌电图反映肌张力极 低,是睡眠各时期中最低者,并伴 有像瘫痪时大肌肉所具有的那种不 活动的状态。
休息与活动哪个重要?
第一节 休 息
休息的概念 (Concept of Rest)
休息指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地减少活动, 使人从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松弛,消除疲 劳,恢复精力的过程。
一、休息的意义 (Significance of Rest )
促进健康 (Health promotion)
减轻或消除疲劳
(二)睡眠的分期
根据睡眠中脑电波活动、眼球运动、肌肉的 张力情况,睡眠分为两种不同的时相:
慢波时相(slow wave sleep, SWS) :是脑电 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又称非快速眼动睡眠 (NREM) 。
快波时相 (FWS ):是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 波的时相。又称异相睡眠(PS)或快速眼动睡眠 (REM) 。
维持机体生理调节规律性
促进机体正常生长发育
促进康复 (Health Restoration)
减少消耗
促进蛋白合成及组织修复
二、休息的条件
1、充足的睡眠 2、 心理上的放松 3、 生理上的舒适
良好的休息条件
充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是得到良好休息的保证 理想的床铺:
木板床上铺垫约10厘米厚的棉垫的软硬度为 最佳。 床铺的高度一般约40~50厘米为好 长度比就寝者长20~30厘米,宽度宽30~40 厘米,
清醒状态
NREM第一期
20-30min
NREM第二期 NREM第三期
10min后
REM期
NREM第四期
NREM第二期
NREM第三期
睡眠时相周期 38
部分睡眠时相对人体的特殊意义:
SWS(Ⅲ、IV)期:
分泌大量生长激素,促进合成作用; 减少蛋白分解,加速受损组织愈合
FWS期:
利于精力恢复 梦境可减缓压力,维持情绪平衡
躯干基本上是松弛状态,但体温、血流及脑 的耗氧量均有增加。心率、血压和心输出量 也有增加,经常接近于清醒时的水平。
在快波睡眠过程中大肌肉不活动是因为脑的
能量消耗大及全身新陈代谢增加,生理上需
要减少能量的消耗所致。
分期 临床表现
生理表现
脑电图
第Ⅰ期 入睡的过度期,可被外界 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均 低电压α节律,
一种特殊的睡眠失调,控制不住的短时间 的嗜睡。目前认为是REM睡眠失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