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1年上海生物高考卷专题归纳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1.密码子存在于A.DNA B.mRNA C.tRNA D.核糖体【解析】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①具有相对稳定性②能自我复制③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每个DNA分子有很多个基因。
每个基因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基因不同是由于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
基因控制性状就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
DNA的遗传信息又是通过RNA来传递的。
;密码子(遗传密码):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 转运RNA(tRNA):它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三个碱基,都只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三个碱基配对。
【解析】DNA中的碱基序列叫遗传信息;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连续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tRNA中具有反密码子。
2.已知某DNA分子共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G:T:C=l:2:3:4。
该DNA 分子连续复制2次,共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数是A.600个B.900个C.1200个D.1800个【解析】G+C共为6/10,C为3/10,连续复制2次需3倍鸟嘌呤脱氧核苷酸3.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G+C有n个;由该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两条肽链。
则其模板DNA分子的A+T数、合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D【解析】mRNA分子A+U为m-n,DNA分子的A+T为2(m-n),氨基酸数m/3,合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m/3 -24.下列物质由肝细胞内核糖体合成的是A.转氨酶 B.糖原C.胆汁 D.尿素5.下列各细胞结构中,可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现象的有①染色体②中心体③纺锤体④核糖体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6.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A.798、2和2 B.798、12和10C.799、1和1 D.799、11和97.某个DNA片段由5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34%,若该DNA片段复制2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A.330 B.660C.990 D.13208.下列大肠杆菌某基因的碱基序列的变化,对其所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的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A.第6位的C被替换为T B.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C.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 D.第103至105位被替换为1个T9.某条多肽的相结分子质量为2778,若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10,如考虑终止密码子,则编码该多肽的基因长度至少是A. 75对碱基B. 78对碱基C. 90对碱基D. 93对碱基解析:根据题中条件可知该多肽由30个氨基酸组成,则应为30个密码子再加上终止密码子应为31,编码多肽的基因碱基为31×6=186,93对碱基。
10.右图是某生物模式图,组成结构a的物质最有可能是A.蛋白质 B RNAC.DNA D.脂质11.以“-GAATTG-”的互补链转录mRNA,则此段mRNA的序列是A.-GAAUUG- B.-CTTAAC- C.-CUUAAC- D.-GAATTG-12.细胞内某一DNA片段中有30%的碱基为A,则该片段中A.G的含量为30% B.U的含量为30%C.嘌呤含量为50% D.嘧啶含量为40%13. 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A. 一定有35S,可能有12PB. 只有35SC. 一定有32P,可能有35SD. 只有32P14.甲状腺的滤泡细胞分泌甲状腺素,C细胞分泌32肽的降钙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滤泡细胞和C细胞内含有不同的基因B.控制降钙素合成的基因长度至少为192对碱基C.在降钙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双缩脲试剂,溶液呈橘红色D.滤泡细胞和C细胞内RNA种类不同15.右图表示两基因转录的mRNA分子数在同一细胞内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若两种mRNA自形成至翻译结束的时间相等,两基因首次表达的产生共存至少需要(不考虑蛋白质降解)A.4h B.6h C.8h D.12h1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复制过程中的解旋发生在A.两条DNA母链之间 B.DNA子链与其互补的母链之间C.两条DNA子链之间 D.DNA子链与其非互补母链之间17.原核生物的mRNA通常在转录完成之前便可启动蛋白质的翻译,但真核生物的核基因必须在mRNA形成之后才能翻译蛋白质,针对这一差异的合理解释是A.原核生物的tRNA合成无需基因指导B.真核生物tRNA呈三叶草结构C.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可进入细胞核D.原核生物的核糖体可以靠近DNA18.某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该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B.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C.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D.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19.(9分)下图表示“神经肽与细胞膜通透性关系”的实验过程和部分结果。
请据图回答。
(1)实验一的结果说明乙种动物胃细胞膜上具有与神经肽结合为________,这种大分子物质是_______________;从实验二的结果,可推测甲种动物卵母细胞的核中,没有控制该物质合成的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三的四种物质A.B.C.D和过程①、②、③、④中:1)能发生半保留复制的物质是________;碱基组成与功能相同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回答)。
2)有解旋发生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有逆转录酶参与的过程是________,会发生碱基序列—UAC—和—AUG—配对的过程是________。
(用图中标号回答)(3)实验四,若B注入到同样的甲种运物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加入神经肽会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吗?试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神经递质是将信息由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介导物质。
脑内的神经递质,仅目前所知道的,就多达上百种。
过去认为,一个神经末梢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70年代末发现,一个神经末梢可以释放两种甚至三种神经递质。
在一个神经元上可以看到成百乃至成千个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接触点——突触,说明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很多神经元发生联系。
每一个突触中都有神经递质在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因此,每一个神经元可以在同时或不同时接受很多神经递质的作用。
真核细胞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转录必须在细胞核内进行,加入神经肽不会引起细胞膜通透性改变【解析】(1)由于乙种动物胃细胞与加入的神经肽共同培养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了改变,说明乙种动物胃细胞能识别神经肽,其识别依靠细胞膜上的受体,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甲动物卵细胞与加入的神经肽共同培养后细胞膜的通透性没有发生改变,说明没有这种神经肽的受体,由于受体是蛋白质,其合成受基因控制,乙动物有这种基因而甲动物没有;(2)从乙种动物胃细胞内提取的物质A是mRNA,合成的B为DNA,由B转录的C为mRNA,细胞膜上的D为受体蛋白。
因此,能发生半保留复制的物质是DNA,即B;A和C都是mRNA,因此其碱基组成与功能相同;DNA→mRNA为转录,此过程需要解旋,即图中的②;mRNA →DNA过程为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参与,即图中的①;发生碱基序列—UAC—和—AUG—配对的过程为翻译,图中的④表示翻译;(3)DNA复制和转录的场所在细胞核中,DNA是大分子物质,注入到细胞质后不能进入细胞核,因此不能完成复制和转录,也就不能合成受体,细胞膜的通透性不改变。
【答案】(1)受体蛋白质遗传信息(或遗传物质/基因/DNA)(每格1分)(2)1)B A C(每格1分)2)②①④(每格1分)(3)不能,因为真核细胞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转录必须在细胞核内进行。
(1分)20.(11分)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c、d所表示的四个过程依次分别是、、和。
(2)需要tRNA和核糖体同时参与的过程是(用图中的字母回答)。
(3)a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分裂的期。
(4)在真核细胞中,a和b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5)能特异性识别信使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后者所携带的分子是。
(6)RNA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有(用类似本题图中的形式表述):①;②。
答案:(1)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2)c (3)间(S)(4)细胞核(5)tRNA(转运RNA)氨基酸(6)如下图:21.(9分)本题为分叉题。
A题适用于《生命科学》教材,B适用于《生物》教材。
A和B 中任选一题,若两题都做以A给分。
A.以重组DNA技术为核心的基因工程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通常包括和。
(2)切割和连接DNA分子所使用的酶分别是和。
(3)运送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一般选用病毒或,后者的形状成。
(4)由于重组DNA分子成功导入受体细胞的频率,所以在转化后通常需要进行操作。
(5)将人胰岛素基因分别导入大肠杆菌与酵母菌,从两者中生产的胰岛素在功能和序列上是相同的。
答案:(1)化学合成(人工合成)酶切获取(从染色体DNA分离/从生物细胞分离)(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DNA连接酶(连接酶)(3)质粒小型环状(双链环状、环状)(4)低筛选(5)氨基酸22.(9分)人体细胞内含有抑制癌症发生的P53基因,生物技术可对此类基因的变化进行检测。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通常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上图表示从正常人和患者体内获取的P53基因的部分区域。
与正常人相比,患者在该区域的碱基会发生改变,在上图中用方框圈出发生改编的碱基对,这种变异被称为________。
(3)已知限制酶E识别序列为CCGG,若用限制酶E分别完全切割正常人和患者的P53基因部分区域(见上图),那么正常人的会被切成________个片段,而患者的则被切割成长度为________对碱基和________对碱基的两种片段。
(4)如果某人的P53基因部分区域经限制酶E完全切割后,共出现170、220、290和460碱基对的四种片段,那么该人的基因型是________(以P+表示正常基因,P n表示异常基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相关知识。
⑴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直接分离和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两种;⑵仔细对比正常人与患者的基因序列可知是CG碱基对变为了TA碱基对,这种变化属于基因突变;⑶正常人p53基因终于两个限制酶E的识别序列,完全切割后可产生三个片段,患者p53基因中有一个限制酶E的识别序列发生突变,且突变点位于识别位点内,这样患者就只有一个限制酶E的识别序列,切割后产生两个片段,分别为290+170=460对碱基,220对碱基;⑷正常人经限制酶E完全切割后产生三个片段,290对碱基、170对碱基和220对碱基,患者产生两个片段460对碱基和220对碱基,则该人的基因型应为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