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戏曲艺术具有着瑰丽无比的美的魅力。
她集传统艺术美之大成,含蕴着人物性格的美,戏剧意境的美、舞蹈的美、音乐的美、美术的美、语言的美以及气韵的美,系统全面地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
戏曲美学就是在这个博大深厚、源远流长的艺术气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传统。
系统地整理戏曲美学思想,探寻古典戏曲美学传统的基本特征,对于红样民族文化传统和戏曲艺术的发展,有着迫切的意义。
古典戏曲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主要是研究古典戏曲中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即研究古人对戏曲的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的见解和论述。
这些见解和论述又大多体现为古典的戏曲美学范畴和命题,所以古典戏曲美学就是以研究古典的戏曲美学范畴和命题的关联和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
在浩如烟海的戏曲理论形态和准理论形态的著作中(包括专著、序跋、评点、笔记、尺牍等),我们看到,历代前人提出许多戏曲审美范畴和论断,诸如:道、理、气、机、神、形、意、趣、味、悟、虚、实、真、假、情、景、化工、画工、气韵、风神、意象、本色、当行等范畴,以及"曲可兴观群怨"、"传奇皆是寓言"、"填词皆尚真色"、"填词需用本色语"、"因物赋形"、"摹情弥真"、"贱相色、贵本色"、"多虚少实,真假相半"、"气和调肃、神凝志一"、"妙在不工而工"等论断。
其中有的虽然理论化的程度不够,但已属于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范畴之内。
正是这些范畴和论断的产生、联系和发展、转化,构成了我国古典戏曲美学体系。
历代的戏曲美学家就是在对戏曲审美的探索中,提出这些范畴和命题,丰富和发展这些范畴和命题,逐步完成了戏曲审美意识的理论化。
我们关于古典戏曲美学的基本特征的辨析,就是对于这些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的初步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古典戏曲美学与其母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戏曲审美意识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中,戏曲美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古代哲学作为戏曲审美的理论基础,不仅一些戏曲美学范畴直接来自古代哲学,如:道、理、气、形、神等,都是从哲学延伸到美学,而且戏曲美学中有关审美的本质、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方式和审美境界等,都受到古代哲学决定性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同时,由于戏曲虽起源于远古时代,却形成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宋元,先于戏曲形成的各种文艺品种,如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美术、小说、曲艺等,多已发展成熟,形成系统和丰富的审美思想,作为综合各门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不能不受到各门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
事实上,古典戏曲美学的多数审美范畴,大多是自古典诗论、文论、乐论、画论、舞论中引进的。
如:意象、意境、趣味等是从诗论引进的,神、形、虚、实是从画论引进的,真与假则来自小说论中。
这种情况要求,理解和弄清古典戏曲美学的范畴和命题,必须首先从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角度进行,弄清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基本特征,才可能正确理解戏曲美学的基本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这些审美范畴和思想被引进戏曲艺术中时,其内涵已经产生的变化,研究它们在戏曲审美方式中所包含的特定意义,从而考察它们及其所构成的戏曲审美体系的独特之点。
古典戏曲美学的内容,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有关戏曲本体的美学、戏曲创作的美学和戏曲欣赏的美学。
戏曲本体的美学主要是探讨戏曲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
戏曲创作美学和戏曲欣赏美学,则主要探讨戏曲创作与欣赏过程中的规律性的美学问题。
古典戏曲美学与戏曲社会学和戏曲审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受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古典戏曲美学高度重视戏曲的社会价值和作用,故此,戏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的探讨,成为美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古典哲学重了悟,不重形式上的细密论证,重生活上的实证或内心神秘的冥证,而不重逻辑的论证,长时间的体验,忽有所悟,疑难涣然消释,即直接写出所得所悟,而不加仔细的证明。
古典哲学认为经验上的贯通与实践上的契合,就是真的证明。
因此,中国哲学的文章形式常常是片断的,哲学家并不认为系统的长篇比片断的议论更为可贵,反而常常认为长篇的论述是一种赘疣。
受古典哲学的影响,戏曲美学同样具有这一特点。
戏曲美学著作除少数具有较系统论述和内在的体系外,多数为戏曲创作实践和欣赏经验的总结,常常是一种描??,在戏曲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少美学著作都涉及到审美心理学的内容。
所以,古典戏曲审美心理学成为戏曲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本体论、戏曲社会学和戏曲审美心理学,构成了古典戏曲美学的三个重要方面。
本文以下所论述的古典戏曲美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对这三个方面内容的粗浅的概括。
山重水复,中国戏曲的诞生经历了漫漫长途,象长江,象黄河,由源头的细小支流,牵引着无数技艺的涓涓细流,不断向东,不断汇聚,涉山越岭,终于汇成滔滔江河,滚滚奔向大海,最终成就为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
我们的目标:通过这门课程,带领大家梳理中国戏曲发展的脉络与流变,厘清中国戏曲的艺术风貌与品格。
在此基础上,感受中国戏曲的多姿风采,倾听中国戏曲的动人乐章!中国戏曲的艺术品貌与个性:以歌舞演故事。
远离生活之法。
超脱的时空形态。
虚拟手法——舞台结构之核心南宋戏文《张协状元》——―中国第一戏‖及―戏曲活化石‖:在我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她们的悲惨命运引起了许多同时代作家的同情。
因此,在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反映妇女遭男子抛弃,命运凄惨的戏曲剧本。
这一类题材的戏曲,史学界称之―负心戏‖,都是写婚变中的丈夫抛弃妻子的故事。
《张协状元》就是这一类戏的最初版本。
古代的四川成都,有一名叫张协的秀才,忽得奇梦,辞别家乡,进京考状元。
途中,被强盗劫伤。
贫困交加之际,被贫女救助,后经邻居李大公夫妇做媒,与贫女结为夫妻。
张协靠贫女卖发得钱,进京赶考,终中状元。
宰相王德用有意招张协为婿,被张协拒绝。
贫女寻夫至京,张协不肯相认,把贫女打出官邸,后又杀贫女。
贫女得救,被王德用收为养女。
张协上任途中路过古庙,其行径受到王德用、李大公夫妇以及判官小鬼的谴责。
张协良心发现,王德用,李大公夫妇遂又将贫女嫁给张协。
剧中也有明显的漏洞:张协中状元后不肯接受宰相小姐的丝鞭(不允婚事)这个情节,既不符合人物思想性格,也与后面再向宰相养女求婚的情节大有矛盾。
这个剧本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宋代南戏剧本,且保留着原始的演出本面貌,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一树春风千万枝——元杂剧: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一,艺术发展唐诗宋词二,社会现实杜牧的例子,文人仕途不得意时的选择: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元杂剧作家有212人之多,著名的有80余人。
其中大部分―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元杂剧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据重要位置,此时欧洲戏曲传统基本中断。
元杂剧创作中心,前期为大都,后期为杭州。
元杂剧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元杂剧四大家:―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
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代表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墙头马上》《梧桐雨》;《汉宫秋》;《倩女离魂》。
杂剧四大家白朴(1226——1306?)字太素,号兰谷。
其父白华为金朝重臣,颇得金哀宗器重。
白朴一生淡薄功名,多次拒绝元政权延纳。
白朴一生创作杂剧共16种,惟《墙头马上》、《梧桐雨》有全本传世,都是元杂剧中不可多得的一流作品。
尤以《梧桐雨》最能体现中国戏曲―诗剧‖本体特征,曲词极尽文雅优美。
马致远(?——1324?)号东篱,大都人,生平事迹难以详考。
一生创作杂剧15种,今存6种,其中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汉宫秋》最能代表马致远的艺术成就。
此剧并不拘泥于正史,而是在继承前代文艺创作的基础上别出新意,给人以迎面扑鼻,焕然一新的时代气息。
马致远也是有元一代顶尖级散曲大家。
郑光祖,字德辉,生卒年不详,是后期元杂剧的重要作家。
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郑光祖为人正直,不轻易与官僚士大夫阶层往来,但在优伶、闺秀之中却享有盛名。
郑光祖共创做了大约18种杂剧,今存8种,以《倩女离魂》、《王粲登楼》最为优秀。
关汉卿,世界文化名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带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的思想家。
生平事迹难以详考,据《录鬼簿》及其它文献记载,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在60种以上,流传下来约18种。
关汉卿几乎将笔触伸向元人所能表现的各个领域,其中《窦娥冤》最能体现其写作态度和元杂剧时代精神。
感天动地《窦娥冤》〔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汲取大量民间生动的语言,熔铸精美的古典诗词,创造出一种生动流畅、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
他是元曲中本色派的杰出代表,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
境无旁溢,语无外假"(臧晋叔《元曲选·序》)。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