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傅雷家书两则教学目标1. 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理解两则家书的内涵。
2.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3.树立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的意识。
教学难重点1. 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理解两则家书的内涵。
2.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傅雷(1908—1966),上海市南汇县人,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早年参加革命。
1927年赴法留学,1931年回国后,致力于法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介绍工作。
文革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
傅雷的译作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多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
60年代初,因其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这两封家书是傅雷在1954年和1955年写给他儿子傅聪的,傅聪当时在国外学习音乐。
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深情父爱,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有风和日丽,也有暴风骤雨;有平坦畅达,也有曲折坎坷;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
我们该如何面对?听听傅雷对他儿子的教诲,或许能找到答案。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舐犊之情(shì)颓废(tuí)创痛(chuāng)气吞斗牛(dǒu)涕泗横流(sì)方枘圆凿(ruì)廓然无累:廓,空阔。
超然物外,不被世事所累。
重蹈覆辙:蹈:踏上。
指重犯过去的错误。
涕泗横流:涕,眼泪。
泗:鼻涕。
本文指因激流而泪流满面。
凭吊:对遗迹缅怀先人或往事。
扶掖:扶持,提携。
垂手:表示无所事事,无为。
发扬光大:光大,使显赫盛大。
使在原来基础上更加发展壮大。
舐犊之情:像老虎舔小牛那样深情。
比喻疼爱子女的深情。
二、整体感知1.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封信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
告诉儿子:正确面对情绪上的跌宕⑴泰然处之。
⑵吸取教训,引为借鉴。
第二封信对儿子的成功感到激动昭示更高的人生境界⑴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⑵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⑶面对矛盾,趋向“完美”小结:作者的第一封信,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面对感情的创伤,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时,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攀艺术至境。
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满怀欣喜,激情洋溢。
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
2.贯穿两封家书的主旨是什么?是怎样构思的?明确:贯穿两封家书的主旨是“坚强”,第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第二封要儿子在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
两则家书均从“爱儿子”这一中心出发,由关心儿子、教育儿子两层道来,水到渠成。
第一则是由安慰到告诫,第二则是由祝贺到勉励。
总结固趣这两则家书分别阐明遇到挫折和取得成功时所应采取的人生态度,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其中也表达了对儿子的舐犊深情,道出了在艺术上的真知灼见。
布置作业:深入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如何讲述道理、抒发感情的?第2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2.树立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的意识。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叶永烈指出:《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一家的范围。
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傅雷的思想、哲理;教育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人才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探讨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家庭对成才的影响;文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研究散文笔法;艺术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汲取音乐、美术的营养;历史学家可以从《傅雷家书》中剖析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广大读者则把《傅雷家书》作为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读物,一本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这是叶永烈先生读《傅雷家书》的感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我们能从中读出怎样的收获?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解读1.应当怎样理解文中的“坚强”?明确: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坚强”是贯穿两则家书的内在精神。
关于“坚强”的解说: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也就是说坚强在信中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的”,“即使孤独也不怕,”并且“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乙侵蚀”,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心灵的灰烬看”;二是“不为胜利冲昏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
这两者合起来,就是“胜不骄,败不馁”,就是宠辱不惊,得失泰然。
2.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明确:拥有赤子之心。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3. 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明确: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傅雷相信:“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正因为赤子之心最纯洁,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
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精神的孤独!赤子之心无比纯洁,剔除了纷纭杂念,才可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并以之“打动听众的心灵”。
4.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明确:说傅聪以克里斯朵夫(以贝多芬为原型)自命,其个性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意在鼓励儿子像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中趋向完美。
5.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明确: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
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
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6.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用意是什么?明确: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用意在于要傅聪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
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7.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是什么?明确: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
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
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8.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明确:结合奥运冠军的感受,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
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欣赏艺术的喜悦;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
9.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
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10.应怎样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明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抓作者最能表现观点的精警语句。
如第一则家书中语句:“一个人惟有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能不至于被回乙侵蚀。
我相信你逐渐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
”这样才是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作者用语意显露、语气肯定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告诫儿子。
如第二则家书中写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吧,到老也不会落伍……”“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这些话由衷地道出了作者的观点,抓住这些关键性语句,才能抓住作者的意旨。
⑵理解作者所举的事例。
如两则家书都提到约翰•克利斯朵尔这个艺术形象,这是个在人生道路遭受挫折而奋斗不已的勇士,同时也是个在音乐艺术方面不断追求的精英,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⑶理解文中流露的真情。
两则家书字里行间洋溢关爱的情感。
第一封家书,对儿子遭受挫折充满同情和关心,表示安抚和理解,晓之以理,励之以志,动之以情。
如,“孩子不向父亲诉苦向谁诉苦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我相信你会逐渐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
”关切之情、理解之心和信任之感,全盘托出。
第二则家书分享儿子成功的喜悦,更是情词恳切。
如,“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泗横流的。
”同时对儿子充满激动,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如,“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
”“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11.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作者那样写有何作用?明确:情理相生。
作者面对儿子失败和不顺时,充满关怀和理解,用温情抚慰儿子,并谆谆告诫儿子要有平衡心态,要吸取教训,坚强起来。
真情和真谛相映成趣。
当得知儿子演出获得成功时,作者以嘉许的口吻对儿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保持谦卑的提醒,寓理于情。
在向儿子祝贺时,激励他永葆赤子之心,正确面对矛盾,在艺术上不断追求。
情感和理性处理恰到好。
文采飞扬。
书信中适当运用比喻,既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又使文章含蕴隽永。
如,第一封家书中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岩晒焦;雨水太猛,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
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又如第二封信中写到:“河,莱茵,江声保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斗牛的表现才对。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比喻,夸张和象征等手法,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既形象再现了音乐形象,也隐喻中华民族的文明博大,同时表现了对儿子寄予的厚望,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文明,表现伟大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