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大众喜爱,而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电影,也在走过蜿蜒曲折的发展道路后厚积薄发。
中国电影业目前面临多种困难,从大的环境看是电影的崛起,从电影业内看,是改革的滞后。
中国电影不仅是一项文化产物,也是我国历史传统和世俗文明的延续和传递。
可以说,中国电影的新气象是众多创作者在现实生活题材领域内创新和探索的结果。
现实状况
当下的中国电影已进入百花齐放的时期,有点勉强。
与西方电影业比起来,我国的确存在很大的差距。
首先是设备、技术上的差距,此外,我国缺少拍娱乐片的经验,资金问题就更不用说了。
单就艺术水平来说,中国并不比西方差,中国电影近年来在世界一些著名的电影节上频频获奖。
在2010年,我国的电影市场生产了400多部影片,只有约1 /4能登上电影院大银幕。
更多的银幕则被仅有的几部大片和贺岁片占领,这就是银幕垄断。
这种垄断是资本投放的结果,资本和商业大片互相追逐。
而老百姓眼里所谓“好看”的片子屈指可数。
5年前投资一亿元就是大片,2010年已经涨到3亿元——投入成本大大提高。
资本的唯一理性就是投资有票房保证的商业大片,投资当下最显赫的电影人。
例如《让子弹飞》上映以来总票房突破5亿元,姜文在剧中那句“站着挣钱”意味深长!资本推高了电影票房成本(有的贺岁片实行限价,实际上有的高达80元,甚至上百元),也控制了80%的银幕。
这种赢家通吃,老百姓乖乖埋单的状况能持续多久呢?
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老百姓看电影,就是看里面的人和事。
方寸之间,两个小时左右的光阴中,各色人物粉墨登场,人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逐一展现。
如今,电影题材越来越有局限性。
农村题材的片子越来越少,而一些之前拍农村题材电影的导演现在也不拍了,甚至丢掉了自己的长处,盲目追求时髦,以至于拍出来的电影令观众失望,真是令人担忧。
小而雅的文艺片受众群体也在逐渐递减。
而有的影片淡化情节,淡化思想,故事片没有故事片的情节,整部片子放完观众还没弄明白到底是想阐释什么主题思想,令观众一头雾水。
如今,越是看不懂的影片越被说成是大片、好片。
整个社会比较浮躁,在一个物质化了的世界里,那些中产阶层开始讲究阶氛围,什么“好吃”吃什么,什么“好看”看什么,靠资本运作的中国导演开始迎合这种取向,豪车、豪宅、美女等开始充斥银幕,宣扬帝王般的尊贵生活,而在影片中即便是有穷苦的家庭背景的人也都是涂脂抹粉,艳光四射,根本不考虑电影本身的背景。
市场上出现的所谓赚钱的商业片只顾赚钱,武打片、警匪片等没有实质内容,而大打激情床戏作为卖点忽悠观众。
看完电影,如浮华烟云,羡慕嫉妒恨都有了,观影快感荡然无存。
那些小成本小制作的影片在经历种种困难之后,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叙事方式在国际电影节上屡有斩获,在国内却很难进入人们的视野。
正如贾樟柯所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的生活。
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在过去的10年当中,他特立独行,用他的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
像贾樟柯一样执着的导演还有很多,他们的身体力行促使我们去思考当下的生活,重新审视我们的心态。
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国电影是如何在当今国际影坛造成巨大影响的?许多人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大大的红灯笼、京剧、中国功夫等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民俗风情。
像电影《梅兰芳》中,京剧这个中国的国粹在影片中以线索和背景出现,京腔京韵的中国气息在影片中异常出彩。
并不是只有看不懂才能成为艺术,真正的艺术是能够打动人的,也为人们留下一些思考和难忘的内容。
中国电影背负着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使命,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欣赏能力也增强了。
中国电影百花齐放,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要与时俱进。
在时间的长河里,电影已变化了多种媒方式和艺术形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片到彩色片,每个时代都会有它的鲜明特质。
创造票房神话在中国不是难事;难的是,未来观众能看到什么样的好电影!只有在文化意识形态上进行准确定位,中国电影才能在全球化的浪尖上站住脚。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青年记者·2011年8月下
个人谈中国电影现状
在电影方面,我没有水平以专业人士的眼光来分析中国电影,但是作为一名观众,我还是可以抒发一下自己的观点。
对中国电影现状,我是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但是不代表人人都宽容。
记得几年前,每每我说要看国产电影的时候,朋友们总是会说到国产电影的乏味,言语中透漏出对国产的失望。
虽然近几年国产电影在某些领域有所起色,但在大多数人看来,并不能改变他们对于国产电影最初的观点。
他们会坐在电影院里享受120分钟的欧美3D大片,却难得愿意看一看国产的新作。
其实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也许是中国电影的整体伤透了太多人的心吧。
尽管如此,全然不管他人看法,我还是要总结一下我对中国电影现状的几点认识。
虽然中国电影票房飞速发展,可以证明中国电影市场的相对繁荣,然而,这种繁荣不是一种绝对的繁荣,是一种类似于泡沫的虚假。
在这里,我还是更多的说说国产影片存在的不足吧。
一、原创电影剧本少、跟风现象严重
改编本国文学作品,翻拍国外经典电影已经成了国产电影的一个巨大范本。
当你看电影的时候,会发现一系列熟悉的故事情节,一个个“亲切”的镜头,让你怀疑这电影的故事怎么都是同一模式。
其实像张艺谋这样的大导演,也不免走乳俗气的道路。
我一直崇拜张导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之类的电影,比如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红高粱》,就有强烈的影像震撼力。
但是如今的张导,却无法复制以前的电影辉煌,当《三枪拍案惊奇》出来后,一部分观众崩溃了。
骂声一篇,各种指责的文章比比皆是。
二、大片横行霸道、中小成本委曲求全
所谓大片即大制作的影片,投资大、大导演、大明星,阵容庞大。
先不说大片的质量如何,它们却一般都能忽悠出较大的票房。
院线老板也出于商业目的,将大片安排在黄金时段放映,并且给予很长的放映时间。
中小成本电影,便显的尤其可怜。
首先宣传上,由于资金问题,中小成本的片方本身宣传力度就很小,再加上院线老板的轻视,将中小成本电影的放映安排在非黄金时段,并且很早就令其下线。
这样此类电影还没来得及进入普通观众的眼里,便夭折了。
目前影院仍然数量有限,并且分布不均,集中在几大发达城市,专门放映中小成本电影的影院更是少之又少,大的院线也是只顾拉拢大片,中小成本电影便被丢弃。
三、编剧待遇较低
当一部电影红火的时候,最风光的永远是导演和明星,编剧就成了幕后英雄,幕后英雄的光鲜度永远无法与幕前英雄相比。
我们能历数出很多知名导演的名字,我们能膜拜很多明星偶像,却鲜有编剧得到如此待遇。
中国的编剧地位一直不是很高,待遇也相对较差,没有专门的机构保护编剧的有关权益。
一部好的电影能给投资方、导演、明星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编剧得到的提成却很少,这个问题不只存在于电影领域,电视领域也是同样状况。
由于编剧整体力量的偏弱,原创剧本的数量便相应较少。
这也就导致了电影翻拍、改编现状的出现。
以我之见,在一部影视作品中,一个好的导演、摄像、演员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剧本本身的故事感染力。
没有一个好的故事架构,影片只能成为技术的产物,画面的构造,而不能产生长久的艺术魅力。
四、观众观看渠道多样,娱乐方式丰富
现代人面临越来越多的生活压力,社会节奏的变快,快餐文化也随之而来,日常忙碌的上班族似乎没有多少闲暇的时间坐在影院静静地观看电影,这样的消遣方式不足以满足上班族们要求快速释放压力的要求。
闲暇时间,他们更愿意选择宅在家里,一边做家务一边看庸俗电视剧。
或者是打开电脑,沉迷于网游中,或者点点鼠标,在网上在线观看各种各样的电影,快捷、方便、省钱。
此种观看方式是无法增加票房的。
而电影院就更多的成为了情侣约会的地方,或者父母陪孩子接受教育、增进感情的地方,然而这些群体的数量相对有限,对于片方和影院来说,目标受众群还应该继续扩大。
五、电影观众的整体欣赏趣味
《疯狂的石头》、《十全九美》、《疯狂的赛车》等等片子的火爆,也可以反映出现代观众的审美选择。
艺术片的沉闷已经无法适应现代观众的狂躁心态。
观众的这种消费心态也就决定了现在的电影市场,因此喜剧、闹剧、动作大片充斥荧屏,艺术片只能墙角哭泣。
国产影片的整体质量,制约了中国观众的整体欣赏水平。
中国观众整体欣赏水平的偏低,也影响着国产影片的总体制作方向。
只有高素质的消费者,才能刺激高质量产品的产生,如此良性循环才有利于合理的电影市场地营建。
总结
国产电影是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提高国产电影的整体质量,完善电影市场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素质以及国家的综合实力。
作为一名游离在电影专业周围的学生,作为一个对国产影片有着深厚感情的观众,我感觉到自己力量的薄弱,也许我只能在这里发表一下牢骚,呻吟一下,往大了讲,或许我可以为电影做点什么,哪怕去支持一下正版、去支持一下中小成本影片,甚至某一天突发灵感,搞个优秀的原创电影剧本。
无论如何,我希望国产电影的明天会美好,希望所有电影工作者可以为之努力。
(作者简介:刘梓坤,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
)113 群文天地·2012年第6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