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谈谈「课程格子 VS 超级课程表」

大学生谈谈「课程格子 VS 超级课程表」

时隔两年,回头再看这两款产品,发现它们就像在我身边一同成长起来的同学,从起点开始,似乎都是一个样子,但随着一点点褪去青涩,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在毕业季想到这些,挺感慨的。

就从注册流程开始吧。

一直以来都反感繁琐的注册流程,尤其是憋着注册了大半天之后还莫名其妙地没成功,这是将用户挡在门外的节奏吗?为了专门体验两表的注册流程,不辞辛苦卸载重装==///在豌豆荚下载时顺便看了一眼,课程格子187 万人安装,超级课程表 166 万,基本在一个数量级,而两家最近一次透露给媒体的用户数也都在 600 万,单从用户量来说,不分伯仲,但从区域上来说可能“南表表北格子”,无数据支持,纯属臆测……哦,对了,差点忘了最重要的一点——版本,格子 4.5,表表 5.5.3。

废话少说,贴图~第一步基本一致,填写学校专业入学时间,表表跳出提示框是否将表表放在桌面,我以为是像添加小工具一样将课表放到桌面,方便查看,结果,结果,在我桌面上的超级课程表的旁边又出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超级课程表 icon!表表你告诉我这是几个意思啊?!真假孙悟空?内流满面~~~~(>_值得一提的事,在选择院校的时候,格子提示是否允许使用当前位置获取附近的院校,于是出现了左下的图,虽然直接输入院校也可以,但这样做无疑减少了用户的思考和操作时间,是谁说做产品时要把用户当成傻瓜来着?当然我不是傻瓜,但是我挺享受「傻瓜」的待遇,不知各位意下如何?呀,这样会不会越来越懒越来越笨……不过,表表呀,我想问你一下,选择院校的时候为嘛要给我列出热门院校?你知道我看到下边没有我的学校时心情好难过的嘛~你是嫌弃我吗?还是故意气我?简直太坏了!BT W,任何细节都不能漏掉哦,看到没,「选择学校」时,格子说「我们支持过 3126 所学校」,所以我又屁颠儿屁颠儿地去问度娘了。

在教育部官网上找到了这样的数据:截至 2013 年 6 月 21 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 2198 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等学校 424 所;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共计 298 所,其中民办成人高等学校 1 所。

也就是说,在严格意义上,教育部承认的高等院校(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总共 2496 所。

这……难道是我理解的「高校」有问题?所以,「高校」不是「高等学校」的简称?格子,解释一下呗~~唉,会不会有人吐槽我太一根儿筋了?其实,只要格子把「高校」换成「学校」也就没有这么麻烦了,既然数据有零有整,就要严谨对待,对吧?我只是个纠结的小破孩儿,小?恩,小。

噗。

⊙﹏⊙b这又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无论是格子还是表表,它们的目标用户都是大学生,而基于课表而留下来的用户更多的应该是大一大二,想我这种大三的老鸟本来课就没几节,上几次也就记住了,对课表的依赖性并没有很强,用户粘度就不是很高,后边还会讨论到这个问题,这里就先不讲了。

OK,这第一步就算是完成了。

第二步,两表不太一样哦。

如下图,格子开始填写「个人信息」,照片不传也没关系。

而表表需要用手机号注册「超级帐号」,短信验证之后,还需设置密码,用于登录和找回密码,一个号码只能注册一个账号。

这里就谈到了账号问题,看到这里,似乎格子没有账号体系?实则不然,注册好之后,打开「设置」,第一个就是「我的帐号」,格子会给用户一串数字,刚刚重新安装后得到的「格子号」是9074083,如果没猜错,这应该表明我是第 9074083 个安装格子的童鞋,但是,到目前为止,我总共卸载安装格子三次,我就有三个格子号!那么,这个九百万仅仅代表安装次数,并不能像表表一样代表用户量!而如果想要避免再次注册的情况出现,需要在「我的帐号」里设置邮箱和密码,这个藏的有点儿深,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并且愿意设置呢?反正我没有,因为它并不影响我的使用,所以这里我就有点儿不太能理解格子这么做的理由。

账号问题还会涉及到后来两表由「工具」向「轻社交」的转变。

账号很重要吗?这里可以参考对比一下腾讯跟百度,前者不用说,几乎每个使用互联网的人都有一个 QQ 号吧,那可是小学初中时代的我们网络身份的象征有木有?可是后者呢?你记得你注册过多少百度账号吗?让我想想哈,百科有一个,百度云有一个,以前用过百度 hi 也有一个,好像爱奇艺也有一个。

你乱不乱我不知道,反正我已经在风中凌乱不堪。

账号的重要性好像也不用多说了吧?当然,如果仅仅是工具类应用的话就无所谓了,不过貌似两表手握这么多用户量之后,可不是这么打算的哟~~这个问题也先放着。

那么,接下来呢?就该导入课表了吧。

格子直接填写教务账号和密码,而表表多了一个选择学年学期的步骤,似乎在第一个步骤的时候不是填过入学年份了吗?不能结合目前的日期自动推算学期?这是为什么?难道可以选择其他学年导入?由于已经用我自己的手机号注册过了超级账号,所以没有办法再次重新体验,不过,我还是发现了表表这么做的逻辑,在「课表设置」中,第一个便是「当前学期」,点击进入可以创建新学期,于是我开始创建大三第一学期,步骤,选择学年学期——获取课表第1步(即右下下图),但是教务导入并没有成功,这应该是每个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的问题,我们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上只会有当前学期的课表,以前的不会保存,而以后的还没选课,也就没有课表,当然你可以选择手动添课,我表示从未用过手动,太懒,没办法。

所以,这个「切换课表」的功能到底是用来解决什么需求的呢?我没有太想明白,欢迎各位不吝赐教。

如果这个需求不是非常强烈,是不是可以舍掉呢?还有接下来「获取课表第1步」中,最后一个选项是「课表类型」,点击之后,只有一个选项「个人课表」,这又是几个意思?除了个人课表还有什么呢?班级课表?等会儿,难不成表表这么体贴?以后还会有「男友课表」「室友课表」?然后在「课表切换」里就可以把这些都添加进去?额,介个介个……先不予置评哈,反正也是我胡乱想的,不过还是要说的一点是,既然现在只有一个「个人课表」,那何不做成默认选项呢?这样还会减少一次交互呀~教务导入之后,格子会多一步选择「可导入的课程」,既然都是从教务系统中查到的课程,也就是我们必须要上的课程,难道有人会选择将某些超级不喜欢的课不导入课表?我只能说,哥们儿,胆儿真大啊~接下来,课表就出炉啦!呀?不对呀,格子啊,我的课表怎么都是浅色的捏?虽然姐姐大三了,虽然快接近期末了,但姐姐还是有课上的人儿啊~~哦哦哦,瞧见没?周次错了,格子默认当前为「第17周」,而事实上,在我们学校现在是「第16周」,怎么点半天改不了啊?又藏在「设置」里了……这点要吐槽,自动对比一下旁边的表表检讨一下吧,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藏得这么深?你说万一哪个小迷糊一不留神没设置,那不就摊上大事儿了?表表呢?除了需要自己设置一下当前周数外,默认的课表不是通常我们最熟悉的「周课表」而是「天课表」,你得点一下左上角的「日/周」切换一下。

个人认为不如默认为「周课表」,大多数学生十几年的上学史中用的都是「周课表」,所以,你何必要挑战大家多年来的使用习惯呢?哎呦喂,课表终于是弄好了哈~格子和表表走的都是小清新的路线啊,都粉嫩粉嫩的呢。

但从下面这两张课表来看,我更喜欢表表的视觉,首先,表表将周一到周日全部在屏幕内展现,除了晚上的课之外,不需要拖动课表即可看到,尤其是对于周六日还有选修课或辅修课的同学来说,更直观,更方便;而格子,周六日和晚上的课都需要拖动课表查看,而拖动过程中并不是只有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而是像查看大图一样可以随意拖动,视觉上有晃的感觉。

表表本周不上的课全部是浅灰色的底,深灰色的字,除了看上去更一目了然之外,灰色就像是关了灯,给用户一种「已结束」或者「不着急」的心理暗示,你不觉得很明显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我一周只有两节课了吗?这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而格子只是将颜色变浅,而变浅的彩底配上白字,整体上模糊不清,有点乱哦。

再者,细节上谈两点,第一,表表在「周」那一行的上方标上了几月几号,上过学的童鞋们一定有过这种经历,上课的时候只知道今年是星期几,别问我几号,我不知道;不上课的时候别问我今天是星期几,我知道是几号,有木有?有木有?表表解决了这一点哦~第二,表表的每格的四个角都做了圆弧处理,不那么棱角分明咄咄逼人,相反,格子真不愧是「格子」,一格一格的……唉呀妈呀,光注册体验就洋洋洒洒四千字,我是不是太鸡婆了,罗里吧嗦的……再啰嗦也要总结一下,其实从注册流程来讲,两表除了是否注册账号上有所区别,基本一样,无非「教育信息——个人信息——教务导入」三大步。

但是不一样的人说一样的话感觉也不一样,其实从各种细节上都能体现出两表本身气质上的不同,往专业点儿说虽然两者都是以同样的工具类产品起家,但他们在“战略层”的不同直接导致到「范围层」的不同,也就是说,哪些是他们要做的,哪些是不做的,是不一样的,所以最终在用户面前呈现「结构」,「框架」以及「表现」就都不太一样。

从「战略层」开始,用户想要通过你的产品满足怎么样的需求和你想要满足并且能满足用户什么需求是否明确,这应该是好的用户体验的基础。

目前来看,课程格子更明确,走得更远一点,如下两图。

八个插件中,BBS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吧,国民校草、全民校花都是为了提高用户活跃度而设置。

贴图商店跟微信表情商店一样,分为「贴纸」和「皮肤」,目前只有一个贴纸是收费的,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尝试了盈利。

我的笔记、考试倒计时、手绘地图这三个其实跟课表是一样的,都属于实用工具类。

剩下的就是 BBS 和活动,目前活动版块主要是格子自家校园大使招募,社团推广平台活动宣传,以及一些组织较好的社团发起的活动,用户可以选择把想参加的活动添加到自己的课表,以防忘记时间地点等。

而 BBS 简直就是要把各大高校的论坛搬到格子上,看下图。

分为大学版和全国版,每个版块又有那么多的分类,还会担心没有小伙伴一起愉快的玩耍吗?而到这里我也似乎有点明白格子账号的问题,不需要实名,也不是一人一号,以话题为中心而不是关系,而大学生往往既是话题的产生者又是传播者,可惜,格子的 BBS 又没有版主,没有精华帖,只是根据时间来刷新,当你刷出满眼的无病呻吟时,会不会恶心?此外,格子并没有放弃关系,也就是所谓 SNS,相反,在 BBS 模块上线之前,你就可以根据格子号、姓名、新浪微博、人人网等添加好友组成你的社交网络。

这么一圈下来,很明显,格子就是要做平台,属于大学生的平台,涵盖了从学习、娱乐到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

想象一下,以后有一天你是这样度过的:一睁眼,用格子看下天气,查看课表去上课,课间刷刷BBS,与好友吐槽上课的无聊,与同学分享一下上课笔记,丢什么东西了去失物招领看看,中午不想挤食堂还可以通过格子点个外卖,考试倒计时提醒你英语四级快考试了,赶紧去四六级加油站看看有没什么经验,去活动版块瞅瞅最近有没有什么社团活动或是讲座神马的……画面太美好有木有?这是任何一个平台化发展的产品的美好愿景,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格子,对于用户来说我最多只有大学四年需要你,一毕业就和你说拜拜了,而怎么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的抓住用户,黏住用户呢?而产品线越来越多,质量不能保证,越来越臃肿又会流失一大批用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