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权利话语把握及危机应对.docx

权利话语把握及危机应对.docx

权利话语把握及危机应对
随着社会大众对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确保自身权利最小化受损欲望的日益增强,权利已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的共同关注。

人们常常运用权利话语作为主张更多权益或者维护自身权利的一种特殊工具,很多新闻媒体也经常借助权利话语作为新闻报道的切入点以抓住社会大众的眼球、夺取受众的关注,由此就引发了很多社会热点事件。

而由于法治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法律制度的配置来有效保障民众的权利,因而权利话语和法治的关系就变得极为密切。

①这样,伴随着当下中国有关法治国家的建设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意义,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并在整体上来反思法治背后的权利观念与权利理论问题。

②而更为重要的是,当法治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当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事件中所反映出的都是诸如“为权利而呐喊”、“为权利而斗争”、“从权利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权利本位现象时,这无疑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权利话语在法治理念面前究竟利弊如何?本文即做这样一个方面的研究。

一、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关键词”及其话语指向
(一)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关键词”表现及其特点近些年来,网络尤其是自媒体的便利性、及时性、开放性和流动性,不仅使得其成为当下人们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了人们热议社会热点事件的一个重要平台。

因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社会热点事件都是通过网络、尤其是诸如微博、微信这类自媒体平台最早与受众见面的。


管网络促使人们在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时,无论是在话语表达的内容与形式上,还是在话语表达的方式和逻辑上,都变得极为开放而显得较为松散。

但也恰恰是在这些看似“喧哗”、“零散”的话语表述背后,却始终都存在着一条由“关键词”所组成的线索。

这些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关键词”表现得五花八门,涉及到了政Z、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伦理等诸多领域,但是这些看似嘈杂的话语表述背后,却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这些“关键词”都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普遍受到人们关注的问题以及事件,它具有阶段性。

例如“小悦悦事件”和“彭宇案”的发生都引发了人们对“见义勇为”问题的热议,而“见义勇为”也随之成为此类热点事件的关键词。

这类“关键词”都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它们的产生都是因为具体的新闻热点,以客观的新闻背景作为依据,矛头直指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

第二,这些“关键词”都是人民大众基于对自身权利利益的愈加关注而推动产生的,具有权益驱动性。

而这一权益驱动性又与法律的普遍性有着密切联系。

法律的普遍性大致意指,法律不考虑人的质的差别,不考虑时间、地域的差异,在法律所涉的范围内,将规则重复适用于不同的人和事。

③正是因为法律的这种普遍性导致人们能对热点事件中受害的一方产生同情,他们害怕自己将来也受到类似的侵害,于是增加对该热点事件的关注度,从而推动关键词的产生。

第三,热点事件的热议离不开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探讨,而又由于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因此“关键词”具有道德理论性。

道德命令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首先是根据伦理责任感
(enseofethicalduty)———而行事,它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

④正如在法律上是不能对“小悦悦事件”中的那18名冷漠的路人进行评价的,但他们是不道德的,应该受到良心的谴责。

第四,这些“关键词”从某种程度上都体现出人们对某一现象的反思与批判,大众能从“关键词”这一具体化的角度对热点事件进行反思,从而“关键词”呈现出一定的批判性。

例如频发的“楼脆脆”、“楼歪歪”事件,使人们将话题的焦点指向“房屋质量”与“安全隐患”,也同时是人们对现今房屋质量不合格的批判,表现出人们对安全隐患的重视。

很显然,通过对“关键词”特点的归纳,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关键词”的背后所存在着的权利话语倾向。

特别是伴随着权利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其向法哲学、政Z哲学、道德哲学等理论研究范式的转向,那么人们在重思现代性、反思现代性理论不足的同时,开始对之上的权利话语进行理论反思与批判。


(二)“关键词”背后的权利话语指向就权利与话语的关系而言,由于权利是法律赋予人实现利益的一种力量,因而其作为人所独有的资格与自由,在法律与公民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关系。

与此同时,就一般意义而言,人的生活是由语言或话语构成的意义世界,因而话语是人通过言语或者以言行事而对语言加以运用的最为基本的方式,它一般通过象征符号来表达或者传达其意图与内涵。

⑥权利与话语有着密切联系,话语是实现权利的工具,也是获得权利的关键,而“权利话语”就是通过话语来实现权利。

每个社会层面都存在一些特别的话语,它们与政Z、权利、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体
系控制和支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人们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受到这类权利话语的影响。

如果我们就此联系到社会热点事件中的权利话语,那么隐藏在其背后的话语力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纵观热点事件中“关键词”背后的权利话语,我们不难发现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不考虑保护某种权利所需的必要条件。

如果你想对某个问题发言,但又不想花费精力去做调查,那么最稳妥的发言方式就是诉诸于“权利话语”。

⑦而“关键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对“权利话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第二,权利话语反映出一种个人主义的观念。

作为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人在法律生活中具有自主性、自觉性、自为性和自律性,具有某种主导的、主动的地位。

⑧话语往往能说明拥有和行使话语权的人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价值取向、利益立场与诉求,所以通过话语能看到不同利益群体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与立场。

⑨第三,权利话语作为一种逻辑工具,实质是权利本位的范式。

“权利话语”惯用的表达方式是:“某某权利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不言而喻的、不证自明的”;“保护某某权利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是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漠视某某权利是文明国家的耻辱,是历史的倒退”;“自某国某宣言问世之后保护某种权利已在文明各国逐渐达成共识”;“凭什么我们不能享有外国人已经享有的权利?”⑩也正是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权利话语的影响,因此,对权利话语的支持与批判的声音也是层出不穷。

二、权利话语在社会热点事件中受关注的原因分析
尽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权利更多是一种个体自身的利益考量,
权利话语也更多只是一种个体情绪的意义凝结,然而一旦这些个体性的因素与群体的共同利益和情感联系到了一起,那么不仅权利本身会从个体走向公共化,而且与权利相关联的事件也会进一步社会化,由此造成社会热点事件的形成。

而这其实也就意味着,经由权利话语的力量沉淀和结构堆积,不仅会加剧社会事件的扩散以及增强其热点效应,而且也会在这种扩散中不断夯实社会事件的可接受性与正当性。

(一)权利话语有利于动员弱势群体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妇女、儿童、打工者等群体相对于掌握权势的阶级来说是属于弱势群体。

权利话语以一种诉求的形式,可以相应地动员弱势群体以维护自己的权益;权利话语亦以一种呐喊的形式,将弱势群体的处境告知他人并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同情,这两者都能使弱势群体产生一种自信心。

就近几年中国的热点事件来看,新老“三难”问题凸显、社会保障依旧不完善、上访问题尖锐化等这些问题的主体往往都是弱势群体,从不同方面都反映出弱势群体本身的基本权益和人格尊严不受重视。

然而法律如果不具有强制性,掌握权势者可能会更加无所顾忌地发表其带有偏见的言论。

如此看来,权利话语也会给弱势群体带来一定的有利因素。

弱势群体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利用权利话语这一工具可能是最简单的途径,他们可以通过对自己权利的呐喊,让其他民众认同自己并引发他们的同情,这样便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近几年以来,农民工权利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引发了社会极大的关注,也成为大众热议的一个社会热点事件。

许多农民对权利无正确的认识,农民对于自己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如何行使权利以及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