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
尽管如此,日本人仍然是比较喜欢剖析自己的。
人类学家必须对这种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琐事加以研究,因为一个部落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另一个部落看来可能就具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
人类学家如果要理解某一部落最恶的一面,或是某一部落中最胆怯的一面,或是在某些假想的情况下其他部落是如何应对、如何感受时,他就会发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如何理解那些日常习以为常的细节问题有关。
人类学家必须认识到这些细节的重要性,并且也要懂得如何去发现和挖掘。
许多看似孤立的行为之间其实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
因而,经济活动、家庭行为、宗教仪式以及政治目标就像齿轮一样都相互啮合在一起。
日本人认为,精神就是一切,是永恒的。
日本海军对其官兵的指示是:“一旦遭到鱼雷攻击,而上级命令你们弃舰时,所有海员必须以最优雅的姿态转移到救生艇上,否则将遭世人之耻笑,美国人会把你们的丑态拍成电影,拿到纽约去放映的。
”日本人非常在乎他们给世界其他民族的人留下的印象,而他们对这一点的关注正是源于日本文化的影响。
天皇和日本是分不开的。
“没有天皇的日本就不能被称为日本”,“根本难以想象没有天皇的日本会是什么样子。
天皇是日本国民的象征,是宗教生活的中心,是超宗教的信仰对象。
”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能因此而受到谴责。
“人们不会觉得天皇应该对战争负责的。
”“如果战败,也应由内阁和军部领导人来承担责任,天皇是没有任何责任的。
”“即使日本战败了,所有的日本国民仍然会继续崇拜天皇。
”
只有置生死于不顾的冒险精神才是最高尚的,小心谨慎、提前预防是无价值的。
这种对弱者的关照对日本人来说是很陌生的。
比日本这种不计较伤亡人数思想更极端的就是他们的不投降主义。
日本吸收了中国的封建思想,却没有吸纳我们的封建制度。
换过来想,日本这个民族是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封建制度的——只因为天皇的存在。
即使天皇没有掌握实权,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这就和我们中国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带到36次,如果统治者统治的有问题,人民是理所当然的可以推翻他,但在日本,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
只允许有天皇一个统治者。
首先让人震撼的,是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
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有关日本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或许都源于此。
在战争中的日本,所有人都说战争不是天皇的错,而对天皇的态度,也是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的集中体现。
在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
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要求忠义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名和将军。
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
由于“忠”是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或许只有精神力量但全无实权的天皇。
在日本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
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样也有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