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此次美丽中国,环保先行——水资源保护的调查当前,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可以说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低于3000立方米/人的平衡线,属于轻度缺水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人口众多和传统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加剧了缺水问题;严重的水污染又使缺水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水污染防治是水资源保护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统计的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八五”末期削减了15%左右,部分地区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遏制。
但是,总体形势仍相当严重,我国污水的排放量已从80年代的310亿吨增加到2000年的620亿吨,占全国年用水总量的10%以上,自净能力已是杯水车薪;受污染河段已超过总河长的1/3;水生态系统蜕变严重。
这不仅见于统计数字,甚至于每个居民都能接触感觉到。
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有限的水资源被污染,使得供需平衡雪上加霜;我国南方严重的水污染已经使相当多的地区出现水质型缺水,使守着滚滚长江的太湖流域缺水喝;我国西部大开发,随着资金的投入,工矿业的发展,水污染加剧已见端倪,如此下去,将使那里十分缺乏的水资源难以为继;西南地区水资源量较为丰沛,但日益加剧的水污染已成隐患。
因此,在21世纪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需要高度的重视、创新的思路和有力的措施。
节水是从量上保护水资源,防治污染是从质上保护水资源,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节水本身就减少了污染总量;污染的防治则实际上减少了不可利用的水量,等于节水。
水利部门应该狠抓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与生产、环保等部门一起切实保护短缺的水资源,以水资源量和质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可持续发展。
一、人类对水污染认识的四个阶段实际上人类对水污染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一)漠视阶段自古以来,人们一直习惯于把废物倾泄于河流,同时又从其中汲水饮用,河流既是“自来水管”,又是“下水道”,是一件自相矛盾的事情。
但是,这种做法也有科学依据-利用了河流水体的自净能力。
由于当时污染总量很小,在水体对污染的承载能力之内,水污染并未对人类的发展构成威胁,这个矛盾还不突出。
这就是人类对水污染认识的第一阶段-漠视阶段。
(二)重视阶段20世纪50年代,由于世界范围内工业化的发展,污染总量急剧增加,大大超过了水体对污染的承载能力。
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气味四溢,鱼迹不见。
西方发达国家认识到并开始着手水污染的防治,投入了不小的力量,但是,当时认为只要发展生产就必然有大量污染。
这是人类对水污染认识的第二阶段-重视阶段。
(三)认真治理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污染防治已成为世界上几乎人人皆知的一件大事。
除了更高度的重视,更大的投入,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以外,还提出了水污染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清洁生产等新思想。
开始提出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开始重视水污染的预防,但仍然认为工业生产和污染是孪生兄弟,仍没有以水体对污染的承载能力为发展生产的标准。
这是人类对水污染认识的第三阶段-认真治理阶段,也是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
(四)节水防污、生态生产阶段新世纪已经到来,严重的水污染迫使我们创新思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引导我们创新思考,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我们创新思考,人类对水污染的认识将进入节水防污、生态生产,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二、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机理(一)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回顾半个多世纪对水污染的斗争,全世界,尤其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创造几千亿的产值,治污就需要逾千亿的投入,而污染日趋严重的形势还难以遏制!我们需不需要有些新思想呢?污染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指导工业化的西方经济学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化的新发展。
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起,西方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自然资源,尤其是稀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代代最大限度地开发,后代不就所剩无几了吗?如何符合代际均衡的原则,怎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多创造社会财富是没错的,但是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害物,我们能够允许财富和害物的创造并行发展吗?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什么是利润呢?从经济学上来讲,利润是产出减去投入的净所得,治污的投入也是投入。
如果治污的投入不被考虑在内,高利润、高污染的产业导向就会使污染愈演愈烈,人们的真正受益就越来越小。
污染实际上是把有用的资源以错误的数量,在错误的时间,放到了错误的地点。
目前水污染的重要指标是富营养化,实际上有机营养物就是食物,正是人类至今还缺乏的东西;目前水污染的另一重要指标是重金属,实际上这些重金属正是珍贵的工业原料。
因此20世纪提出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主要出于照顾人们对传统经济的认识;从21世纪的知识经济理论来看,仅从经济效益-利润来看,对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水污染也是减少利润的。
过去的情况,只不过是由于认识片面,政策不同,改变了利润的分配罢了。
在新世纪人类开始了对水污染认识的第四阶段-清洁生产、资源循环阶段,就是从大系统看问题,工业生产和污染不一定是孪生兄弟,可能优生,即只有生态型生产这个独生子。
(二)排污就是用水过去人们只认为从水体中取水,改变了水资源的量是用水,水体在量上有承载能力问题;而向水体排污,改变了水资源的质则不是用水,水资源在质上不存在承载能力问题,这种思想是不科学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人类不管从量上还是质上改变水资源,都是对水资源的利用,鉴于水资源已是短缺资源,量和质都要合理利用,科学配置,都要受到限制。
排污实际上是挤占了环境用水,所谓“环境用水”就是必要保持一定量的净水-即维持水体的自净能力。
而“生态用水”则是维持植被、动物群落和地下水等整个生态系统要素的用水。
因此,首先我们要修改1993年发布的《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把它改为《用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因为有取水性用水,还有非取水性用水,如长江旅游业,太湖的网箱养鱼,都已经成了破坏水资源的重要原因,必须加以限制。
其次我们要与环保总局一起修改1982年制定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限制排污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同时要从保护水资源的需要出发,因此向水体排污一定要根据水体的纳污总量制定标准,一定要根据水功能区的划分设置排污口。
(三)发展是治污的根本在朱总理出席开幕式的,在美国国务院召开的中美第二届环境与发展论坛的首席发言中,我提到两个观点,一是工业革命带来了今天的物质文明,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但是,也带来了污染生存环境和破坏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也积累了对地球环境的破坏。
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经济是本着天人合一的维护生态系统的指导思想发展的,虽然保护了地球上部分的生态系统,但是生产力低下,随着人口的增加,日益贫穷。
今天我们共同追求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不要指责发展中国家污染严重、环境恶化,应该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帮助发展中国家治理污染,更不要只为商业利益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企业;而发展中国家也不要过多指责发达国家污染的历史积累和今天仍占主要地位的份额,而是认识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破坏的严重性,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尽最大努力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系统。
双方应该携手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另一个观点是发达国家今天能比较深刻地认识环境与生态问题,正是因为汲取了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否则连今天的环境与生态科学知识也没有,因此,既不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寻求非理性的发展,也不能以环境问题来限制发展,因为不发展就不可能深刻认识这个问题,也没有经济力量和先进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发达国家也不要以为今天你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认识就很科学、很全面了。
生态系统是一个非平衡态的超复杂巨系统,至今计算机无解。
例如对华盛顿特区这个生态系统,在座的诸位谁能说出,有多大的水资源量就是一个好的水生态平衡。
当时,美国总统科技事务办公室主任莱恩未表异议,不少美国部长和其他官员连连点头。
所以人类对某些经济建设如大坝建设、调水等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不很清楚,还要随着发展进一步研究认识,不能随便指责他人。
当然,实践已经证明对生态系统产生大扰动的,肯定会对其有破坏作用的建设不能搞,如调水不宜超过河流流量的20%,企业超量排污必须制止等。
此后的美方发言,再没有指责中国的环境问题,会后美国海洋和气象局局长找到我说:“您讲得精彩。
”朱丽兰部长事后说:“吴季松司长的发言对后来的会议做了导向。
”(四)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在上述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就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逐步建立治污的新机制。
1、不要“先污染,后治理”,应通过清洁生产把污染挡在上游清洁生产的思想在上个世纪后半叶逐渐转变,上个世纪主要从工艺上考虑清洁生产。
在新世纪,清洁生产的新概念是:从原料选择到产品设计,从产品设计到工艺设计,从产品销售到产品维修,从产品使用到产品废弃,在设计、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中,都要考虑到选择适宜原材料,尽量节约原材料,减少废弃物,不能增加污染,不断促进废弃物的利用和资源循环。
也就是说“防治污染是生产链条中的组成部分”,缺了这一环节等于没有完成生产,或者生产了废品。
这一指导思想改变了传统工业“拼命生产,拼命浪费”的指导思想,把污染挡在生产的上游。
应该从大学教育和工程师、技术员的再教育做起,宣传清洁生产的新思想,再加上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和传统的污染生产一样,清洁生产同样是可以实现的,真正实现清洁生产只会带动新的经济发展,而不是相反。
以我自己在几种仪表设计和生产中的实践,几乎每一个产品,每一道工序,都大有改进的余地,以至最终实现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降低成本,还能促进产品销售。
2、集中治污,提高治理水平,实现污染物资源化“谁污染,谁治理”在污染治理的初期起到了警示、制约和初步治理的作用,但在法理和实践上存在一些问题。
从法理上看既然一个法人有能力治污,他本来就不该制造污染,如果后果严重触犯了《水污染防治法》,触犯法律的主体不能是纠正其后果的主体。
从实践上来看,越是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的企业,其污染就越严重;就越没有能力真正治理污染,有些所谓的“治污”实际上是应付检查,时关时开,偷排漏排,污染转移。
污染物不入河道,排往他处,仍会通过土壤渗入地下,再汇回江河。
这就是为什么太湖流域污染治理力度加大,而水体状况改善很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5万元(3000美元)的地区,如按传统工业化的老路发展,污染会日益严重,西方传统工业的发展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5000美元(现值)的阶段,由于技术水平,投资强度和投资周期所限,正是大上污染企业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