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下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人教版七下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04
相关资料
背景:本文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为了培育萧
红这朵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 圃中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 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 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 《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

读一读字音
ké sou 咳 嗽
3
萧红
01
目标导航
1. 品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伟人鲁迅丰富 (重点) 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 (难点) 格的写作方法。
3. 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 (重点) 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02
文体知识
回忆录
回忆录,顾名思义,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
②人之夫的鲁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 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生活中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 近人的老人 潇洒、幽默、风趣、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 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 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 情的张力)。例如平静的叙述中饱含 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
鲁迅故居按照鲁迅生前居 住时的情形复原;屋前有小花 圃,种植桃树、紫荆、石榴等 花木。底层前间是客厅,中间1 张西餐桌、5把椅子。沿西墙放 有书橱和瞿秋白留赠的书桌。 南窗下是夫人许广平的缝纫机, 靠东墙是儿子海婴的玩具橱和 小桌椅。后间是餐室,正中1张 方桌,围着4把椅子,西北墙角 1只双层餐具橱,东墙放着西式 衣帽架。
1936年10月 19日鲁迅在上海 逝世。广大群众 争相奔赴万国殡 仪馆瞻仰遗容, 中共中央也来电 吊唁。22日,送 葬群众多达数万 人。鲁迅遗体覆 盖着上海民众所 献"民族魂"的旗 子,安葬于虹桥 万国公墓。
鲁迅遗容
1956年,鲁迅墓迁到上海虹口公园,由毛泽东 题署墓碑。
03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著名女作
5.忧郁:忧愁苦闷。 6.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全文共写了多少件事?
各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
那些事详写,那些事略写?
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 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1)笑声明朗;
(2)走路轻捷;
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

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
ɡēnɡ 调羹
mǒ 抹杀 jiào 校对
jié 轻捷
jié 竭力
kāi 揩
xiào 学校
语境记忆法:“校”作名词时就读“xiào”,当动词
用时就读“jiào”。
你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吗?
yá n
• 筵会
lü è
. .
虔诚
qiá n

紊乱 肋膜
wěn
lè i


yāng
• 掠夺
抽屉 ti解剖 pōu 遭殃
萧红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活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②人之夫的鲁迅 ③人之友的鲁迅
④人之主的鲁迅 ⑤生活之主的鲁迅
合作讨论,明确答案
生活中的鲁迅 ①人之子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 慈祥宽厚的长者 ③人之友的鲁迅
1.更真实。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 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 真实的鲁迅。 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 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 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而这些都不是通 过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 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 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 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的妙处。
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 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 一样吗?
• 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 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 而且,海婴的无知、无忌,也与大人的内 心的担忧形成对比。 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 鲁迅病危时,她“很镇静,没有紊乱的神 色”,虽然也曾“当着人哭过一次”,但 “该做什么,人是做什么”,她的坚强, 有力地衬托出鲁迅的坚强。
三、本课突出艺术特色
1.虽是怀人散文,却具备“史传性”与“文学性”的 双重因素。



差不多 (chà ) 差别 (chā) 出差 (chāi) 参差 (cī) 大病差后 (chà i)
ō • 噢的一声
hé 阖一阖眼睛

•塞
堵塞 (sè ) 边塞 (sà i) 活塞 (sāi )

差 .


记一记词义
1.明朗:爽朗。 2.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3.安顿:安详,安稳。
4.竭力:做事使出自己全部的力气。
使人感受到鲁迅率真、质朴、毫不做作的性格特点
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请找一找。
1。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 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 一斑;“冲”描摹出鲁迅的明朗、可亲
调侃玩笑
2。鲁迅说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 ……才自己笑起来 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 的她,居然说 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 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表现了他的幽默风趣
10.吃鱼丸子一事为何写得如此详细?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
品质?
吃鱼丸子一事之所以详写,是为了突出表现“周 先生的做人,表现了鲁迅先生做事认真,深入实 际的严谨品质。
11.文章以描写鲁迅先生工作来结尾,有什么用意?
表现了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表
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再读课文,合作分析
6.作者写看电影事件,意在表现什 么?
意在表现鲁迅先生的礼让,对他人的 关心体贴,对朋友的关怀备至。
7.“客人一走……鲁迅先生才睡下。”这几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 突出了什么?
写了鲁迅先生只有在下半夜客人走后才能工作。可以真切 地看出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笔耕不辍,尤其“人 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一句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突出了鲁迅先生工作到天亮,表现了他工作忘我、认真
感染快乐
3。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 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 情来回报鲁迅先生,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1.文章第2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干练、轻
文字记录下来;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
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
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不同,回忆录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 口述回忆录。亲笔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 人回忆录。口述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不是亲笔撰写, 而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方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如何理解“天晴了,太阳出来啦”这
句话的内涵? 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让人觉得压抑。“
天晴啦,太阳出来啦”是一个双关语,暗
含着对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 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 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 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 对青年人的关爱体现无遗。
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姿态、待人接
物、读书写作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
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情趣、气质以及 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合作讨论
1、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 却大量细致的记叙他在工作、生活中的琐事,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2、本文出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那些人?写这些人有 什么作用?作用都一样吗? 3、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 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品 味从中得到的启发。例如: 鲁迅的笑声 鲁迅的幽默 鲁迅的严谨 鲁迅的坚毅 鲁迅的慈爱 鲁迅的动作
关于鲁迅
鲁迅(1881—1936),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和文学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鲁迅堪 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过是他传播思
想的武器。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
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行了彻
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伟大拷问。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忍
一个“冲”字传神地表现出笑声之响亮,反映出鲁迅 先生当时愉悦的心情,可见鲁迅先生绝不是一个严肃 的人。
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 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 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 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 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 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 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 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集《牛车上》等。

萧红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 但她在散文的创作上也有十分突出 的成就。她的散文“凭着个人的天 才和感觉在创作”,以细腻的笔触, 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深切感受清 新、明朗、自然、直率、坦白地吐 露出来,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例 如,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 她的《回忆鲁迅先生》就是一枝独 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 而且也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 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 不凋谢的花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