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高》课堂实录1

《登高》课堂实录1

《登高》课堂实录1《登高》实录古代写‘登高’题材的诗还有哪些下面纷纷列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岳》、《登岳阳楼》、《登鹳雀楼》……“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我笑了:“这是原因之一。

古人登过许多楼,岳阳楼,鹳雀楼,黄鹤楼,柳州城楼,宣州谢朓楼等。

可见登高在古代是一种习俗,那么大家想一想,古人主要在哪些日子里登高?”“中秋节!” “重阳节!”“对,中秋节也有登高的,但主要是在重阳节,刚才提到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重阳节登高。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节日‘人日’。

‘人日’是哪一天?”“‘人日’就是正月初七。

有一首诗里说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诗题就是《人日思归》。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要登高。

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最常见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

可见,最初的登高有强烈的宗教意义。

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那么登高最容易引发人们哪些思想感情?”“思乡!” “忧国忧民!”“我就不明白为什么登高以后就会忧国忧民?你能够讲出一个道理吗?我再问,登高的时候人往往会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

”“为什么会不高兴?实际上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处自卑。

’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的感觉。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在古诗里表现得特别多。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很自然地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登上滕王阁,也很自然地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所谓的‘盈虚’,指月亮的圆缺,这里指的就是时间了,也就是说,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如果让你坐在一个房间里,你就感觉不到了。

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所以我们极少能够看见登高而喜的诗歌,杜甫倒写过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有一种豪情,但是比较少见。

我们今天学到的这一首也是由登高引起悲凉的诗歌。

我们讲诗词侧重于应试,但是仍然不得不介绍一下杜甫。

杜甫最初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又穷又酸,事实上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名将,著名学者。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唐初诗人如果能够数十个人的话,杜审言应该在其中。

杜甫的父亲杜闲是奉天县令。

但是,那也是他的伤心之地。

杜甫的母亲死得早,杜甫被寄居到二姑家里,二姑对他非常好,杜甫和她二姑的孩子都生病了,她二姑结果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保住了杜甫的生命。

”“这样的人我觉得在现在是很少的,所以杜甫在二姑死了以后为其撰写墓志铭,称其为‘有唐义姑’。

这里又涉及到另外一个典故。

春秋时期,各国打架的时候,齐国攻打鲁国,百姓逃难,有一个鲁国妇人拖着两个孩子逃难,一个是自己的儿子,一个是自己的侄子。

眼看齐兵快追上了,她丢下自己的儿子,抱着侄子跑。

齐兵追上以后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说了一句‘弃子以行义’,齐兵感叹,鲁国妇人尚且知道行义,况其他人乎?于是罢兵。

杜甫小时候特别聪明,才华横溢,‘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也算是一个神童吧!‘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志向也很远大。

成年后又遇上安史之乱,可算很不幸了。

三十五岁去长安求仕的时候,父亲去世了,经济来源完全断绝,生活相当困难。

终南山离长安比较近,杜甫经常去终南山采草药,加工后出售糊口。

有时候也混在饥民的队伍里,排队购买政府低价出售的粮食。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有时候也去亲戚家里混饭吃,‘平明骑驴出,未知适谁门。

’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

后来终于熬过了逃难生涯,他去见天子,‘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但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无论怎样的艰难困苦,诗写到最后,笔锋一转,总会转到国事维艰,民生疾苦,忧国忧民上去,这是杜甫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很多非常伟大的人物,都经历过巨大的挫折。

这个巨大的挫折往往是指他的家庭或者家族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

如果一直富有或者一直贫穷,成不了大家。

能不能举一个例子?”“鲁迅!” “曹雪芹!”“看,已经两个例子了。

鲁迅原来家境不错,曹雪芹原来也是公子哥,两个的家族都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

我们文学史上有六位大家,已经有一半有了这样的经历。

包括屈原,苏东坡,都有一个落差,但以这三个人最为典型。

为什么这三个人会成为大家?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从小贫穷,会有什么恶果?他往往会失去求学的机会,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如果一个人从小富有,他纵有才气,也顶多不过是一个才子而已。

像杜甫,顶多不过成为李商隐一样的诗人,很难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只有先富后穷,他即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又因为家族的变故更容易看透这个世界。

他看透了这个世界,才可能写出伟大的作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能理解一句话:‘苦难是一笔财富。

’很多人对这句话不屑一顾的。

高尔基讲过一句话:‘苦难是最好的大学。

’我严重反对这一句话,为什么呢?因为苦难往往造就的是贫穷,犯罪。

因为苦难,很多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或许很善良,但更有可能同时很愚昧。

一些杰出的人,往往会越过这些苦难,但数量毕竟很少。

”我跟学生聊到了《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阿飞,我举了希望生的例子、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一种专注,一种进取精神让其他学生感到不可思议。

这些人,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阿飞,他们希望考上名牌大学,一如阿飞渴望成名。

更重要的倒不是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那种坚韧,而是贫穷所给予他们的那种善良以及对人的诚恳。

同时,他们比其他的同学更懂得感激。

来自老师的点滴关怀都能够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

因此从另一个方面说,对没有经历过困难的同学来说,安逸的生活是另一种形式的苦难,甚至是更为可怕的苦难。

能不在这种安逸的生活中沉沦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要成为一个时尚的公子哥是容易的,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却很困难。

“这是杜甫暮年所写的。

前两句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我们知道,魏晋以后,很少有单纯写景的诗,古人有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如果我让你鉴赏第一句话,你怎么来做?首先,你要考虑写了哪几个场景。

”“风,天,猿,渚,沙,鸟。

”“好,写了这六个东西,这六样景物在诗歌中被称为什么?”“什么叫意象?”我问。

“你们不要苦心去想意象的定义,你先考虑,意象由几部分组成?”“两部分。

”“对,一个物象,就是你所写的事物,一个是寄予在事物中的思想感情。

那么意象就可以这样来定义,所谓意象,是指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思的交融。

客观景物我们已经找出来了,一共有六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呢?至少我们找到一样东西,找到一个猿。

猿的声音比较凄凉.我们至少可以判断出第一句话的基调是悲凉的。

然后风是什么样的风?”“急风!”“天是什么样的天?”“高天!”“他登到高处,天应该比较近了,怎么反倒说高了?”一下子把学生考住了。

“呵呵,随便一句把大家就问住了,其实没意思的一个问题,不管它了!”本来是随口一问,打算放过去,结果下面喊了起来:“讲嘛!”“可以从两点来解释,天的高低是凭感觉判断的,而不是真实的距离。

所以并不一定登上高处,天就低了。

另外,这是什么季节?”“为什么这样说?”“秋高气爽!”“对,天高主要是点明季节是秋天。

作者登高是在夔州,是个风口,如果把这句诗改为‘风和天暖鸳鸯飞’,调子就不一样了。

所以这一句很明白。

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话里好像没有哪一个意象让我们感觉到特别的悲,要分析怎么进行?老办法,改一改!我另写一句诗:‘枫红沙黄鸟飞来。

’”“沙怎么是黄的?”“我们经常说黄沙黄沙,沙怎么不能是黄的?”我笑了。

“你读这句有没有凄凉的感觉?”“没有。

”“那你发现什么变了?”“颜色!”“对,颜色变了。

清白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冷色调!”“对,冷色调往往让人感到凄清。

如果改成暖色调,把诗的意境就破坏掉了。

大家还注意到我有一个变化,我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我又问下面七嘴八舌,有几个同学说“回”说明鸟在盘旋。

“对,鸟为什么要盘旋?”我问,“‘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什么?”“作者的孤单无依。

”“这样一来,我们就彻底明白了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

现在如果让大家写一段话或者围绕这两句写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写?第一步,先要交待写了几样景物,一共是六样景物。

然后写这六样景色表现了深秋怎样的景致。

他写了深秋的广阔凄清的景色。

这凄清的景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比如写到了猿,猿的含义要写出来。

第二层,写到了色调。

第三层,写了鸟在空中盘旋徘徊,让我们联想到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写成千字文不成问题。

如果是高考诗歌鉴赏,要写一段话,怎么来写?大家听,听我的顺序:首联写了六样景物,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表现了深秋的凄清景象,并通过清猿飞鸟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凄清哀婉的意境。

”大家注意到我写这一段话,由表及里,有一个顺序在其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个句子好不好?”“好!”大家齐声说。

“因为是杜甫写的。

”有人在下面小声说。

“哦,因为是杜甫写的,为什么杜甫写的就好呢?我们要考虑,你换成其他写法其他词行不行?往往不行。

我们依然玩一玩换字的游戏。

我开始改了:‘无边落叶飘飘下,不尽大江滔滔来。

’我们现在开始讨论。

我发现我有时候改诗往往比作者更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他用的是‘落木’而我用的是‘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落木!”“为什么‘落木’好一些呢?”“其实我们在《说‘木叶’》里学过,我不过让你们温习一下而已。

‘落木’与‘落叶’音韵都是一样的,究竟什么原因?“‘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

”“好,还有没有其他看法?”“‘落木’很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

”“我觉得你说得非常好!蛮有道理的。

还有没有?想想看,从颜色上?‘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

我们刚才这两个同学讲的两点非常好!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沉重!”“所以用‘落木’比较好。

那这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实际上也与杜甫的感情有关。

‘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让我们感觉到风仿佛特别紧,在这种情况下,树叶仿佛往下掉。

实际上我们知道,既然风这么急,叶子肯定是‘飘飘’下,不可能是‘萧萧’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地方不符合实际情况,就是‘无边’二字。

大家想象一下,杜甫在这里看到了山,看到了江,看到了树,但是能不能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色?”“不可能。

”“对,不可能的。

除非武林高手在树林里发功,一般情况下看不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