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艺术结课论文

园林艺术结课论文

序号:56
公选课《园林艺术赏析》结课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班级物联网1503
指导教师方微波
姓名张蒙方
学号311509080318
2017 年 6 月10 日
园林艺术鉴赏学习心得
园林艺术这门课的学习让我对园林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周学习时间,但是我想对我以后欣赏美、欣赏自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而中国古典园林是则我最喜欢的一类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就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造园家择取最能诱发人们产生愉悦之感的山水、楼阁、树木、花草,并且采用我国诗画创作的传统手法,大胆地取舍糅合,创造出多采多姿的既有自然之美,又不拘自然之俗的园林景物形象。

提起古典园林,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楼台亭阁,假山池沼,曲径小路,嘉树奇葩。

这些联想是符合事实的,它正表明我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立体形象和多种艺术风格。

接下来,我想就中国古典园林四大造园要素分享一下我的认识。

一、山。

山是造园的骨架,有了山才能“绿影一堆”。

造园家在完成土建工程之后,即可凿池堆山,把简单的地形改造成有山有水,微波荡漾,峰峦起伏的城市山林空间。

自然界的山形形色色,土石相兼,有土山,石山、土抱石山,石掩土山。

造园堆山叠石,是以大自然为师,是真山的艺术性再现。

园林造山,用土为堆,用石为叠,采用堆山叠石相结合的手法,灵活多样地进行园林空间布置。

堆土山,先将土夯实做基础,山腰点石,山顶树峰,小中见大,不失真山之理,真山之趣。

叠石假山比较灵活,或者堆山,或者树峰,容易出效果。

江南园林大都是堆山与叠石相对合,自然成趣。

当然,并非所有的园林空间都有假山。

但园林中可以无山,却不能无石。

点石,是堆山叠石的一种补充。

在水际、路边、墙角、草地、树间点上几块石头,只要运用得好,立即会打破呆板平庸的格局,产生点缀不凡的艺术效果,别有情趣呢。

二、水。

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屈曲地摇曳着。

的确,山水是自然美的典型。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是多么的富有诗意!园林里只要有了水,便显得一切都活了起来。

若说水是古典园林的灵魂,这也不算过分吧。

有些大型风景胜境,象无锡的太湖,杭州的西湖,桂林的漓江,四川的九寨沟,都得幸于天然之水。

而许多私人庭园则也是得山水之助,承前人“引水注入”之法,平地凿池造一个水体,临水堆山,岸边植柳,架桥建屋。

一般园林中所凿的池沼采取自然式处理,池岸也不能砌成河道的驳岸,而要“斗折蛇行,犬牙交错”,给人以自然活泼的感觉。

扬州珍园水池处理就有意味,在水池的一角布置了一个示意性的“水门”,门屏上嵌入一块门额,用篆字书“渊渊”二字。

多数园林,如无锡寄畅园,扬州小盘谷,或用廊桥,或借假山石洞隔断尾水,隐其去处。

此法虽属通常手法,却见效果,因此被普遍采用。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园中有山有水,才会清新致爽。

三、建筑。

古典园林都采用古典式建筑。

古典建筑斗拱梭柱,飞檐起翘,具有庄严雄伟、舒展大方的特色。

它不只以形体美为游人所欣赏,还与山水林木相配合,共同形成古典园林风格。

园林建筑物常作景点处理,既是景观,又可以用来观景。

因此,除去使用功能,还有美学方面的要求。

楼台亭阁,轩馆斋榭,经过建筑师巧秒的构思,运用设计手法和技术处理,把功能、结构、艺术统一于一体,成为古朴典雅的建筑艺术品。

它的魅力,来自体量、外型、色彩、质感等因素,加之室内布置陈设的古色古香,外部环境的和谐统一,更加强了建筑美的艺术效果,美的建筑,美的陈设,美的环境,彼此依托而构成佳景。

在总体布局上,皇家园林为了体现封建帝王的威严,和美学上的对称、匀衡艺术效果,都是采用中轴线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疏朗有致。

而私家园林往往是突破严格的中轴线格局,比较灵活,富有变化。

通过对应、呼应、映衬、虚实等一系列艺术手法,造成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居中可观景,观之能入画。

当然,所谓自由布局,并非不讲章法,只是与严谨的中轴线格局比较而言。

主厅常是园主人宴聚宾客的地方,是全园的活动中心,也是全园的主要建筑,都是建在地位突出,景色秀丽,足以能影响全园的紧要处所。

左右曲廊回环,大小院落穿插渗透,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空间。

苏州拙政园中园部分,就是这样一个格局,以"远香堂"为主体建筑,布置了一个明媚、幽雅的江南水乡景色。

古典园林里通常都是一个主体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建筑,中间用廊连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体。

这种手法,能够突出主体建筑,强化主建筑的艺术感染力,还有助于造成景观,其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兼而有之。

四、花木。

树木花草在造园中有构成优美的环境,渲染宜人的气氛,并且起衬托主景的作用。

古人说:“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光辉。

”从山与树两者关系,把配植原则作了很好地阐
述。

试想,各种建筑假如没有树木掩映,光秃秃的山,冷清清的水,该是何等缺乏美感,缺乏生气呵。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树木花草是造园的要素之一。

所以造园家在完成地形改造之后,即着手配植树木花草。

植物的种类繁多,生态各不相同,见于造园的大体属于两大类型,一是属于观赏性植物,以它的天然属性和体态为造园家所赏识;另一种是属于绿化性植物,会使景物画面富有层次,充满生机。

造园家的任务主要是从造景需要出发,选择适宜的品种合理配植,使之发挥预想的作用。

古典园林的植物一律采取自然式种植,与园林风格保持一致。

所谓自然式,就是它们的种植不用行列式,不用规范化。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好似一把黄豆落地,聚散不拘格式。

一般的有单株、双株、多株、丛植几种形式。

在规模大的园林里,都单独辟出院落或区域种植观赏性花卉,如梅花岭、芍药圃、牡丹院等。

私家园林由于空间狭小,大多数是采用小品种单株、双株、或者小型丛植为主,再结合双品种、多品种的搭配。

此外,也有专门用于孤芳自赏的种植。

树形不必棵棵挺拔,不怕几歪几斜,运用得好反而生动有趣。

古典园林造园更注意追求景观的深、奥、幽,因此植物的配植,应该有助于这种环境气氛的形成,从许多园林的景况来看,这方面似乎也有一些规律性做法。

山姿雄浑,植苍松翠柏,山更显得苍润气拔;水态轻盈,池中放莲,岸边植柳,柳间夹桃,方显得柔和恬静;悬崖峭壁倒挂三五根老藤,或者在山腰横出一棵古树才能枝,给人的感觉则是山更高崇壮美,峰尤不凡;窗前月下若见梅花含笑,竹影摇曳,这样也更富有诗意画情。

可见,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修竹千竿、双桐相映等等,是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配植的常用手法,饶有审美趣味。

宋代文豪苏东坡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我解释成现代版就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绿”。

生活方式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忙碌的现代城市人,最需要的就是贴近自然,从中获得身心的放松。

学习园林艺术让我重新定义了建筑美学,感受到了建筑艺术的魅力,使我深深爱上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与建筑。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苏州和北京体会园林艺术的伟大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