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辜鸿铭

记辜鸿铭

《记辜鸿铭》教学设计
泗阳县致远中学彭娟
【教学目标】:
1、赏读并感受辜鸿铭的独特的性格特征。

2、探讨辜鸿铭独特性格背后的文化积淀。

3、学会通过细读文章来分析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探讨辜鸿铭独特性格背后的文化积淀。

一、导入:
20世纪初,中国有一位特殊的名人。

他在西方人眼里,能与印度的泰戈尔不分伯仲,并被视为东方的代言人、圣哲,这个人就是辜鸿铭。

当时在西方曾有这样的流行语:“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胡适去走进辜鸿铭的生活世界。

二、简介辜鸿铭
(一)辜鸿铭
•辜鸿铭,字汤生。

(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

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他的母亲则是西洋人。

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橡胶园主布朗先生将他收为义子。

他的母亲则是西洋人,。

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
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橡胶园主布朗先生将他收为义子。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

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 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完成学业后,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

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

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曾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三、初识辜鸿铭
(1)文章写了辜鸿铭的哪些小事情,表现了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解答】:1.介绍客人2.送对联3.假卖选票4、讽刺孔教会
5.议论法国人 6、蓄辫子7.控告不实之论
狷介耿直抗拒时俗率直真诚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评,只要对辜鸿铭其人没有理解错,就可,点到为止。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风趣(幽默)、有个性、敢于批评人,嫉恶如仇,傲慢,率真,平易近人,可爱,等等。

教师总结:概而言之,傲(狂)、怪、真、趣。

四.细读再识辜鸿铭。

1.教师引读示范:
出示ppt:“夫读书论世,古多有之,或见皮面,或见体肤,或见血脉,或见筋骨,然至骨极矣。

纵自谓能洞五脏,其实尚未刺骨也。


教师发言:老师很喜欢李贽这种读书法,读书就要读到文章的筋骨里去,能做到“洞见五脏,
深入骨髓”。

初读,悟性高的人,估计只能到血脉,而悟性不高的人,估计就在皮面和体肤层次。

这就要求我们细细读,慢慢品。

方法指导:如何细读呢?
1、用心咀嚼语言,悉心体会内涵。

2、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

请用心自由朗读文章第15、16段:
这段话,你除了刚才我们读出的性格之外,你们还能读到辜鸿铭的什么?
这段文字,可以读出:辜鸿铭的骂人不留情面,嫉恶如仇,激愤的性格,还可以读出辜鸿铭的落寞,以及对西方人的轻视。

要是学生说不出了,就可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读了辜先生身上有一种魏晋名士的风度。

老师的证据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嵇康。

我在辜老的身上看到嵇康的影子。

以魏晋名士为代表的反叛型文化人格,直到今天还常常能够见到现代化化身。

每当文化观念严重滞后的历史时刻,一些人出现了,他们不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的形象,而是在社会一角做着自己的事,唱着奇奇怪怪的歌,写着奇奇怪怪的文,穿着奇奇怪怪的服装,说着奇奇怪怪的话,他们既不正统,也不流行。

当流行的风潮撷取他们的局部创造而风靡世间的时候,他们又走向孤独的小路。

辜鸿铭亦其中之一。

2.学生默读第5、6、13、19节文字,然后说说你还读到了辜鸿铭先生的什么?
学生默读后,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
1. 第五、六段除了幽默风趣、傲慢之外,还能读到辜鸿铭对清廷的忠诚,这种忠诚是孔孟的忠君思想。

2. 第十三段可读出辜鸿铭的可爱,以及对孔教的讽刺,说明他推崇的是真孔子。

3. 第十九段,除了读出辜鸿铭的真性情,还可以看出他在孝与真情上出现了矛盾。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辜鸿铭既然因一个女子喜欢自己的辫子竟然剪了。

难怪胡适先生骂人后来留辫子是想“出风头”。

可见辜鸿铭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

在行为上他效仿魏晋名士,在文化上他认同孔孟之道,在语言风格上他深受英伦影响,具有了英国式的幽默。

五、探讨辜鸿铭独特性格背后的原因。

辜鸿铭的怪、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明确:以古怪的方式实践人格上的特立独行。

(1)幼年家庭教育在辜鸿铭的骨子中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2)传奇的留学经历,使他更深刻地认识欧洲文化的弊病。

看来,辜鸿铭的这种怪是中西文化碰撞之后的产物。

(3)浓厚的爱国情感,使他为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代言。

(4)在那个不幸得时代,又因为自己眼界开阔,所以那种不幸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

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因此,辜鸿铭的“怪”只是以一种可笑和古怪的方式,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实践了人格上的特立独行。

小结:“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
六.认识胡适其人
过渡语:刚才我们说了,读文章,不要太容易满足,一定要深入到文章的骨髓中去。

这是篇记人的文章,除了读出辜鸿铭之外,其实我们还要读出作者胡适其人。

胡适和辜鸿铭当
时同是北大教授,他们不仅是教学上的对手,更是思想上的对头。

胡适是中国文化“西化”派的一面旗帜,而辜鸿铭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强的维护者。

二人既是对手,那么胡适在他的这篇文章会流露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们还采用细读的方法,回到文章里去。

1.请同学们文章的第15、16、18段:
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到怎样的胡适?
此处可以与辜鸿铭骂人进行对比,胡适骂辜鸿铭,比较温和,不做激愤之语,这是其一;胡适说辜鸿铭是顽固,表明了胡适的文化立场——反传统,面对闻名世界的前辈,胡适敢于质疑,说明胡适是一个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的人。

胡适在描写辜鸿铭骂法国人时,不露痕迹地表达出了他不喜欢辜鸿铭的这种性格,他重复地描写听者难受的表情,就间接反映出他的温和性格。

在文章第21段得到了体会。

组织学生朗读第21段,读出胡适的温和性格,以及胡适对魏晋名士风度的态度,不太认同这种狂傲和激愤。

2.组织学生再次朗读第一段,然后思考:
朗读文章第一段,结合全文,请同学们说说胡适先生写这篇怀人文章时有了怎样的感触?或者说作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我们为何在今天要学习这篇文章?
1. 怀念辜鸿铭先生这种的人,认为辜鸿铭这种敢爱敢恨,可爱、真诚的人十分难得,以后恐怕不会有了。

2. 表明了胡适在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自己的思想与五四运动时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胡适开始理解辜鸿铭了。

此处有点难,可有教师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去看几个时间:“民国八年八月”、“民国十年十月”,“十三年之中”,本文的写作时间是1935年。

可蒋介石的话来印证:“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
我们这个时代太缺乏这种真人了,太缺乏这种对传统文化如此热爱之人了,我们现在的中国人越来越远离古老的中国人了。

总结:我们这节课认识了两个人物,学习了一种读书方法,人物我们刚才讨论的很多了,现在老师来总结一下:
读文章,尤其是读记人的散文,我们一定要读出描写对象,还要读出作者,更要读出作者表达出来了但不轻易能读到的东西。

七、作业布置
写出本文给你的启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