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与主人公王二小对话、沟通,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
(2)引导学生主动识字、学文,初步渗透“主动学习”的意识。
2、识字目标:
(1)认识“王、助、哨、敌、荡、顺、突、枪、杀、害、英、雄、冲、部”14个生字。
(2)会写“王、从、边、这、进、道”6个生字。
(3)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3、读书目标:用心地朗读课文,读出情,读出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和你们年龄相近的哥哥,他和你们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我们赶快来认识一下吧!
2、学生自由读课文几遍。
(不认识的字用笔圈出,按拼音读准字音,同时,不要忘了教师提出的问题。
)
3、师生交流,汇报发现。
二、再读课文,玩中识字
1、师: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王二小吧!(学生再读课文)
2、师:大家读得很好听!有几个“生字朋友”想考验一下你的眼力如何,敢不敢试一试?好!你们再找一找,读一读,看仔细,把他们认准了,千万别叫错了名字!开始。
3、汇报生词。
(1)快速抢答(要求认的字)。
教师顺次出示生字卡片。
(2
)快速识记(要求写的字)。
教师依次出示:
①“我是第一声”。
学生要聚精会神地看,并快速喊出教师出示的生字,教师每次表
扬第一个读出声的同学,并激励后者。
②“边说边做”。
如教师出示王,学生一边说“大王”,一边做出大老虎或威风凛
凛的大王的样子。
③“我的法宝”。
师(将6个生字在黑板上出示):聪明的小朋友,你们一定有许
多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说说你们的“记忆法宝”吧!
学生众说纷纭,运用猜谜语、编故事、编动作等许多方法记忆生
字,每个人的方法可能不同,能记住即可。
如记忆“王”字:有的学生采用相关记忆,老虎头是个“王”;
有的学生拆字记忆,“王”就是“一十一”。
记忆“边”字:有的学生编谜语记忆,“一个大力士架着一艘
船”……
1、指导书写。
(1)师:同学们,今天这些小淘气们可不得了!因为其中有四
位时装模特,它们穿着相同的时装站在这里,你能找到它们吗?
(出示:边这进道)
师:对,就是它们四个。
谁知道它们美丽服装的品牌名字?
(出示:“辶”)
(2)示范书写四个字,提示在“田”字格中的书写规律。
(3)示范书写“从”字。
师:还有一个字——“两个人,紧相随”,是哪个字?对,“从”
字。
你们看,这两个人很谦让,他们照相时,左边的这个“人”把自
己的身子收一下,捺变成了点,右边的“人”就站得舒服一点,它们
多么友好啊!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三、细读课文,学习质疑
认真读书,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学会质疑。
第二课时
一、鼓励质疑,交流释疑
师:同学们,孙悟空有火眼金睛,我们也有,火眼金睛能发现问
题。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
预设情况
1、字词方面:
“儿童团员”——儿童团是少先队的前身,可结合影视作品和学生对少先队的一些了解来理解。
更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结合下文“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来理解。
总结一下:儿童团员还为八路军做了些什么?
“扫荡”——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结合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中“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等有关词句来理解。
或者也可结合字面来理解:“扫”怎么讲?“荡”又怎么讲?
“顺从”——可用动作表演来帮助理解,创设一个小情境,让学生理解一下“顺从”或“不顺从”,再进一步理解“装着顺从”——二小为什么要“装着顺从”?他心里想什么?
“埋伏圈”——可用图示法或现场画“圈”示意帮助理解。
(以上词语理解也可存疑,到学习课文时相机解决,具体操作视学情而定。
)
2、其他方面:
学生或许还会提出漫无边际或与中心无关甚至可笑的问题,教师应耐心听,鼓励表扬,并加以引导,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
二、图文结合,读演学文
1、出示第一幅图。
(课文中插图①:王二小站在山坡上,一边放牛,一边放哨,神情专注,很机灵的样子。
)
师:同学们,这是王二小放牛的图。
请你仔细看图,你发现这个放牛娃和别的放牛娃有什么不一样吗?
学生观察。
师生交流后,生知道“机灵”、“有任务”、“警惕”等王二小放牛时的特点。
2、指导朗读第一段。
(1)师:二小放牛——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自己读一遍。
(2)师:这一段我们怎么读呢?
师生交流:
第一句“王二小是儿童团员”——读出他的骄傲,就像我们加入少先队一样。
第二句“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读出他的“机灵”、“警惕”,可边读边表演他既放牛又放哨的样子。
(3)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3、出示第二幅图。
(课文中插图②:几个鬼子正对山上放牛的王二小叫喊,让他下来带路。
)
师: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与插图相对应的第二段。
)
师:敌人是怎么叫王二小的?
创设情境,说一说,学一学。
师:再来读一读第二段,读出当时的情况和敌人的样子。
4、出示第三幅图。
(课文插图③: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后,大喊:“鬼子来了,快开枪!”)
师:我们来看看王二小是怎样给敌人带路的,请大家读第三段。
学生自读第三段。
师生交流:
(1)王二小听到敌人叫喊,心里会想什么?
(2)他为什么“装着顺从,为敌人带路”?
表演“带路”这一段:找一个学生扮演“王二小”,几个学生扮“敌人”,讲台就是“埋伏圈”,台下全体同学是“八路军”。
特别提示:出了“埋伏圈”(讲台),门外不远处是山里,是“父老乡亲”的藏身之处。
附:“带路”表演的课堂实录片段
“敌人”押着“王二小”顺利通过了“埋伏圈”(讲台)。
师忙喊:“停”!再往前,父老乡亲可要遭殃了!看,王二小顺利地把敌人带出了“埋伏圈”!(生一愣,笑了)
师(着急,生气地对“八路军”):你们怎么不开枪?
生:我怕打着王二小。
生:我看见二小了。
生:我怕惊动敌人,他们会杀害王二小。
生:我舍不得王二小死。
……
师(转向王二小):刚才他们不开枪,你着急吗?
生:着急。
师:为什么?
生:八路军再不开枪,敌人就找到山里的父老乡亲了。
师:找到会怎样?
生:会杀死他们,日本鬼子可坏了!
师(深情、轻声地):假如为了保护所有老百姓,你可能要牺牲,你怕吗?
生(自豪地):不怕!
师(摸该生头):你真是人民的小英雄!那你带一次路吧!这一次你能想办法让八路军消灭敌人吗?
生:能!
……
第二次表演:“王二小”带路到“埋伏圈”中间时,冲着台下“八路军”大喊:“八路军叔叔,敌人来了,快开枪呀!”这时,台下的“八路军”纷纷端起“枪”。
几声零星的“枪声”后,敌人杀害了王二小。
这时教师大喊一声:“同学们,王二小被敌人杀害了,为他报仇啊!”一下子教室里“枪声”震天!
5、师:请同学们再来读第3、4自然段,读出王二小的镇定、坚强,读出敌人的凶残,读出我们的沉痛和仇恨!
(这时的读,要把简单的几句话读出味儿来,读出情。
学生在经过表演后,深入到人物内心“走”了一遭,此时再读,二小的“顺从”读得很平静,“敌人杀害王二小”读得很沉痛,而“消灭敌人”读得很愤恨!)
师生反复品读。
三、“我说我心”
出示第四幅图(创作图:王二小正面像):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小英雄王二小,对他,对八路军,对敌人……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师生畅所欲言,交流发言。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打开课文,再看看我们的英雄王二小吧!
四、唱歌典《歌唱二小放牛郎》
1、播放歌曲,静静欣赏、回味。
2、师:孩子们,我们永远也忘不了王二小,所有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他。
看,这首歌颂王二小的歌曲已经唱到了今天……
3、表演唱。
[板书设计]
王二小
放哨
带路
杀敌
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