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信息行业分析报告

电子信息行业分析报告

2010年度电子信息行业中央企业并购重组研究报告1.行业并购环境1.1概述电子信息产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

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业(包括计算机设备制造业、通讯域网络设备制造业以及其他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开发业(包括软件产业、数据库开发产业、电子出版业、其他信息内容业)。

1.1.1电子信息行业特点与影响因素1.技术和资金密集,创新和风险并存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无论是计算机业,还是通讯设备制造业和网络建设业,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创新密切相关。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速度是其他产业不可比拟的。

电子信息技术水平每3年提高一倍,信息技术专利每年新增超过30万项,科研资料的有效寿命平均只有5年,以科技研发为先导、高创新性和高更新频率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电子信息产业的外延广泛,不但涉及制造业,而且衍生到服务业,其产品的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技术创新的空间大大扩展。

电子信息技术与第三产业结合,便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经营模式,如电子货币、电子银行和虚拟商店等。

电子信息产业的高度创新性不仅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为就业提供了大量机会,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教育、医疗保健、旅游及文化娱乐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时,由于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化过程投入大、成功率不高,也使电子信息产业呈现相对较高的风险。

2.产业投资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低除了部分信息设备制造业企业外,大多数信息产业企业都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

这一特征使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在规模经济效应上与许多传统产业有显著的不同。

工业时代传统产业一般都存在生产的最佳规模,超过最佳规模则会使成本上升,诸多电子信息产品由于固定成本高而可变成本低这一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基本不受最佳生产规模的限制,电子信息产品的扩大化生产可以使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不断摊薄。

因此,成熟的电子信息产品在经历了生产初期的垄断利润空间后,其价格有着急速下降趋势,利润空间反而随着生产扩大逐渐缩小。

电子信息产品的这种显著特征迫使电子信息产业必须不断进行新产品开发,以追求超额垄断利润。

另外,信息产品的低边际成本给予厂商的营销战略更大的灵活性。

由于多生产一份软件拷贝的成本接近于零,因此,可以向用户免费发送试用版本;以低价向支付意愿低的群体出售功能有限的版本;以中等价格向一般消费者出售普通版本;以高价向企业用户出售专业版本。

这种价格歧视实际上也是信息产业企业常用的销售策略。

在理论上,它可以使生产者剩余最大,企业利润最大。

3.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产业集聚效应显著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模式十分明显。

低成本、高质量才能达到占领市场的要求。

电子信息产业正在从美国和欧洲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投资环境好,劳动力水平高,劳动力资源丰富,正好符合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要求。

如前所述,电子信息产业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微电子、光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网络、消费电子以及信息服务业等众多领域。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发展成由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电子信息服务业三大块构成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而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芯片、元器件到整机,从研发、生产到销售,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各个环节均有力量分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有着良好的产业配套能力。

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效应导致产业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集中,以产业链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已成为全球基本格局,按照产业链形成了许多产业基地。

目前,我国已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格局,并呈现出产业空间分工和价值链空间分工的雏形。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个规模大且配套全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加工基地,其中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之间有福州—厦门电子制造带相连。

此外,内陆的武汉、西安、成都所构成的三角地块也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

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分布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通用CPU、自主操作系统、光电子器件、高端服务器、高性能路由器等关键产品开发方面取得成功,在技术、产品结构上不断取得突破,开始逐步向产业链高端靠拢。

4.标准主导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对标准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一定意义上讲,谁控制了标准,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由于电子信息产品通常是在系统中发挥作用,产品供应商虽然可以通过成本锁定用户,但是毕竟一家厂商难以提供所有的配套部件,要使多家厂商发挥各自技术优势生产的产品能够协调运行,必须依赖于一个统一的接口标准,因而对标准的控制和介入程度实质上标志着技术和生产的竞争实力,如果一个国家或一家企业能够有效控制标准、技术,并且有足够的生产实力,就具备了其他国家或企业难以超越的竞争优势,不仅能够将产品线延伸至多种电子信息产品,进行“纵向竞争”,还可以利用手中的专利和专有技术来限制竞争者生产兼容产品,或者阻挠竞争者建立联盟,进行“横向竞争”,以确保自己在市场中的份额。

5.技术渗透与融合驱动新产业发展技术渗透产生新的市场需求。

信息技术具有广泛的渗透性,这种渗透既产生了巨大的信息技术应用市场,也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传统服务渗透的产物,这些目标应用市场还包括传统的钢铁、石化、农业等第一、二、三产业,它们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用户市场。

电子信息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也存在很强的相互渗透,这种高渗透性是由电子信息产品的多样性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决定的。

技术融合驱动新兴产业发展。

数字电视、第三代移动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对未来发展影响重大的信息网络系统和技术日益成熟,并成为未来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的重点。

在通讯领域,数字技术正在全面取代模拟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已开始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变,数字电视广播已在全球很多国家试播,数字音频广播也已进入商品化阶段。

数字技术促进了音视频、通信、计算机三大类产品间的互相融合。

电信网、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交叉经营、资源共享且相互渗透已是大势所趋。

各种技术的融合催生了新的产业门类,推动了产业的发展。

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消费需求的快速释放,在需求和供给的双重驱动下,手持信息终端、数字产品、信息家电产品等3C产品线不断丰富,实现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

1.1.2产业供需状况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但在国家一揽子计划的激励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 2009 年下半年出现回暖,产业生产增速平稳回升,经济效益逐步好转。

从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与全国工业对比和对 GDP 的贡献率可以看出,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型支柱产业,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之一。

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总体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表1 2005-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基本情况统计(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1.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全行业产出同比由降转升,企稳回升态势明朗2009年1-11月,全行业结束2009年以来的负增长态势,销售产值出现正增长,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4.49万亿元,同比增长0.9%。

1-11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比1-10月提高1.3%。

其中,11月工业增加值增长14.4%,比10月提高7.2%,与同期全国工业的差距由年初的相差近10%缩小至4.8%,是自2008年9月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月。

销售产值占全行业比重近80%的计算机、电子元件、通信设备、电子器件四大骨干行业中,电子器件回升速度已赶超全行业平均值,其余三大骨干行业回升速度尽管仍慢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中占比重最大的计算机制造行业,结束了降幅扩大趋势。

表2 2009年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完成情况2.外贸出口下滑明显,内外销比例出现变化,国内市场拉动效应明显2009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值7719亿美元,同比下降12.8%,这是本世纪以来首次负增长。

其中出口4572亿美元,下降12.5%,占全国出口的38%;进口3147亿元,下降13.5%,占全国进口的31%。

其中,基础产品下滑明显,电子元件、材料分别下降23.6%、36.3%;整机产品降幅相对较小,通信、视听、计算机产品出口分别下降 3.8%、12%、8.9%。

图2 2009年电子信息产品单月出口情况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外贸出口下降的同时,由于国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了 3G 与 TD、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拉动了国内市场的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内销产值21270亿元,同比增长15.8%;进入二季度以后,每月内销产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 9 月份以来每月增速均达20%以上。

国际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行业市场格局的调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内外销比例从上年的 1:1.71 变为当前的 1:1.36,出口依存度(57.6%)相比上年下降 4.9个百分点3.产业投资增速出现回落2009年,全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147亿元,同比增长17.5%,增幅低于上年15.8个百分点。

新增固定资产2621亿元,同比增长34.9%,增幅高于上年3.4个百分点。

通信设备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增速达到36.5%;电子器件行业投资增长2.8%,其中集成电路行业下降21.7%。

全年新开工项目4443个,同比增长41.4%,占全部施工项目的63.5%,主要集中在光电器件、通信设备、光纤光缆等领域。

4.软件行业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全国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9513亿元,同比增长25.6%,增速比上年低4.2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中,每月增速呈放慢趋势,自 9月份起开始回升,11、12月增速达30%以上。

从细分领域看,软件技术服务增长31.4%,占全行业比重(22.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嵌入式软件和IC设计收入增速均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以上。

软件外包服务出口24 亿美元,同比增长15%。

图3 2009年软件业务收入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5.企业呈现不同走向,内资企业比重提升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企业冲击明显,特别是三资企业发展明显放缓,内外资企业份额出现变化。

全年内资企业销售产值增长17.6%,占全行业的比重(26.7%)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港澳台企业销售产值下降0.8%,外商投资企业下降1.5%,所占比重同比分别下降0.9、2.4个百分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