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当代文学(11)新时期小说(二)
中国当代文学(11)新时期小说(二)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
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 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 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 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 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 也要坚强的忍受。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这是一部关于人 性的寓言。《许 三观卖血记》用 朴实而洗炼的笔 墨,冷静而集中 的笔法,讲述了 丝厂送茧工许三 观一生十次卖血 的故事。
有人说苏童成为先锋的“叛徒”,
苏童说:“没有人会为先锋去写作。 如游泳的目的是到达彼岸,而不会 考虑姿势。先锋不先锋,完全取决 于一个作家的内心生活。”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作家其实只能是
一种理想,至少在中国是如此,很少有作 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等到90年代 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 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 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 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 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格非
格非,原名刘勇, 1964年出生,江苏丹 徒县人。 1981年考入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 文系,1985年毕业后 留校任教。 2000年获 文学博士学位,并于 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 文系。
格非的小说
格非主要著作有《格 非文集》、《欲望的 旗帜》、《塞壬的歌 声》、《褐色鸟群》、 《锦瑟》、《湮灭》、 《暗示》、《风格合 并》、《似曾相识的 精灵》、《人面桃花》 等。
下的花环》是新时期军旅小说的两座丰碑。 这两篇小说,都取材于1979年我国对越自 卫还击战,前者是这场战争新颖独到的近 距离表现(发表于1980年),后者则是经 过近三年的徘徊和思索之后,对这一题材 深入开掘而产生的又一部力作。这两篇小 说的思想指向,都在于通过部队生活的描 写提出对社会的、历史的、道德的尖锐批 评。
苏童的《米》
《米》讲述了主人翁 五龙摆脱饥饿贫困的 人生历程,伴着一个 家族三代人的颓败, 乡村与都市的纠缠与 冲突,随着食欲的满 足而又落入性欲的陷 阱。五龙为“米”而 来,也终于死于回乡 火车的米堆上。
《米》的特点:
整部小说充满着可读 性的快感,又不乏深 层的寓意。有评论家 称之为“一半是历史, 一半是寓言”,又有 人称之为一部精致的 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 “米雕”。《米》是 苏童为数不多的长篇 中最值得重视的一部 小说。
放荡的姐姐织云天真无邪的少女时光恍如一夜细 雨,无声地消逝。织云像一朵妩媚的野花被六爷 玩于股掌之间已经多年,这也是瓦匠街众所周知 的事实。 妹妹绮云是与姐姐完全不同的人,一辈子守着自 己的清白,姐妹俩形成鲜明的对照,如同茨威格 的小说《酷似而迥异的孪生姐妹》,表现了人的 两面性。 主人翁五龙在姐妹俩之间演义着自己的悲剧故事 吕公馆的六爷,黑社会的阿保。 米店老板冯老板。
《丰乳肥臀》
诚如莫言所言,作品 要献给母亲的在天之 灵,是对伟大母性的 讴歌,因为包括莫言 在内的人都认为“人 世间的称谓没有比 ‘母亲’更神圣的了。 人世间的感情没有比 母爱更无私的了。人 世间的文学作品没有 比为母亲歌唱更动人 的了。”
2、新时期军旅小说
徐怀中的《西线轶事》与李存葆的《高山
突破之一:写趣闻轶事。 突破之二:对军队内部矛盾的大胆正视和
正确的艺术表现。 突破之三:写了有缺点的英雄 。 突破之四:对于“军人是人”命题的重新 确立。
第十三节
马原等人的先锋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 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 直到80年代中叶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所 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 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 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 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 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 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稍晚于他们也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 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洪峰
洪峰本姓赵,1957年 11月生于吉林省通榆 县,祖籍也是东北。 1978年考入东北师范 大学中文系读书。 1982年毕业后到白城 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任教。
洪峰的小说
洪峰1983年开始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
《生命之流》、《湮没》、《瀚海》、 《极地之侧》、《走出与返回》等中、短 篇。《和平年代》等长篇小说。1988年出 版过小说集《瀚海》,被列入作家出版社 出版的“文学新星丛书”。
作家余华的本事正在于: 没有将许三观简单化处理, 而是把人性的繁杂与变幻, 揭示得深刻而细腻,并且 将善良的底色涂抹得相当 厚重与精彩,从而将有许 多性格缺陷的许三观形象 塑造得栩栩如生,真实感 人,闪射出人性善良的高 贵与光辉。“做人要有良 心。”这是许三观相当平 民化的言语,也是解读长 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 一书的“灵魂”。
格非1988年发 表的中篇小说 《褐色鸟群》 更被视为当代 中国最玄奥的 一篇小说,成 为人们谈论先 锋文学时引以 为例的一部。
格非的《褐色鸟群》
《褐色鸟群》也许可以称得上是当代中国最费解 的一篇小说,1988年发表时,华东师大中文系部 分师生曾召开讨论会对这篇小说展开多方研究, 结果众说纷纭。没有人搞得清这篇小说到底在讲 些什么,也没有人否认这是一篇非常奇妙的小说。 事实上,它始终诱惑各种读者,从最激进的取业 批评家到普通的文学爱好者。 《褐色鸟群》是一篇众说纷纭的小说,当然也是 一篇可以从不同角度读解的小悦。这类小说对于 传统小说理论无疑是公然的拒绝,所谓主题,典 型人物和典型坏境之类的观点,无助于理解这种 小说。
苏童在《米》的序言中说:“《米》,我的第一 个长篇小说,1990年冬天写到1991年春天。 朋友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远离作者本人的故事。 我想这是我第一次在作品中思考和面对人及人的 命运中黑暗的一面。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痛苦、 生存和毁灭的故事,我写了一个人有轮回意义的 一生,一个逃离饥荒的农民通过火车流浪到城市, 最后又如何通过火车回归故里,五十年异乡飘泊 是这个人生活的基本概括,而死于归乡途中又是 整个故事的高潮。我想我在这部小说中醉心营造 了某种历史,某种归宿、某种结论。”
《兄弟头和宋钢的人生, 它通过一个重新组合的家 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 溃过程,展示了个人命运 与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 的灾难性景象,也凸显了 人性之爱与活着之间的坚 实关系。它从特定的历史 苦难中发现了爱的宽广、 无私与无畏。
从书名上可以看出,《兄弟》的主角自然是兄弟 李光头和宋纲,上部的26章里,余华对两兄弟的 童年和少年作了叙述,为人物性格、命运发展做 好了铺垫。但在上部最出彩的应该是对宋凡平和 李兰的人物塑造和情感喷发,余华对李兰的外形 描写著墨不多,但我读出了一个纤细、朴实、柔 弱、小家碧玉式的李兰,正是这样一个李兰,碰 上了宋凡平,拥有了浸心润肺的爱情,然而如此 鲜艳的爱情只有一年零两个月。于是就有了李兰 上海回来得知宋凡平的死讯,趴在车站的地上收 集血土的细节、出殡的细节,还有7年不洗头发 的细节,让她对宋凡平的爱情和执著守望变得如 火如荼。
《高山下的花环》通 过靳开来的牢骚和牺 牲后受到的不公正待 遇而牵出对英雄评价 的新旧观念问题;通 过小北京薛凯华的死 于3发臭弹而牵出 “文化大革命”给部 队建设带来的严重损 失的问题,所有这些 问题矛盾交织在一起, 使作品产生一种撼人 心魄的艺术力量。
两部作品完成了对传统军事题材 小说的突破
余华的《活着》
从来没有人把一个 中国人的生活写的 如此真实,在不动 声色之处催人泪下。
《活着》
朴实无华的语言,却透出憾人心魄的力度。那正 是生活本身的力度。煎熬,麻木,悲哀,忍受, 嘲讽,希望,一个历史巨浪中的小人物所经历过 的真实生活扑面而来,谁能说得清人活着的意义 和价值? 这部小说提供了一个生命定义的答案:活着只是 为了活着本身而非为了其他任何理由。
洪峰的《瀚海》
《瀚海》以第一人称讲故事似的叙述方式,通过 姥姥、姥爷、奶奶、爷爷、舅舅、舅妈、二哥、 姐姐等人在家庭、婚姻和爱情方面的坎坷经历, 刻画了张、王、李三氏家族兴衰沉浮的历史,在 一定程度上,向人们展示了地处吉林内蒙交界处 八百里荒漠瀚海的人生世相。 在一个中篇相对短小的篇幅里,作者把三家三代 诸多的故事有机地浓缩融合在一起,表明了作者 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
余华
余华,浙江海盐人, 父母都是牙医。余华 生于1960年4月3日, 1977年高中毕业后待 业。从1978年开始当 了5年牙科医生,1984 年《北京文艺》给他 发表了第一篇小说 《星星》,25岁那一 年,他又写出了《十 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的小说
余华的创作,曾经深 受川端康成、和卡夫 卡的影响,后来他从 他们的艺术中解脱出 来,探索自己的艺术 道路。1984年他写出 了《四月三日事件》、 《一九八六年》等小 说,开始展露了他独 具个性的文学才华。
第九章
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第十二节
战争历史小说和 军事题材小说
1、莫言的小说《红高粱》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 高粱》是站在民间立 场上讲述的一个抗日 故事。这种民间立场 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情 节框架和人物形象这 两个方面。
对于抗战故事的描写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并 不少见,但《红高粱》 与以往革命历史战争 小说的不同就在于, 它以虚拟家族回忆的 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 来描写由土匪司令余 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 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 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 各种野性故事。
《红高粱》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出 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 说这部小说讲述的其实并非是历史战争,而是作 家在民间话语空间里的有所寄托。叙述者在小说 开头有一段充满激情的感叹,极力赞美他的故乡, 赞美他的那些豪气盖天的先辈,并称先辈的所作 所为和他们的英勇悲壮“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 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 退化。”这种感叹贯穿在整部小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