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开始了在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器物上感觉不足――制度上感觉不足――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近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变革对文学发展的影响: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西学东渐,中国知识分子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科学观念,以此为基点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变革和维新成为时代主潮。

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

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科举制度废除,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

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

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

古典文学形式(诗词文赋)的式微,新的文学形式的孕育。

文学自身发展的现代性追求导致传统文学产生新的质变。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一)梁启超的“三界革命”晚清时期,出于“新民”目的和改良社会的需要,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即“三界革命”。

1、“诗界革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

“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其黄遵宪为主将。

“诗界革命”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

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

黄遵宪提倡“我手写我口”,把新思想新材料入诗。

他最早提出了用俗语进行文学创作。

“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

2、“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吸收西方的雄辩体、随笔体,结合魏晋文风,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新文体”:粱启超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创造出一种“新文体”。

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平易畅达,笔锋饱含感情,具有很强的鼓动力。

3、“小说界革命”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小说成为改良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

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等文中阐释了他的小说革命主张。

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小说之力表现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小说具有新民救国的效力。

(二)晚清白话文运动文言文已经无法表现现代人丰富复杂的思想、精神和繁复的内心世界,无法表现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当语言无法表现它的对象时,变革就成为一种必然。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遵宪,他认为“言文合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文言误国。

晚清白话文运动中的“我们”和“他们”。

(三)鲁迅、周作人的“立人”观点周氏兄弟的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强调文学的长远功效,而非现实的实用性,希望文学通过对民族精神、国民灵魂的熏陶和改造来达到振兴民族的目的。

即鲁迅后来的文学“立人”思想。

(四)域外小说翻译运动一批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的强大主要得益于文学尤其是小说的教化与新民,尤其强调小说对政治思想的宣传与政治运动的配合。

于是,翻译西方小说成风,使中国文学受到西方文学的广泛影响。

林纾的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迦因小传》等。

周氏兄弟的翻译:《域外小说集》。

三、文学革命前20年中国文学概况1、政论散文:以梁启超成就最高,梁启超把自己的新文体作为新民的觉世之文,以此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鼓吹立宪、新民、强国,是富含感情,汪洋恣肆的魔力文字。

如《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等。

2、革命派散文:以章太炎成就最高。

文章动人心魄,自由尖锐,富于创造。

革命派散文具有革命性、斗争性、鼓动性与通俗性的统一。

3、政治小说:宣传政治观念,关注社会问题。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4、谴责小说:讽刺带谩骂。

出现了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5、鸳鸯蝴蝶派小说:市井通俗言情、奇侠、黑幕小说,倡导文学是消遣的游戏的金钱的文学观念,主要以《礼拜六》杂志为代表。

影响较大的小说:徐枕亚《玉梨魂》,张恨水《啼笑因缘》,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广陵潮》等。

6、翻译小说:林纾、周氏兄弟史学家认为,“变”有三个级度:一是十年期的时尚之变;二是百年期的缓慢渐变;三是不基于时间维度的激变或称为“剧烈脱节”,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变”在三个维度上都有表现。

清末民初的文学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准备期,是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阶段。

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开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准确的说是1917年的“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文学革命爆发的思想背景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处于内焦外困之中,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

当时的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眼光探首域外,向西方寻找救国的方略,主张开放国门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是先驱。

2、到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和梁启超将这一思想推向高潮。

他们直接提倡西学,办新式学堂、学会,办报纸。

所谓“家家谈时务,人人谈西学”。

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3、译介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思想是晚清维新运动在文化上的一个贡献。

二、文学革命爆发的文化背景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廷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中国国力的严重不足,他们最先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追赶世界潮流、拯救中华的紧迫感。

2、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的变革中,应首功应归诸梁启超。

他以文学评论家的身份首先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3、白话文运动。

4、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和输入。

三、新文化运动的客观条件1、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社会转型成为可能。

2、清朝末年(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同时新式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一大批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生力军。

3、现代印刷和出版业的发展,晚清报业与专门文学杂志的出现,加之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

4、科举制度废止后,终止了知识分子的仕进之途,一大批读书人被抛进了自由知识分子的境地。

此时出现了以“思想”和“写作”作为的谋生手段、体现其自身独立价值的新的途径,他们有了新的活动空间。

5、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契机。

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

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被接受。

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

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影响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

如胡适和陈独秀。

借鉴外国文学建设新文学1、周作人《人的文学》大力介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提倡“灵肉一致”的人道主义文学主张。

规定了新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影响了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走向。

2、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所做的历史唯物论的初步解释,则是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

第二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了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这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它高举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旗帜,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是1917年2月。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发难”的信号和第一篇宣言。

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号召。

胡适侧重于从语言、形式谈论文学变革。

胡适的新文学初期理论(侧重语言、形式)1、胡适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这两者相辅相成,筑起胡适的文学思想(也是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

2、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与方法上,胡适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主义。

从而引发了五四后一、二年间的“问题小说”与“社会问题剧”的创作热潮。

他还在《谈新诗》》等著述中提出过“诗体解放”,新诗不仅要用白话,还应不拘格律,向自由诗发展。

他自己则实践着写出了新诗《尝试集》。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生了文学革命运动。

结束了以文言为载体的古代文学,诞生了以白话为载体的新文学。

发起人是胡适、陈独秀等人。

很快就获得广泛的支持,新文学诞生,旧文学消亡。

从那以后,中国文学的语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文学的性质和内涵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语言,采用白话。

古典文学是文言。

在古典文学中,只有边缘化的文学体裁才运用白话。

所以,五四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开端。

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1)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批判封建文学文以载道的观念,提倡国民文学,社会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恢复文学中人的尊严。

(3)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

(4)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

文学革命的实绩(1)白话文取得了对文言文的胜利。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态环境,新文学社团大量出现,文学思潮的论争和文学创作逐步出现繁荣。

(3)提出了新文学创作的新观念。

(4)出现了一批创作成果:鲁迅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冰心《斯人独憔悴》、许地山《命命鸟》、郁达夫《沉沦》、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

文学革命的意义1、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传统文学思想加以否定,代之以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

2、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3、在语言形式上,摒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和手法,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