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咏荷诗歌之爱莲说翻译赏析【宋】周敦颐
咏荷诗歌之爱莲说翻译赏析【宋】周敦颐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 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 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 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 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啊!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 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 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正可与这篇小 品参 照阅读,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饱含激情,由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何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 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言下虽流露出一种孤 掌难鸣的哀怨,但一语暗讽,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给读者留下联翩的浮想。 《爱莲说》为宋代散文中的上乘之作。不仅思想深刻,情趣健康,其艺术手法亦别具特色。全文仅一百 十九字,内蕴却无比丰富。其中有对芸芸众花的叙述,有对莲花君子形象的描写铺陈,有对爱花态度的 议论,有对内心感慨的抒情,而这一切又都为“爱莲”的主旨服务,主题思想十分鲜明。又运用拟人化 手 法,将人类美好的品德情操赋予莲花,备加礼赞,借花喻人,自况自励。对寄“隐逸者”、“富贵者”、 “君 子者”三者对比映衬,以揭示莲、菊、牡丹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为陪衬,以牡丹为反衬,使 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于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对竞名 逐利的世态人情表明了心迹,言已尽而意无穷,极富艺术感染力。
爱莲说
•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 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 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 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 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 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 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 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 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 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 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 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爱莲说
• 赏析: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 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 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 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据唐人李肇 《国史补》卷中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馀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 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又刘禹 锡《赏牡丹》诗:“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自居易《买花》 诗:“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都从不 同侧面反映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然后作者撇开一 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 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 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作者所表达的,决不是一班文 士墨客百无聊赖的闲情逸致,而是他身处污浊环境,独能超然脱俗,保持高 风亮节的自我写照。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 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 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爱莲说
背景简介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 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 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 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 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 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 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 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 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 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 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 《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