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通蓝印花布工艺的文化特征及“现代”精神研究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3-27 09:07:00 ] 作者:何韵潇编辑:studa090420[论文关键词] 南通蓝印花布工艺文化特征“现代”精神[论文摘要] 南通蓝印花布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制造工艺十分讲究;蓝印花布的最大特征在有意无意间关合浓烈的生命意识;从色思维学本身来看,可以从蓝色具有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方面寻找原因;南通蓝印花布的内涵在任何历史时代都包含着的那个时代的“现代”精神,使南通蓝印花布历久弥新,成为不朽的工艺品门类。
南通蓝印花布是印染艺术的奇葩,研究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发展、制造工艺与文化特征,对于认识我国的文化传统,促进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发展并世代承传,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南通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和齐鲁文化在这里撞击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地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
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不懈努力,蓝印花布已经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阡陌田畴走向都会城市。
国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苟子目睹绿色“蓝草”的色素转化过程及染出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
北魏贾思勰记述了从蓝草中撮蓝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
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
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菱,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
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
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
”古代漏浆防染印花历史悠久。
早在北朝就出现了用镂空花版和防染剂的蓝底白花布,原称“蜡缬”。
唐代统称“染缬”,包括“绞缬”和“夹缬”。
夹缬工艺是用特定木板缕刻而成,然后把布匹对折夹在两片刻有同样花纹的木板中间,捆扎后注人需要的颜色或者投入染缸中染色,待去掉夹板后,便显出蓝底白花图纹。
夹缬工艺所刻花版费工费时且容易变形,南宋加以改进,用于印染蓝花布,又名为“药斑布”,俗名“浇花布”。
史籍中记载了嘉定及安亭镇的印染情形:“宋嘉定中(1208--1224)有归姓者创为之。
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
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
”“药”即染色原料蓝草,“斑”是防染浆剂印后构成的纹样大小斑点,故称“药斑布”。
随着棉纺手工业的发展,“药斑布”简单、粗糙的图形已不能满足民众的审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艺术图案,不断地丰富药斑布的纹样。
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印花担”队伍的迅速发展,他们只印花、括浆,不染色,为农家提供各种形式的花版。
这种“印花担”在江南也称“秃印作”,他们走街串巷走乡串村,担子一头装的黄豆及石灰粉,另一头装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凭客户挑选花型加工。
清末,南通地区“印花担”队伍还保持着近百人。
农家把刮好浆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制作靛蓝染色。
由于蓝印花布需求的不断增长,蓝草种植的普及亦推动制靛业的发展。
南通人多祖祖辈辈以种蓝草、蔬菜为生,每年农历二月种植蓼蓝草,五月份收割头蓝,大暑季节收割。
制蓝方法同历史上记载大致相仿。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纺自织的便利工艺,使江海地区染织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特产地。
蓝印花布的工艺由江南传到江北,由苏州及南通传遍江苏,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主要产地,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畅销并影响到全国各地。
各地民间艺人又结合本地民风民情,创作符合当地审美情趣的蓝印花布纹样,产生出不同风格的各种图案。
由于原料中用了黄豆,湖北称为“豆染布”;蓝印花布工艺上需刻制花版,福建称之为“型染”;东北称蓝印花布为“麻花布”;而在山东等地区,因为江苏是蓝印花布的发源地,至今仍称蓝印花布为“苏印”。
蓝印花布的制造工艺十分讲究,一般有 4道工序:一是纹样设计和花版制作。
先用点、线、面合成纹样,然后用纸合成花版,最后用熟桐油油漆晾干;二是印防染糊与晾干。
把石灰和黄豆粉加水拌合成印花防染浆,漏刮在织物上,完全阴凉干燥,才能开始染色;三是调制染液与土靛浸染。
用蓝草的色素制成染液,在室温下进行多次染色。
一般染色三四次,中色七八次,重色 1O次以上;四是刮浆显花与清洗晾晒。
染色后的蓝印花布经晒干或烘干,用刮刀刮掉防染浆层,然后用流水多次清洗,洗尽浮色。
蓝印花布在有意无意问关合着某种生命文化,其中浓烈的生命意识折射出的文化特征是重要的基础特征。
蓝色与白色,是生命的基本色调。
《尔雅》说:“春为青阳,谓万物生也。
”在我国古代,青色以春天、生命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我国本原哲学体系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阴阳之道与圜天运动旋转、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道影响着我国传统的艺术观念,使得生命、生殖成为民间造型艺术中一个恒常的主题。
显然,青色被人们赋予了生命复苏、万物繁衍的象征意义而成为了一种主观理性的认识。
另外,多年来,我国古代服饰制度对于色彩的限制使青色成为平民阶层的象征,而这种平民化的特质正是蓝印花布在民间一直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青色在我国传统文学和古典神话中的形象也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和内涵。
如神话中的青鸟所蕴涵的美好意义以及它具有平民特质的仆役身份,给青色也赋予了同样的含义。
古代蓝印花布民间艺人们,随手把自然界蓝天、白云的蓝、白二色选择到蓝印花布上,看是无意识的,却充分反映出东方人本有的淳朴、和谐的审美理念。
王维《终南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云”、《送邢桂州》“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杜甫《绝句》中“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对色彩的描绘都显示出我国对于蓝白配色的审美体验由来已久。
而且,白底蓝花和蓝地白花的印花布所体现出来的对比与统一之美,正反映了我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周易》阴阳观中所强调的和谐的、共生互补的阳刚与阴柔之美。
白色使人们联想到白云、白雪,象征纯洁、光明、神圣,具有明快、朴素、清洁和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特征;蓝色使人们联想到大海、蓝天,象征宁静、宽厚、深遂,具有清纯、稳重、智慧和无限包容力的特征。
有专家称,民间艺术,是身边的艺术、寻常的艺术。
……民间蓝印花布色彩的情感表达,正是通过蓝白二色的巧妙组合来实现的。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在纹样设计上,遴选生命里的蓬勃要素,吸收了苏州蓝印花布纹样的精髓,并融合刺绣、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创作手法和优秀图形,使南通民间蓝印花布的纹样造型越来越丰富,品种越来越多。
其画面内容和形式巧妙结合,粗而不呆板,多而不繁琐,让老百姓观之悦目、听之悦耳。
这些纹样大都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如:“和合二仙”、“龙凤呈祥”、“凤戏牡丹”、“狮子戏球”、“麒麟送子”、“连年有余”、“富贵满堂”、“平升三级”、“五福捧寿”、“喜上眉梢”等在简单的蓝白两色中,充分表现出喜庆、和睦、富贵、团圆等变化迥异的风姿风韵,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艺术造型,给人以蓝白之美的享受。
民间蓝印花布可谓是中华民族工艺史上的瑰宝。
是人们对于生命关注的美好诠释。
南通蓝印花布与元代青花瓷器反映的生命意识殊途同归。
元代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青花为瓷器釉彩名,是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
据说,在北方有一座林木茂密的名叫额儿古涅昆的山,山上有一个山洞。
某天,一只青色的狼,从这个山洞里走出来。
后来这只狼碰到了一只作为它未来的伴侣的白鹿,双双跑到了后来的蒙古国土。
据成吉思汗家族的史家说,这只狼和这只鹿从贝加尔湖来到斡难河之源——不儿罕山(圣山),即今之肯特山脉定居下来。
蓝色和白色与蒙古族人的衍生发展息息相关,色彩便具有了非同寻常的生命意义,并在瓷器载体上以青花品种形象地存续下来。
由于天狼眼睛的颜色,蒙古人自此开始了对蓝色的崇拜,阿尔丁夫草原旅游的时节,常常会听到一首歌曲——《蓝色的蒙古高原》。
达延汗把重新统一起来的蒙古称为蓝色蒙古,与中原汉族政权宣扬的“天命思想”无出二致。
大概由于白鹿的缘故,蒙古族也崇拜和信奉白色,敬仰可谓无所不在。
蒙古族的节日惯例,把农历八月后的第一个月当作岁首之月,蒙语泽音为“查干萨日”,因为在这个时期牲畜奶是旺季,人们在这个月食用奶食也最多,因而也日“奶月”或“奶酪月”。
蒙古民族传统的生活习尚和信仰习俗,还把白色与节日、祭祀、庆典等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其他民族所少见。
“白节”(春节)习俗在马可波罗的《行纪》中可找到根据:“其新年于阳历二月,……举行节庆,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
至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盖鞭似以白衣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获福”。
祭祀活动也崇尚白色。
《十福经 ·白史》中说,“成吉思汗系母马九十九匹,洒圣乳而祭祀”。
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月二十一日,恰好八十一天。
也就在这一天,要用八十一匹纯白色马之乳向上苍祭祀而拉开查干苏鲁克(吉祥畜群)祭祀的序幕。
在元代极富生命意识的青花瓷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蒙古民族的骄傲,绝不是偶然的。
在生命意义里,人们可以进一步领略那蓝蓝的天空与袅袅的白云,青青的草原与绵绵的羊群。
有人更点出蓝白的奥秘:蓝色其实是大海的颜色,那是水的本质;白色其实是云朵的色彩,那是空气的符号。
水和空气,正是整个人类生命存续的两个基本元素。
娄家骏、黄杨在《蓝印花布艺术的色彩思维哲学透视》一文中,从色思维学本身提出其思维特征。
蓝色即青色,是古代五行哲学中与木、火、金、土、水的“木”相对应的正色之一,也是现代三原色中的原色之一。
无论作为正色或原色,蓝都是其中唯一的——冷色 (在光色三原色中,绿也属蓝或青的范畴,故称唯一的冷色),有冷或冷静的感觉。
蓝印花布的靛蓝,在色彩学上大体属标准蓝,尽管是相对的。
这是色彩常识或美术家的共识。
色彩是可视可感的具体美感形式。
古人选择靛蓝为蓝印花布的本色,除了靛蓝草在古代很早就普遍种植为其提供了物质条件外,更根本的原因是——美感原因。
以往的蓝印花布研究,大多重视物质条件和图案方面,但是从纯粹的色彩的角度作深入分析研究的很少。
蓝印花布主要的感性审美特征在靛蓝,美在靛蓝,但人们在研究时却不抓住主要特征。
这在我们看来是“主次不分”,从审美上说即“本末倒置”。
他们认为,蓝印花布美在蓝色和蓝花,“靛蓝美是其“第一义”,而图案美在其次,至于其“物质性的材质美”,在审美逻辑上也在其次。
他们认为,青蓝色之于人的需要的必然性、无条件性(视觉不正常者除外,但这样的情况很少),还可以从蓝色具有的情感和心理特征方面找原因。
如蓝色的情感或象征意蕴(或意象、隐喻、暗示、启示 );蓝色的象征义与人与蓝色的物理光学特性的关系具有相关性,但起根本作用的还是人的感性生活因素。
蓝色的象征义(或“语义”)与人的审美取向的某些普遍性有同构关系,其一般是冷静、沉稳反身(后退)、含蓄、隐秀、阴柔、悲剧、自然(蓝色是大自然的环境色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