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题三闾大夫庙[唐]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内容赏析】诗首句“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
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紧接着次句“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钟震鸣,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顿时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从字面上看,“沅湘”一句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
但实际上“流”在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引出下句的“怨”,意味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
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由虚转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这并不是闲笔,它让我们想到屈原笔下的秋风和枫树。
诗人用屈原作品中语作眼前景,于是景物与屈原的形象叠合起来,带上一层象征意义。
它在字面上不涉及屈原,而意义无不关联着屈原。
作者一缕幽思缭绕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令人一唱三叹,情不能已。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谗谄.(chǎn)枯槁.(ɡǎo)蝉蜕.(tuì)滋垢.(ɡòu) 弹冠.(ɡuān) 莞.尔(wǎn)渔父.(fǔ) 汨.罗江(mì) 温蠖.(huò)娴.于辞令(xián)濯淖..污泥(zhuó)(nào)博闻强识.(zhì) 泥.而不滓.(niè)(zǐ)谗人间.之(jiàn) 怀瑾.握瑜.(jǐn)(yú)疾痛惨怛.(dá) 靡.不毕见.(mí)(xiàn)物之汶.汶(mén) 亡国破家相随属.(zhǔ)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2)人穷则反本(“反”同“返”)(3)靡不毕见(“见”同“现”)(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旨趣)(5)屈平既绌(“绌”同“黜”,罢免官职)(6)齐与楚从亲(“从”同“纵”)(7)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8)厚币委质事楚(“质”同“贽”,见面礼)(9)使于齐,顾反(“反”同“返”)(10)入秦而不反(“反”同“返”)(11)不忘欲反(“反”同“返”)(12)亡走赵,赵不内(“内”同“纳”,收留)(13)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伐⎩⎪⎨⎪⎧平伐.其功(动词,自夸,炫耀)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进攻、征伐)自矜功伐.(名词,功业、功绩)醉而不出,是谓伐.德(动词,损害,破坏)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动词,打破,挫败)(2)疾⎩⎪⎪⎨⎪⎪⎧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名词,疾苦,痛苦)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恨,痛心)君有疾.在腠理(名词,常病,轻病)臣少多疾.病(动词,患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动词,忧,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强,大,洪亮)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形容词,迅速,快)草枯鹰眼疾.(形容词,锐利) (3)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连缀,引申为写作)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连,跟着)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通“嘱”,嘱托)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隶属,属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名词,等,辈)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名词,亲属)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管辖)(4)疏⎩⎪⎪⎨⎪⎪⎧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其于计疏.矣(动词,疏忽)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陈述)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动词,书、撰写)谏太宗十思疏.(名词,一种文体,臣子向君王进谏的文书)穰岁之秋,疏.客必食(形容词,疏远的,陌生的)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形容词,不周密) (5)迁⎩⎪⎨⎪⎧顷襄王怒而迁.之(动词,放逐,流放)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相继)战、夺、迁.皆不及施(动词,迁移,迁都) (6)举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泥.而不滓(名词作动词)染黑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作动词)效法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4)蝉.蜕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 (5)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6)谗谄..之蔽明也(动词作名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的小人 (7)悲.其志(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 (8)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9)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作动词)阐明(10)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11)正.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使……直(12)惠王患.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编造骗人的假话。
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3)颜色..憔悴古义:脸色,面容。
今义:色彩;颜料或染料。
(4)形容..枯槁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述。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执政,掌权。
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离骚者,犹离忧也。
(判断句) 译文:“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2)秦虎狼之国。
(判断句) 译文: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动句) 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遭诽谤。
(4)为天下笑。
(被动句) 译文:被天下人耻笑。
(5)方正之不容也。
(被动句) 译文: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
(6)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译文:不被事物拘束。
(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宾语前置句)译文: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选拔贤人来辅佐自己。
(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译文: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状语后置句)译文: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很明白,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
(此句通常意译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
)(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译文: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常识·速览]操守坚定的爱国者——屈原屈原(前340 -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但仍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念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诗作的基调。
他创立了“楚辞”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意象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太史公变调《屈原列传》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原因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秦始皇焚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几乎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
这从文章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
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应是文章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
因此,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整体·探究]1.诵读全文,选用文本中的词语来分别概括屈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答案】屈原一生当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可以用以下几个词语概括:任→疏→绌→放流→迁→自沉。
2.本文是为屈原作传,但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答案】(1)课文自“屈平既绌”以后,历述了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的一系列失败:受到秦国说客张仪的欺骗愚弄;丹、淅大败,丧师八万,大将屈匄被俘,丢失汉中地;蓝田大战败退;放走国仇张仪;诸侯共击楚,楚将唐眜战死;怀王受骗入秦,客死他乡。
(2)作者反复写楚国命运,其用意是想强调这些失败都是排斥屈原造成的,可见屈原一身而系楚国的安危,其对楚国的重要作用便不言而喻了。
这样,作者便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同楚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把屈原“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连在一起,具体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这样写,既加重了文章叙事的分量,也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
3.司马迁推崇屈原,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案】司马迁推崇屈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崇他的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人格;二是推崇他在文学上的高深造诣。
4.屈原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答案】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
5.课文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又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的?【答案】文章从《离骚》的创作原因和对《离骚》的评价两个方面来介绍《离骚》的。
文章在分析《离骚》创作的原因时,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表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在评价《离骚》时,作者把《离骚》的语言风格同屈原的人格相结合进行评价,从而揭示出屈原“泥而不滓”的高贵品德。
如评价《离骚》文辞“约”“微”时,说屈原“志洁”“行廉”。
屈原“志洁”,因此他多用香草美人来做比喻等,无不在表现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
6.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答案】司马迁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为不公平的。
屈原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可鉴日月。
司马迁与屈原有着相似的经历,他因李陵案而受宫刑,而他本是想着为国分忧,却被误解。
这个经历与屈原何其相似,因此,他写屈原,也是在写自己,是在为自己表明心态。
7.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答案】本文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在叙事基础上展开议论,议论中含强烈情感,褒赞高洁,斥贬邪恶,评价作品和作者,蕴含赞颂之情。
(2)叙述蕴含作者情感。
如叙述屈原保持操守,含敬重之情;叙述屈原遭遇,含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