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都江堰规划 PPT

都江堰规划 PPT

水平。
都江堰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近三年总目标(2008-2010) “尽快恢复”——恢复灾区城镇居民生活生产。
重建规划目标 灾后重建典范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最终确立的目标是“塑造国际性旅游城市, 打造安全宜居典范城市,建构优 势产业与宜业城市,建立城乡资源 共享体系”。借全国各方之力,将都江堰市建成灾后重建的典范。 这一目标是在“从恢复到跨越”战略思想引导下提出的。简而 言之,就是都江堰市在灾后重建规划实施完成 后,不仅应达到灾前 水平,而且要超越灾前规划所预期的相同年限应达到的水平。
◆ 主要任务 (1)抓紧清理受损房屋建筑垃圾,迅速开展城镇居民住房建设,力争灾后三年基本完成灾区住房的恢
复重建工作,受灾居民入住新房,恢复基本居住环境; (2)综合评价灾区工程地质条件,抓紧异地新建和原址重建城镇的选址、规划和建设工作; (3)重建灾区群众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初步达到灾前服务水平; (4)修复损毁的城镇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全面达到灾前服务水平; (5)科学完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重点遗产的修复,风景区基本恢复开放,争取逐步恢复灾前旅游
城市职能
成都市旅游度假卫星城、成都市文化教育卫星城、成都市最佳人居卫星城。
城市人口规模
2013年主城区城市人口39万人,市域城镇总人口为44万人。远期至2020年,都江堰主城区 规划人口57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
2013年主城区面积为50.3平方公里,市域城镇总面积为77平方公里。远期至2020年,主城 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72.8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控制127平方米。
都江堰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后 10 年 总 体 目 标 ( 2011-2020 )
“全面提升”——全面提升城镇各项功能,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提高城镇的抗灾防灾能 力,建成灾后重建城镇的世界典范。
◆ 主要任务 (1)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三新”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落实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利用
都江堰市城镇规划 KATHY
目录
(一)都江堰市城镇概况简介 (二)都江堰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三)都江堰市城市总体规划暨成都卫星城规划2014——2020
2Leabharlann (一)都江堰市城镇概况简介
城市性质与规模 区位分析 城镇等级结构
3
都江堰市城市概况简介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区域性旅游枢纽。
都江堰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近三年总目标(2008-2010) “尽快恢复”——恢复灾区城镇居民生活生产。
城镇体系规划 灾后重建规划确定了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为核 心,塑造“一体两翼、北山南田、四级布局、网 络 生长的山水田园城市”的城镇空 间布局。形成 “中心城区—重点镇—新市镇—般城镇”的四级城 镇体系。同时全面对接大成都框架,与成都核心区 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的输送 互通, 整体提高了灾后城市定位。
都江堰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近三年总目标(2008-2010) “尽快恢复”——恢复灾区城镇居民生活生产。
防灾规划 作为灾后重建规划,城市综合防灾显然是其重点内 容之一。规划将整个城市的绿地体系规划与城市 综合防灾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建立起通道与线 索、片区与网点相 叠合的防灾体系模式,并对各类 各级防灾要素提出了不同的设计要求。
都江堰市城市概况简介
区位分析图
都江堰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是成
渝经济圈的组成部分,是西北国 际贸易大通道上的组成部分。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地 处川西北高地与成都平原过渡地带, 是成都平原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第三绕城高速的重要节点,开发 川西北地区的前沿,川西北水利枢纽 及成都平原的水源保障地,川西北旅 游精品线上的节点,成都平原的生态
保障。
都江堰市在成都城镇体 系空间结构“一区两带 六走廊”中处于成灌走
廊末端
都江堰市城市概况简介
城镇等级结构
(一)都江堰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 2008——2020
近三年总目标(2008-2010) 后10年总体目标(2011-2020)
7
都江堰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近三年总目标(2008-2010) “尽快恢复”——恢复灾区城镇居民生活生产。
都江堰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近三年总目标(2008-2010) “尽快恢复”——恢复灾区城镇居民生活生产。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幸福镇、灌口镇、经济开发区、 玉堂镇和聚源镇大部分用地,以及崇义镇部分用 地。规划将其建成“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国际旅游 休闲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灾后重建典范城 市”。 规划以山为衬托、水为脉络,建设“四心七片区”, 并针对主城片区、聚源新区和玉堂新区分别提出了 “一心五轴、五河十岸”“、“天府水乡、 百 岛 新 城 ” 、“ 国 际 山 水 景 观 社 区 ” 的 总 体 布 局模式。
重建的重要机会,实施产业和人口的布局调整与优化,促进城镇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2)依据灾后生产力布局调整,构筑更加有效、可靠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引导和支撑灾区城乡空间
布局调整。 (3)全面恢复和提升各城镇功能,完成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 (4)实施灾区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加快国土整治,基本消除城镇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点,保障灾区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10
都江堰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近三年总目标(2008-2010) “尽快恢复”——恢复灾区城镇居民生活生产。
产业发展选择 产业支撑是灾后重建规划的核心议题。灾害发生 前,都江堰旅 游收入占全市GDP一半以上,旅游直接 和间接从业人口接近城市总 人口的1/3,无疑是都江 堰市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地震灾害对旅游资 源的 破坏性影响是不可逆转的,旅游业将是恢复时间最 长的产业之 一。因此,在灾后重建的前期必须考虑 其他产业的引入。 为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型,规划确定了三大导向: 国际旅游 导向、大量就业导向和灾后重建导向。 并在此指引下全面分析了各 个产业类型的发展优 势、基础条件、产出效率和可能的规模或容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