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鲢鱼与鳙鱼-百科

鲢鱼与鳙鱼-百科

鲢鱼(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又叫白鲢、水鲢、跳鲢、鲢子,属于鲤形目,鲤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

体形侧扁、稍高,呈纺锤形,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白色。

头较大。

眼睛位置很低。

鳞片细小。

腹部正中角质棱自胸鳍下方直延达肛门。

胸鳍不超过腹鳍基部。

各鳍色灰白。

形态和鳙鱼相似,鲢鱼性急躁,善跳跃。

鲢鱼是人工饲养的大型淡水鱼,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多与草鱼、鲤鱼混养。

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较宜养殖的优良鱼种之一。

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分布在全国各大水系。

编辑本段概述鲢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亦吃豆浆、豆渣粉、麸皮和米糠等,更喜吃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

适宜在肥水中养殖。

肠管长度约为体长的6-10倍。

鲢鱼的性成熟年龄较草鱼早1-2年。

成熟个体也较小,一般3公斤以上的雌鱼便可达到成熟。

5公斤左右的雌鱼相对怀卵量约4-5万粒/公斤体重,绝对怀卵量20-25万粒。

卵漂浮性。

产卵期与草鱼相近。

在天然河流中可重达30-40公斤。

在池养条件下,如果饵料充足的话,1龄鱼可达到0.8公斤上下编辑本段生活习性1、鲢鱼属中上层鱼。

春夏秋三季,绝大多数时间在水域的中上层游动觅食,冬季则潜至深水越冬。

2、属于典型的滤食性鱼类。

主要食物:鲢鱼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并喜吃草鱼的粪便和投放的鸡、牛粪。

亦吃豆浆、豆渣粉、麸皮和米糠等,更喜吃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

对酸味食物很感兴趣,对糟食也很有胃口。

鲢鱼的饵食有明显的季节性。

春秋除浮游生物外,还大量地吃腐屑类饵料;夏季水位越低,其摄食量越大;冬季越冬少吃少动。

适宜在肥水中养殖。

肠管长度约为体长的6-10倍。

3、食欲与水温成正比。

鲢鱼喜高温,最适宜的水温为23℃~32℃。

炎热的夏季,鲢鱼的食欲最为旺盛。

在北方7~8月份是钓鲢的好时机,秋分以后,天气渐凉,鲢鱼食欲有所降低,就难以钓到了。

4、性情活泼,喜欢跳跃,有逆流而上的习性,但行动不是很敏捷,比较笨拙。

鲢鱼喜肥水,个体相仿者常常聚集群游至水域的中上层,特别是水质较肥的明水区。

5、胆子小怕惊扰。

当受到惊扰或碰到网线时,便纷纷跳出水面越网而逃。

6、生长速度快、产量高。

鲢鱼的性成熟年龄较草鱼早1-2年。

成熟个体也较小,一般3公斤以上的雌鱼便可达到成熟。

5公斤左右的雌鱼相对怀卵量约4-5万粒/公斤体重,每年4~5月产卵,绝对怀卵量20-25万粒。

卵漂浮性。

产卵期与草鱼相近。

在池养条件下,如果饵料充足的话,当年鱼可长到500~800克,三龄鱼体重可达3~4千克,在天然河流中可重达30-40公斤。

7、耐低氧能力极差,水中缺氧马上浮头,有的很快便死亡。

鳙鱼(Aristichthysnobilis)又叫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黑鲢(还有的地方叫麻鲢、长沙地区叫雄鱼、雄子鱼、雄毛头)。

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

外形似鲢。

侧扁。

是淡水鱼的一种。

头部大而宽,头长约为体长的1/3。

口亦宽大,稍上翘。

眼位低。

鳃孔较大,鳃盖膜很发达。

鳞细而密。

背部黑色,体侧深褐带有黑色或黄色花斑。

腹部灰白。

各鳍浅灰。

从腹鳍基部至肛门之间具有角质腹棱。

胸鳍较长,其后缘超过腹鳍基部。

肠长为体长的5-7倍。

鳙鱼性温驯,不爱跳跃,生活在水体中层。

滤食性,主要吃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如剑水蚤)等浮游动物,也吃部分浮游植物(如硅藻和蓝藻类)和人工饲料。

鳙鱼的生长速度比鲢鱼快,在天然河流和湖泊等水体中,通常可见到10公斤以上的个体,最大者可达50公鳙鱼制作(18张)斤。

适于在肥水池塘养殖。

在饲料充足的条件下,1龄鱼可重达0.8-1公斤。

性成熟年龄与草鱼相同或稍早。

初成熟个体重在大部分地区需10公斤以上,但在两广地区,通常不足10公斤的亲鱼也可产卵。

催产季节多在5月初至6月中旬,其他繁殖生态条件大致与鲢鱼相同。

鳙(yōng)鱼是胖头鱼的学名,又称鲢鳙,中国著名四大家鱼之一。

此鱼鱼头大而肥,肉质雪白细嫩,是鱼头火锅的首选。

胖头鱼头大,占体长的三分之一,体侧发黑且有花斑,眼位较低。

鱼脑营养丰富,其中含有一种人体所需的鱼油,而鱼油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这是一种人类必需的营养素,可以起到维持、提高、改善大脑机能的作用。

另外,鱼鳃下边的肉呈透明的胶状,里面富含胶原蛋白,能够对抗人体老化及修补身体细胞组织;所含水分充足,所以口感很好。

鳙鱼【释名】今俗称皂鲢,又称为皂包头。

鳙鱼在所有的江河湖泊中都有,它的形状像鲢鱼,颜色呈黑色,它的头最大,有重四、五十斤的,味道不如鲢鱼好。

这种鱼的眼睛旁有一种骨头称为“乙”,食鳙鱼时去除乙骨。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功效主治】它的作用是温补脾胃强身,消除赘疣。

食多易引发风热和疥疮[1]。

编辑本段营养分析1、鳙鱼属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鱼类,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2、富含磷脂及改善记忆力的脑垂体后叶素,特别是脑髓含量很高,常食能暖胃、祛头眩、益智商、助记忆、延缓衰老,还可润泽皮肤。

[2]编辑本段保健功效鳙鱼,其味甘、性温,能起到暖胃、补虚、化痰、平喘的作用。

适用于脾胃虚寒、痰多、咳嗽等症状。

体质虚弱的人最好多吃胖头鱼的鱼头,它的温补效果很好,还能起到治疗耳鸣、头晕目眩的作用。

痰多、眩晕的人可以用胖头鱼和豆腐一起煮食。

[3]编辑本段放养的注意要点1.放养时间:应选择在水温5~10℃的冬季或初春时进行。

此时有利于鱼种的高密度运输,可以减轻运输中的伤亡;鱼种和凶猛鱼类的活动能力减弱,凶猛鱼类对放养鱼种的危害也相对减轻。

2.放养地点:应选择在水库上游水浅、避风、向阳的肥沃库湾处。

这样,远离水库下游的溢洪道、泄洪洞,放养鱼种的逃逸机会可以减少,对大水面环境的适应时间可以缩短,生长可以加快,存活率可得到提高。

3.放养天气:应选择在风和日丽的日子,不要在刮大风、下雪、结冰的日子放养。

4.检疫与消毒:鱼种放养入库前必须进行鱼病检疫和鱼种消毒。

严禁放养带有传染病的鱼种入库。

5.精心操作:经长途运输的鱼种运到水库后,应先用库水缓缓加进装鱼容器中,待容器内水温与库水温差不大时,再将鱼种慢慢地投放入库。

鱼种放库后,放养人员还应站在库边或船上,用船桨轻轻地搅动库水,缓缓地驱赶鱼种游向大水面。

[4]编辑本段异形碘泡虫病症状及防治方法异形碘泡虫病[病因] 由异形碘泡虫寄生引起。

[症状]鳙鱼常离群独游,鱼体瘦弱,头大尾小,背似刀刃,肋骨明显,体表失去光泽;鳃盖两侧常充血,鳃丝紫红,有许多针头状白色胞囊。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鳙鱼苗种,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市水域。

[诊断]1、初诊: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

2、确诊:显微镜镜检。

剪下部分鳃丝,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针头状白色胞囊紧贴在鳃小片上。

[预防方法]1、彻底清塘,以杀灭池底淤泥中的孢子。

2、采用合理的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的抵抗力。

[治疗方法]每立方米水加0.3克灭虫精全池遍洒,隔天1次,连续用3次。

[5]编辑本段鳙鱼适合人群一般人群均能食用1. 适宜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之人食用鱼的照片(2张);特别适宜咳嗽、水肿、肝炎、眩晕、肾炎和身体虚弱者食用;2. 鳙鱼性偏温凉,热病及有内热者、荨麻疹、癣病者、瘙痒性皮肤病应忌食。

3上火的人群宜食用编辑本段鳙鱼做法指导1. 适用于烧、炖、清蒸、油浸等烹调方法,尤以清蒸,油浸最能体现出胖头鱼清淡,鲜香的特点;2. 鳙鱼头大且头含脂肪,胶质较多,故胖头鱼还可烹制“砂锅鱼头”;3. 切鱼方法:鱼肉质细,纤维短,极易破碎,切鱼时应将鱼皮朝下,刀口斜入,最好顺着鱼刺,切起来更干净利落;鱼的表皮有一层黏液非常滑,所以切起来不太容易,若在切鱼时,将手放在盐水中浸泡一会儿,切起来就不会打滑了。

在做的时候应注意1. 鱼胆有毒勿食;2. 吃鱼头时要对所食鱼头的来源有所了解,比如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地区的鱼,头大、身瘦、尾小的畸形鱼,眼睛浑浊、向外鼓起的鱼、变质鱼以及死了太久的鱼,其鱼头都不要吃;3. 烹调或食用是若发现鱼头有异味的也不要吃;烹制鱼头时,一定要将其煮熟、煮透方可食用,以确保食用安全。

编辑本段水库湖泊花鲢健康养殖技术一、大水面主养花鲢的原理及关键技术1、施肥养殖的主要原理通过向水库、湖泊等大水面投放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及生物复合肥料等,增加水体中的氮、磷等主要营养元素和其它元素的含量,提高水体的初级生产力,从而提高鳙鱼的产量。

大水面养殖的成本低、效益好、操作方便,但增产效果与水体的生态条件、施肥养殖技术、鱼种放养及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养鱼产量和经济效益有很大差别。

2、大水面主养花鲢关键技术(1)鳙鱼的食性研究在以往的资料中,鳙鱼的食性定义是以浮游动物为主的温和滤食性鱼类,一般简单理解为以浮游动物为食,这是过去在天然环境的低水平养殖条件下得出的。

根据对鳙鱼的食性研究表明,生长良好的花鲢肠道中充满了大型浮游生物及水体中的腐殖质。

因此在高密度养殖花鲢条件下,必须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来培养大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提供足量的腐殖质,在水体缺乏大型浮游生物时,把有机肥中的腐殖质作为花鲢的主要饵料。

而在肥水条件下浮游生物主要是个体大于50微米的直链硅藻、甲藻、隐藻、大型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种类,正好是鳙鱼的滤食对象。

因此花鲢高密度养殖水体必须水肥且水体中腐殖质要充足。

(2)鱼种规格以往湖泊、水库鳙鱼的放养规格一般是13.2㎝左右大规格鱼种,养2年上市,养殖周期长,上市规格小,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要求0.15—0.5公斤/尾甚至1.0kg大规格鱼种。

经过一年的养殖达到1.5公斤/尾以上的上市规格(3) 养殖模式传统的鲢、鳙鱼搭配比例是3:1,也就是3鲢带1鳙,分别是75%和25%,在这种放养模式下鳙鱼可正常生长,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鲢的价格越来越低,鳙的价格不断提高,这种以鲢为主的放养模式经济效益也越来越低。

因此怎样提高鳙鱼的放养比例和产量就成为养殖生产中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随着生物有机肥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水体藻相应发生了根本变化,鳙鱼能摄食的个体大、营养丰富、易消化的种类,如直链硅藻、甲藻、隐藻,成为优势种群,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及腐殖质也很大,为鳙鱼成为主养鱼类提供了食物基础,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鲢鳙鱼的放养结构中,鳙鱼的比例小于20%或大于80%,鳙鱼的生长速度都较快,当鲢的放养比例在20%—80%之间时会抑制鳙鱼的生长速度。

因此,鳙鱼作为主养鱼时,只能少量的搭配或不放养鲢鱼。

湖泊、水库主养鳙鱼放养模式见表1、表2表1一次性放足大规格鱼种,年底捕捞放养情况表(4)肥料使用渔业上最早使用的肥料是原始有机肥,如粪肥、堆肥,后来使用无机肥——化肥。

原始有机肥虽然营养全面,但有效成分太低,肥效缓慢,限制鱼产量;无机肥虽然有效成分含量高,但肥效短,成分单一,主要培养小型绿藻和蓝藻,利于鲢的生长,对鳙鱼养殖效果不理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