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审美意象及其审美特征
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最优秀的神话小说。
书中讲述唐朝玄奘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主题思想。
书中形象刻画了四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主人公,通过师徒四人不同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向读者传达可贵的精神品质与时代使命。
分析作品的意象,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主题,学习作者的创作手法。
以典型意象孙悟空为例,他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嫉恶如仇,成为机智勇敢的化身。
作者通过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取经路上降妖除魔,屡建奇功等来塑造一个充满反叛精神,勇敢正义的形象,借此来表达对封建势力压迫的不满与反抗。
孙悟空是充分表达作者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而唐僧另外三人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师徒四人是正义的化身,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揭示某种“不可言之理”。
就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而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文学作品就是意象艺术。
作者通过塑造典型深刻的意象来表达哲理和某种观念,从而达到给读者以启迪的目的。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斩妖除魔。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正果,取得真经。
这一审美意象极具典型性,深刻表达了捉着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作者对封建社会黑暗力量深恶痛绝,对统治者的不满都通过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反抗斗争的精神。
大闹天宫,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它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困难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心。
吴承恩正是通过对孙悟空这一意象的描写,引发人民对现实社会的哲理思考,启发人民面对封建势力的迫害要有勇于反抗和必胜的信念。
而猪八戒这一形象的刻画,表现出一个正义勇敢,同时懒惰好色的小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善意的批评,希望读者从中得到启迪,克服自身缺点修成正果。
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象征是审美意象最基本的表现手段。
象征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是意义,其次是意义的表现。
在文学中呈现出来的是“意义的表现”“象征的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通常变成“意义”的载体。
《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也是一种象征,它象征了一种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表现了代表勇敢正义的人民群众勇于反抗封建势力的迫害。
通过这一象征意象鼓动人民群众自强斗争。
同时也告诉人们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而荒诞性有具有两层意义,即形象上的荒诞性与生活情理的荒诞性。
毫无疑问《西游记》采用的是形象上的荒诞来达到象征目的。
如孙悟空是人与猴的融合,猪八戒是人与猪的结合,这些都是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体现了其审美意象的荒诞性。
这些形象的荒诞性具有深刻意义,猴子的聪明,活泼,机灵与人的正义勇敢,嫉恶如仇。
这两种的融合,成了一个具有光辉英雄形象的孙悟空。
达到象征目的。
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在《西游记》中,四师徒在取经路上遇到无数妖魔鬼怪与艰难险阻,这与人类一生所遇到的挫折磨难类似。
借师徒四人一路上克服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来比喻只有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克服困难才会过上幸福生活。
这些审美意象不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是作者通过对人生的体验,对客观物象进行改造,是作者抽象思维直接参与的表现。
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在创造象征意象时,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使意象鉴赏思维特点变成了审美“求解”的过程。
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揣摩,思考,达到对哲理观念的领悟。
作者对审美意象的创造具有荒诞性,导致作品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读者对作品的鉴赏过程是一个求解过程,而不同读者对作品的不同理解也造成了审美意象鉴赏的多义性。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与妖魔鬼怪斗智斗勇,历经八十一难,克服重重险阻才能取得真经。
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对作者如此巧妙的艺术构思产生疑问,作者这样构思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想揭示一种怎样的人生哲理?读者产生疑问并通过思索和求解去领悟意象所载负的某些观念和哲理。
而作者有意隐藏对封建统治的批判,让读者自己去领悟。
从审美意象分类上看,《西游记》属于寓言式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来传达某种观念。
《西游记》作为经典文学作品,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从审美意象上分析亦具有经典和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