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峨眉山月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峨眉山月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专题05《峨眉山月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

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二、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原文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四、注释《峨眉山月歌》: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

峨眉山月歌: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半轮:半边,半个。

影:月光。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五、诗意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着诗人远行。

诗人乘船连夜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

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六、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

“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作者:周啸天)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八、问题探究(1)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明确:同意。

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是诗歌的意象,是诗情的触发点,写“月”是为了抒发“思君”之情。

所以,“月”是本诗的关键。

(2)试结合“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这一评价,赏析本诗。

明确: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明确: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九、诗歌主旨《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十、课堂小结熟读成诵。

【基础过关】1.《峨眉山月歌》作者是(朝代)的(姓名)。

【答案】唐朝/唐代李白【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

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平羌()②渝()州【答案】①qiāng②yú【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

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半轮:(2)影:(3)发:【答案】(1)半边,半个。

(2)月光。

(3)出发。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

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分)【答案】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解析】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实战过关】一、默写记忆型默写:1、峨嵋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2、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答案】1、影入平羌江水流2、思君不见下渝州【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羌”“渝”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2分)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2分)【答案】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注意“峨”“羌”“渝”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一)阅读古诗,完成5-6题。

【经典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望和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

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3分)【答案】秋俯视对朋友的思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本诗中“思君”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

第三空对朋友的不舍、牵挂等具体化且意近词语均可,若只答“复杂”这样不具体的不得分,或只答“不舍”或“思念”等这样不准确的也不得分)(前两空全对方可得1分,第三空1分)6.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3分)【答案】深秋时节,仰望那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月影荡漾在船头,我的船儿也跟着江水缓缓流动。

【解析】】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只描绘出半轮明月高挂山头和月影倒影在湖水中得2分,在此基础上,能够发挥想象的得3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7——9题。

(5分)【经典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7.这首诗的作者是。

(1分)【答案】李白【解析】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难度不大。

8.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分)答:【答案】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解析】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9.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2分)答:答案:【答案】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1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理解能力,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三)阅读《峨眉山月歌》,回答问题。

【经典诗歌鉴赏】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解析】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