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病理学(Veterinary Pathology )绪 论一、兽医病理学的任务1.概念 兽医病理学( Veterinary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类:病理生理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
病理解剖学是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的一门学科。
分子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分子遗传病理学、超微病理学、环境病理学等。
2.任务 揭示 本质 3.学习病理学的目的要求①掌握基本概念和病变 ②认识各器官和系统的常见病变 ③学会畜禽尸体剖检技术 ④了解畜禽常见病的病变特点 二、病理学的地位 具有权威性的一级诊断三、内容 基础病理 症状病理 器官和系统病理 疾病病理①疾病论 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③组织的损伤和修复 ④炎症 ⑤肿瘤 ⑥症状病理学(发热、休克、败血症) ⑦器官系统病理学(肺炎、脑炎、肾炎) 四、研究方法1 大体观察 2组织学观察 3细胞学观察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5超微结构观察6分子病理学五、学习方法①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②运动与发展的观点③因果关系与对立统一 ④对动物疾病的第一手资料 ⑤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第一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疾病学 一、疾病概念疾病是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动物的生产力降低。
二、疾病的特点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
2.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
3.疾病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
4.生产力降低是疾病的一个标志。
①尸体剖检②动物实验③临床病理学研究④活体组织检查⑤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三、疾病的分类 1.依据病因分类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体等)侵入引起的 寄生虫病:寄生虫侵入普通病:一般的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内、外、产、胃肠炎、骨折) 2.依据病程长短分类依病程长短可将疾病分为最急性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四种。
①最急性病特点:突然死亡,生前无明显症状,病理变化不显著。
②急性病特点:起病急,病程短,3周以内,具有急剧而明显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显著。
③慢性病 特点:起病缓慢,病程长,一个月以上,临床症状不明显,仅表现渐进性消瘦。
④亚急性病 是介于急性病和慢性病之间的一种类型 3.依据发病器官和系统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运动器官系统疾病等 4.依据治疗方法分类 内科病:以药物治疗为主 外科病:以手术治疗为主 四、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1.潜伏期(隐蔽期)从病因作用于机体时起,到疾病的第一批症状开始表现时止的时期。
潜伏期长短 特点:机体动员各种防御机能抵抗致病因素产生的损伤。
2.前驱期(先兆期)从疾病的第一批症状出现时起,到疾病的主要症状开始出现时止的时期。
特点:表现出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先兆症状。
如,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发热等 3.明显期(临床经过期)感冒 是以上呼吸道粘膜发炎为主的症侯群。
风寒 流感病毒上呼吸道粘膜损伤 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食欲下降、精神沉郁 抗损伤 鼻塞充血、流鼻液、吞噬细胞吞噬增强、喷嚏排毒因素和环境改变前驱期之后,疾病的典型症状充分表现出来的时期。
特点:表现出疾病的特异性症状4.终结期(转归期)疾病的结束阶段。
分为骤退和渐退。
疾病的结果分为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死亡。
完全痊愈特点:病因消除后,疾病的所有症状消失,机体由病理性调节转化为生理性调节,受损器官的形态结构、机能活动、物质代谢恢复,动物的生产力恢复。
不完全痊愈特点:病因消除后,疾病的主要症状虽然消失,但受损器官的形态结构、物质代谢、机能活动还没有完全恢复,还遗留有疾病的目些残疾或永久性病变。
死亡生命活动终止,完整机体解体。
也即在疾病过程中,损伤作用过强,机体的调节作用破坏,不能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适应力耗尽,呼吸和心跳等生命活动停止。
死亡包括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死亡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濒死期(临终状态)特点:一切重要机能活动高度失调。
A.呼吸时断时续或病理性呼吸。
B.心跳微弱。
C.中枢机能紊乱,括约肌松弛。
D.体温下降。
②临床死亡(相对死亡)特点:呼吸和心跳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中枢神经系统高度抑制,但大脑神经细胞还没有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是一种可逆性死亡。
③生物学死亡(真死)特点:脑组织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不能复活。
尸体逐渐出现尸僵、尸冷、尸腐、尸斑等死后变化。
第二节病因学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
病因(一)外因1.生物性因素2.化学性因素3.物理性因素4.机械性因素5.其他因素生物性因素包括细菌、霉形体、立克次体、螺旋体、霉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特点1.选择性动物的种属、传染途径、侵入门户和作用部位。
2.损伤作用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损伤机体。
寄生虫通过机械性、毒素、夺取营养、引起过敏对机体产生损伤。
3.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特异性。
潜伏期、病程、病理变化、临床症状。
4.生物性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作用于整个疾病过程,引起的疾病具有传染性。
化学性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类、农药、化学毒剂、毒草等特点1.选择性 2.致病性常发生改变亚硝酸盐在胃内酸性环境中变成亚硝胺(致癌物质) 3.有短暂的潜伏期物理性致病因素包括温热(高温和低温)、电流、电离辐射、噪音、大气压改变等。
机械性致病因素如锐器或钝器的损伤、爆炸波的冲击等。
特点1.不具选择性2.无潜伏期(个别机械力除外)及前驱期3.造成外伤时,仅对疾病起发动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参与疾病的进一步发展4.机械力决定着引起损伤的性质、程度和后果。
其他因素1.营养性致病因素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不足或者过多也可以引起疾病。
糖:过多、过少;脂肪:过多、过少;蛋白质:蛋白中毒器官萎缩、肌肉萎缩、体重下降、衰竭死亡维生素VA、VB、VC、VD、VE微量元素Ca、Fe、Cu、Se、F2.应激机体在应激原的作用下,处于紧张状态时发生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借此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
(二)内因是指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反应性,即感受性,另一方面是指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即抵抗力。
1.机体的反应性反应性是指机体对各种刺激物(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能以比较恒定的样式发生反应的特性。
绝大多数病因是通过改变机体的反应性而发挥作用的。
机体的反应性与下列因素有关:(1)种属(2)品种与品系(3)年龄(4)性别(5)免疫性免疫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一种防御反应。
防传染;自我稳定;免疫监视2.机体的防御能力动物机体的防御能力是由机体的屏障机构及其相应的功能所形成的,当机体的屏障机构遭到破坏或其功能发生障碍,即可使机体防御能力下降而发病。
机体的屏障机构包括外部屏障和内部屏障两个方面。
(1)外部屏障外部屏障主要由皮肤、粘膜及其附属腺体、皮下组织以及骨骼和肌肉等组成。
(2)内部屏障内部屏障包括淋巴结、各种吞噬细胞、肝脏、肾脏、血管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
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动物的体质特征和对各种刺激物的反应性,此外,遗传物质的改变可直接引起遗传性疾病。
隐睾、色盲、血友病、呆小病等(三)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外因是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内因是疾病发生的根本依据。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结核病炭疽第三节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疾病发生的一般机理致病因素通过4个途径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疾病。
1. 致病因素对组织的直接作用如高温、低温;强酸强碱;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脏坏死;猪瘟病毒引起的微血管内皮损伤等。
2. 致病因素对体液的作用致病因素通过致体液发生量变或质变,继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和机能障碍。
3. 神经系统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致病因素通过对神经的直接作用和神经反射作用引起疾病。
如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时,可出现肺炎。
4.细胞和分子机理核酸、蛋白质和酶受损所致的疾病如:朊蛋白二、致病刺激物在体内的蔓延途径1. 组织蔓延致病刺激物沿着组织或组织间隙进行蔓延。
(1)连续性蔓延指侵入机体的致病刺激物,由病灶沿组织间隙或结缔组织扩展至其邻近组织。
(2)管腔内蔓延指致病刺激物随着管腔内液体的流动沿管腔蔓延到其他部位。
(3)接触性蔓延指在空间上无直接联系的两个部位之间,仅仅是由于互相接触而发生蔓延。
2. 血道蔓延和淋巴道蔓延病原微生物越过外部屏障后,可以进入血道和淋巴道蔓延。
血道蔓延的后果常引起菌血症、毒血症甚至败血症,而淋巴道蔓延则多伴发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3. 神经性蔓延(1)刺激物神经蔓延是指刺激物沿着神经干内的淋巴间隙扩散蔓延。
(2)刺激神经蔓延是指刺激物作用于神经引起冲动,并传递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使中枢的机能发生改变,从而引起有关器官的机能改变。
三、疾病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因果转化规律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在各阶段中往往表现为前一阶段发展产生的结果,成为后一阶段发生的原因,这样原因和结果不断交替,形成一个链锁式发展过程。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概念:机体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表现形式:充血、淤血、缺血、出血、血栓及栓塞、梗死。
第一节 充血(Hyperemia )1 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1.1 概念:局部组织或器官,静脉端血液流出量正常,动脉端血液流入量增多,从而使得动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
又叫主动充血。
动脉性充血1.2 机理:生理或病理情况下神经因素:舒张血管的神经兴奋性升高 体液因素:舒张血管的活性物质释放大出血 心输出量减少 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 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开放微循环淤血外伤回心血量锐减低灌流状态1.3 种类按性质分:生理性、病理性(炎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按病程分:急性充血、慢性充血 1.4 病变:局部体积增大、颜色鲜红、局部温度升高、机能亢进。
(在皮肤,叫“潮红”) 1.5 影响:一般对机体是无重要影响,甚至有积极意义。
2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2.1 概念:局部组织器官内动脉端血液流入量正常,静脉端血液流出受阻,使静脉血蓄积的病理现象。
又叫被动充血,简称淤血(congestion )。
静脉性充血2.2 原因局部淤血:静脉阻塞、静脉狭窄、静脉受压、血管壁舒缩神经麻痹、局部炎性物质蓄积 全身淤血:心衰(左心衰-肺淤血;右心衰-全身淤血),胸内压升高 2.3 病变:局部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暗红,温度降低,代谢变慢。
(在皮肤和粘膜称“发绀”)在光镜下,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充满红细胞,常常伴有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