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树精油在柑橘保鲜中的应用[设计+开题+综述]

茶树精油在柑橘保鲜中的应用[设计+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食品质量与安全植物精油在柑橘保鲜中的应用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柑橘是我国南方主栽果树之一,丰富的柑橘资源使柑橘成为我们主要的果品之一。

经过长期的栽培选择,已经发展出众多的针对柑橘保鲜的方法技术,但受限于病虫害和仓储条件的限制,柑橘在果实贮藏过程中仍不免发生腐败和品质损害,给果农与厂商照成重大的损失。

新技术与新方法与柑橘保鲜中的应用的研究与探讨一直在尝试中。

植物精油是以自然界中植物的花朵、叶、枝、根、皮、树胶、全草和果实为原料,经水蒸气蒸馏法、压榨法、吸收法或溶剂萃取法等制取的一类能被嗅感嗅出气味或味感品出香味的天然化合物。

研究表明,植物精油具有抑菌、杀虫、抗氧化等活性。

在医药、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防腐保鲜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因植物精油具有来源于天然、对人体相对安全、与环境友好、生物活性多样等特点,同时,植物精油作为一类天然植物性添加剂,能够起矫正食品的异味、赋予香气的作用。

作为天然防腐剂的重要来源之一,从植物精油中筛选出高效、经济、安全的防腐物质来控制果蔬病害和保持果蔬良好的品质,,对果蔬保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内容:以柑橘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浓度植物精油(暂定为茶树精油或丁香精油)对果实进行处理,研究植物精油对延长柑橘货架期的效果,确定最好的处理方法;同时进行体外试验研究精油的抑菌保鲜机理,为生产实际指导。

1明确处理对柑橘品质的影响2处理对果实腐烂发生(以人工接种病害)的影响3筛选合适的处理方法4研究植物精油(体外试验)对柑橘果实主要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拟解决的问题:1、不同植物精油对果实品质的影响2、不同植物精油对柑橘果实腐烂(人工腐烂和自然腐烂)的影响3、不同植物精油对柑橘常见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1选取类植物精油,暂定为茶树精油和丁香精油2.植物精油对柑橘果实品质的影响2.1 处理方法对柑橘采用浸泡法处理,使用浓度适宜的不同类型植物精油,同时设一对照组。

将果实放在实验室自然通风晾干,处理后放置于厚度为0.04mm 的聚乙烯袋中保湿但不封口,每袋10kg。

处理后放置于常温(20℃)条件下贮藏,袋袋内相对湿度大于90%。

定期进行硬度、颜色、可溶性固形物、失重率方面的测量研究。

2.2 测试指标2.2.1 硬度用刮片在果实最大的横径处切去0.5cm2果皮后,在去皮处用质构仪每次测定30 个果实,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后取平均值2.2.2 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用手持折光仪,每次取30 个果,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后,求其平均值2.2.3 颜色用色差仪观察颜色的变化,并记录分析。

2.2.4 失重率用电子天平对每天水果的重量进行测量,并记录分析。

3. 植物精油对果实自然腐烂和人工接种病害(青霉病绿霉病)的控制效果3.1 人工接种病害(青霉病绿霉病)3.1.1从发病的柑橘果实中提取病原菌体,离体培养得其菌株。

3.1.2采用果实针刺法测试精油在柑橘活体组织上对人工接种病害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1两组精油按如下比例分别配制成精油20 % + 乳化剂10 % + 消毒水补至100 % 的试剂,使用时用蒸馏水稀释到不同梯度所需浓度。

2试验设置溶剂对照、清水对照和标准药剂对照,每处理设3 个重复。

3对消毒过的柑橘接种病原菌,用精油浸泡处理后,置于培养箱内,以适宜温度(20℃)培养,每隔24观察计入病害发展状况一次。

3.2 自然腐烂试验处理采用浸泡法,对未接种病原菌的柑橘用精油处理后放入20度下贮藏,定期测定病斑直径及腐烂发生率。

3.3植物精油作用效果评定指标3.3.1用直尺“十字交叉法”测量病斑直径,果实针刺法7 d 后测量病斑直径,防治效果按下式进行计算,病斑平均直径= 测量平均直径(mm) - 5(mm) ;防治效果= (对照病斑平均直径- 处理病斑平均直径) / 对照病斑平均直径×100 %。

腐烂指数=【Σ(腐烂级别×该级别果数)/ 腐烂最高级×调查总果数】×100%腐烂级别: 0 级---------无腐烂1 级---------[0,1/4]面积腐烂2 级---------[1/4,2/4]面积腐烂3 级---------[2/4,3/4]面积腐烂4 级---------[3/4,4/4]面积腐烂3.3.2按所实验结果比较不同精油对柑橘接种病害的作用效果4 测定植物精油的体外抑菌能力——离体抑菌实验4.1 各植物精油培养基制备及接种观察。

(菌丝生长实验及孢子萌发实验)在无菌条件下,移取1 mL精油液与9 mL 50 ℃左右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依次倒入直径为9 cm 的培养皿,充分混匀后作为处理组,得到培养基中精油溶液体积的不同梯度。

用同样方法,以不加精油液的培养基作为对照组。

取PDA 培养基上菌丝均匀布满培养基表面的供试菌种,用直径为5 mm 的无菌打孔器在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无菌镊子将菌饼分别接种至冷却后的处理组和对照组培养基中,处理组和对照组3 次重复,每个培养皿接种菌饼1 块,置20 ℃的生化培养箱内培养,每隔24h观察记录一次菌丝生长状况,待对照组中的菌丝长满培养皿后,测量处理组和对照组菌落直径,计算处理配比对真菌生长的抑制百分率,比较精油在时间及最终菌落直径的结果。

孢子萌发实验在无菌条件下,用移液枪吸取104个/ml孢子悬浮液100μL滴落到含油PDA培养基上,均匀涂布。

将培养皿放入20℃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并记录其孢子生长情况。

每次测两个平行的培养皿,取平均值,计算精油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

4.2 抑菌作用计算方法。

采用生长速率法判定药剂毒力大小,按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2 次,取其平均值为菌落的大小,精油抑菌百分率计算公式:菌丝抑制率(%)=(对照组菌落的平均直径- 处理组菌落的平均直径)/ (对照组菌落的平均直径- 菌饼直径)× 100孢子萌发抑制率(%)=(对照组的孢子数- 处理组的孢子数)/ 对照组的孢子数× 100。

四、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年11月查找资料,撰写综述和开题报告。

开题答辩。

2010年12月翻译外文文献201年1月确定实验方案,准备材料和实验仪器,开展实验。

2011年2至3月处理数据2011年5月撰写毕业论文,准备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邓伯勋.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18 一120.[2]陈杰忠.果树栽培学各论南方本(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田世平,范青.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学技术[J].植物学通报,2000,17(3):211-217。

[4]李鹏霞,邵世达,冯俊涛,等.丁香精油和丁香酚对苹果贮藏期病害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6):173-177。

[5]刘霞,方伟文,李袢晨,等.百里香精油与碳酸钠结合对桠柑酸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品质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0,36(2) : 187-191[6]Roller S. The quest for natural antimiccrobials as nover means of food preservation; status report on a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J].Internationnal Biodegradation,1995:333-345。

[7]Tripathi P,Dubey N K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as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to control postharvest fungal rotting of fruit and vegetables[J].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4,32:235-245。

[8]Nikos G T,Costas D 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lemongrss(Cympopogon citrates L.) essential oil against key postharvest pathogens[J].Innovative Food Science Emerglng Technologles,2007,8:253-258.[9]Batish D R,Singh H P, Kohli RK,etal. Euaytclpus essential oil as a natural pesticide[J].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8,256:2166-2174.[10]林进能.天然食用香辛料生产与应用[M]. 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1.[11]高海生,李春华.天然果蔬保鲜剂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学报,2003,3(1):86-91 [12]席(王与)芳,徐国阳,应铁进.辛辣蔬菜中的杀菌素对柑橘青、绿霉菌的抑制作用[J]。

食品科学,1999,(4),6-9。

[13]方才君.几种植物精油对柑橘青绿霉的抑菌活性[J]。

中国柑橘,1989,18(3):11-13. [14]孙凌峰.植物精油及萜类成分的生物活性[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2);159-163.[15]宋忠,孔秋莲,盂宪军,等.丁香提取物对花椰莱保鲜效果的研究[J] 上海蔬菜,2003,(2);40-41.[16] 关文强,李淑芬, 天然植物提取物在果蔬保鲜中应用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7);200-204.[17]Frank Muller-Riebau,Bernhard berger, Oktay Yege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fungitoxic properties to phytopathogenicfungi of essential oils of setectde aromatic plants growing wild in Turkey[J]. Agric Food 车门,1995,43,1629-1633.[18]Aya Kubo,ChristopherS.Lude,Isao Kubo.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olive oil flavor compoundsc[J].J Agric Food Chem,1995,43,1629-1633.[19] Beom Seok Kim, Surk Sik Moon,Byung Kooky Hwang. Isolation, antifungal activity, and structure elucidation of the glutarimide antibiotic , streptimidone, produced by micromonosporacoerulea[J].J Agri Food Chem,1999,47,3372-3380.[20] HelanderIM,Alakomi HL.Charaterrisation of the action of selected essential oil components on gramnegative bacteria [J].JAgri Food Chem1998,46;3590-3595.[21] 王若峰、宁正祥,谭龙飞.食品防腐剂研究进展述评[J].食品与发酵工业,1995,6;72-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