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说史导论

经济学说史导论


(二)历史方法
• 根据时间顺序,按学派或思想家来逐 个分析其,这可谓“历史方法”。历史方 法可以详细探讨各个思想家的全部内容、 所有特点,以及思想家某些经济观点所赖 以产生的历史背景、个人主观条件。但历 史发展进程难免出现许多重复性、偶然性 和曲折性,用历史方法所看到的中国,也 因此或多或少地显得重复、零散甚至倒退。
经济学范式发展的三大历史时期
• 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史学家们之间互 有意见分歧。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就会有不同的 经济学说史发展阶段划分标准。例如,马克思和 恩格斯将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到19世纪下半期的西 方划分为具有科学成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和庸俗 资产阶级经济学两个发展阶段;而非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者,特别是西方的史学家,则将从古典经 济学开始到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划分为古典经济 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主流经济学三个发展阶 段(教材:北大晏智杰主编)。


以人物为线索
• 第三,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揭示 某一种有价值的观点的初创、发展、成熟的过程, 在这里,一个重要观点由谁首次提出、在何时提 出十分重要,照时下的说法,这是对知识产权的 尊重,是与国际学术规范的接轨。要行使这一任 务,按人物分析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 在很大程度上,按人物分析的研究法被其他 方法所取代,并不是由于它的传统,而是由于它 的困难,当需要进行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时,尤其 是这样。它需要研究者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这在时下急功近利的学术环境下并不“经济”。 需要坐冷板凳,需要独立思考,需要十年磨一剑。
经济学属于历史的属性规定
• 表明了经济学的理论功能主要是解释世界,认识世界。 也就是说经济科学只是对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 预言,解释和预言都是对经济世界的一种反映、认识和分 析。经济学是对于确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经济问题与现 象的研究,所以必然是问题与现象出现在前,而研究在后。 经济学理论不可能超越历史的真实而凭空设计问题和对象, 甚至不可能设计假定与前提。经济学不过是对历史状况的 一种归纳性判断。经济学属于历史的规定,表明它在说明 已经发生的事件时,有可能真实;它可以在人类思维分析 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但不属于未来,更不属于未来的真实 世界,它也就永远只能在经济实践“创造未来”的经济活 动中,产生某种不确定性的启示作用。经济学的历史属性, 也就决定了经济学是一门永远都在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中 的学科。


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在人类认识历程中 的展开。
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不能没有历史的资源,这种历史的资源首 先就是史。所以,在对史进行系统地讲述之前,先要了解经济学的历 史属性、经济学发展的历史逻辑问题。
(二)经济学历史属性的涵义
• 按照一般经济学的理解,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 投入、生产、交换和消费的一门科学。但任何经济问题与 现象都是在确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与其他社会学 科一样,经济学的研究时刻都离不开具体的历史环境与条 件。都不能脱离其研究对象特定的历史大前提。任何经济 问题或经济现象历史存在的天然性,就决定了经济学家理 论观点的提出,不能没有历史环境与条件的描述,即都有 着明晰可辨的历史属性。经济学家的任何经济理论都必须 是对于一定历史时期真实发生的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的反 映,以及对这种反映的分析与判断。这就决定了经济学在 本质上是属于历史性的学科,经济学的研究必然具有历史 的属性。
三、经济学说史的研究方法(3 三、经济学说史的研究方法(3种)
(一)以人物为线索:一种基础性的研究法
• 在已有的经济学说史著作中,按人物分析是基本的研究法,是一 种最有价值和颇具难度的方法。按人物分析历史的,不仅是中国史家 的“列传”笔法,马克思的《资本论》第四卷是对西方剩余价值理论 史的回顾,其章节安排也是以人物为主要线索的,如第一册的各章为: 〔第一章」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第二章〕重农学派;[第三章〕 亚当·斯密。即使在最近出版的外国学术著作中,按人物分析也是史较 多使用的方法 。比如,在一些介绍西方经济学说发展状况的著作中, 按人物排列的研究法也得到了采用 。中外学者普遍采用按人物分析的 研究法是有道理的。如唐庆增的《中国经济思想史》、胡寄窗的《中 国经济思想史》(上、中、下)等。首先,这种研究法在思想史资料 相对集中的情况下具有可操作性;其次,这种研究法较能反映思想家 本人的认识发展过程和理论体系;第三,这种研究法有利于清晰地勾 勒出某一种理论的原创、发展的脉络,从而确定提出者在思想史上的 地位。
<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 1972年版,第117页。
二、 经济学范式发展的三大历史时期
属于历史的经济学在其历史发展的演进进程中,必然 存在有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逻辑,这一历史的逻辑, 具体就表现为经济学的范式与范式的转换。 • 所谓“范式”,其概念源自希腊文,意指语言学的词 根或词源,后来引申为某种思想形态的源头或母体。现在 所说的“范式”,是指在某一学科内被人们所共同接受、 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共同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 最早提出“范式”概念并用来解释科学知识的历史演变和 发展的,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汤姆斯·库恩。库恩认为,任 何一门科学知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都是一个演化与革命、积 累与创新、连续与间断交替发生的过程,典型的形态是受 某个既定的哲学范式支配的积累性常规研究同突破旧范式 的创新性非常规研究交替出现的历史进程。特定的经济学 范式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

(二)古典经济学时代
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形成时期, 距今不过三百多年的时间。古典经济学的历史阶 段又可分为古典经济学范式形成时期和古典常规 经济学时期。从重农学派到亚当·斯密,是古典经 济学范式形成和巩固的时期;在这之后,经过萨 伊和李嘉图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则是古典常规 经济学发展的时期。 • 古典经济学范式的核心集中在其客观价值论 上。重农学派认为在一个经济中只有农业才会创 造财富,而其他经济部门或经济活动都不会创造 或形成价值。 •
西方经济学说史
导 论
导 论 主要内容
• 一、经济学说史的概念 • 二、 经济学范式发展的三大历 史时期 • 三、经济学说史的研究方法
一、经济学说史的概念 (一)定义
• 经济学说史是指在现代经济学产生之前人们 经济学说史 就经济问题发表的系统见解。包括:(1)由政府 决策者或社会政治家、哲学家等提出的经济主张; (2)由专业学者提出的经济学理论;(3)存在于 社会公众之中的经济观念。这三部分的资料构成 了经济学说史所要加以考察的对象。
以人物为线索
• 随着中国史研究时段的后延,人们发现越是到现当代思想资料越多,从 事经济理论研究的也不仅限于思想家,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经济问题常常引起 许多相关的学术争论或探讨,在这种情况下,按人物分析的方法变得困难了。 以另一种眼光看来,也许显得陈旧了。但是,与后来陆续出现的其他研究法 相比,按人物分析的体系结构仍然有它的存在价值。这是由于: 第一,思想是由单个的思想者所提出的,思想史的过程是由不同时期具 有代表性和作用力的思想者的思想理论构成的。没有了人,思想史就没有内 在的激活动力和逻辑轨迹; 第二,即使在思想活跃的学术繁荣时期,真正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也只 是那些主导的、创新的、对社会经济产生显著影响的观点和理论,思想史没 有必要,实际上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搜罗一个时期的全部资料(在这些资料 中,大部分往往是平庸的、人云亦云的见解),也就是说,在研究有丰富资 料的现当代时,其他的分析方法还不具备取代按人物分析的方法的可能性和 必要性;
(三)逻辑方法
• 按内容的逻辑顺序和结构,将分为若干领域、若干专 题,分门别类地考察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这可谓“逻辑 方法”。逻辑方法则舍弃实际历史过程中的曲折倒退、零 散枝节和不必要的重复,着重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思想家 各种经济观点的形成、发展及其相互影响,从整体上深刻 揭示自身发展的客观进程或规律。不过逻辑方法所关注的 所谓发展规律,只能是历史上实际发生的的抽象概括。因 此,“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更为恰当。 • 各种新的叙述方法对于深化中国经济史研究都是有益 的探索,但这些方法如不以人物的个体分析为案头准备, 有可能是割裂的、观点综述式的,这将导致对学科研究水 平提高的另一制约。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特点是经验归纳 法与逻辑演绎法并用。以马歇尔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 提出了现象描述法 。
次综合》,第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I 1。
(一)前古典经济学时代
一部经济学说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经济学范式不断革命与完善 的发展史。如果以西方作为经济学历史路径的主线的话,依据经济分 析的范式不同,经济学就经历了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 经济学(现代经济学)三大历史时期。前古典经济学时期是经济学分 析范式没有产生的历史阶段,此时也就没有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知识体 系。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则是受确定的经济学分析范式支配的 时期,它们都有着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就 在于分析范式的不同。 • 前古典经济学时期又可以称作经济学知识的原始时期。原始时期 的思想家通常会根据自已经济生活的经验和直觉来对各种经济问题发 表意见,形成观念,但缺少一套稳定的分析范式。这些关于经济的观 念虽然在某些时候触及到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问题,但总体上是散乱 的、零星的、不成系统的。原始时期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这个 时期的结束意味着经济学范式的形成。
经济学历史属性的涵义
• 经济学的历史属性是说经济学是一门历史发展的学科, 它有着一个不断继承、批判和发展的演进过程。从人类经 济活动开始一定时期后产生的经济学理论,其中合理的部 分会随着人类的延续而累积与更新下来。经济学理论自身 的发展过程,没有任何超越历史性质的要素产生,因为任 何经济学理论都只能产生于历史发生过的经济问题与经济 现象之中。经济学的历史性质提供了评价经济学的基本标 准,即属于历史范畴的经济学,判断其价值的标准也只能 是历史的。这里所说的“历史”有两重含义:一是任何经 一是任何经 济学理论,只具有历史的特殊价值,不可能是永恒的“ 济学理论,只具有历史的特殊价值,不可能是永恒的“真 理”,那种试图跨越历史而称为永恒的经济学理论事实上 是不存在的;二是以“经济学”冠其名, 是不存在的;二是以“经济学”冠其名,而实际上理论分 析演绎着的是历史上思维体系中的世界, 析演识的限制。 到当时理论思维和认识的限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