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护理常规一、中西医治疗一般护理常规1.中西医结合治疗病种多、按不同疾病护理常规。
2.注意观察有无恶寒,发热,有无出汗,时间长短,发作特点,为医生诊治提供动态信息。
3.注意观察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治疗效果。
4.饮食与口味:食欲、食粮、喜冷喜热,口中异常味觉和气味。
5.睡眠:失眠或嗜睡、入睡难易、睡眠深浅、是否多梦等。
6.二便情况:大、小便次数、形状及颜色。
7.指导用药:熟悉中药的不良反应及服药要求,如温度、时间等和用药后反应。
8.对症处理: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解除疼痛,治疗和预防便秘、腹泻、自汗盗汗、静脉炎、发热、褥疮等,治疗放化疗后口腔炎、胃肠道反应、粒细胞减少等。
9.将西医病情观察方法与中医望、闻、问、切相结合,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辨证施护。
10.注意情志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1.指导患者药膳饮食。
12.针对病情给予中医健康宣教,指导相应的中医护理保健方法,做好出院指导。
二、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晚期重症者,卧床休息。
3.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并通知医生: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每日记录大便次数;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5.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
6.经常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疼痛者,做好疼痛护理。
7.遵医嘱准确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8.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
9.关心体贴患者,注重情志疏导,消除各种不良刺激,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进滋阴、补血、益气等扶正的之品。
11.预防院内交义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2:做好出院指导,完成护理满意度调查。
三、中医肿瘤科常见症状护理常规(一)呕吐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对症处理,予耳穴压豆、穴位按摩减轻呕吐症状,注意防范并发症。
3.呕吐严重者,卧床休息,不宜过多翻身,吐后不宜立即进食。
4.呕吐时宜取侧卧位,轻拍其背,吐后用温水漱口。
对卧床不起或神志不清者,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而窒息,必要时将呕吐物留样送检。
5.观察和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6.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小量渐进热服。
7.饮食护理:进食时保持心情舒畅,宜少食多餐;肝气犯胃者,可给予理气降气食物;食积者应节食;虚寒性呕吐宜温热性饮食,忌生冷不洁和肥甘厚味之品,尤忌甜食。
8.情志护理: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肝气犯胃者,保持心情舒畅。
(二)便秘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鼓励并指导患者根据病情作适当腹肌锻炼,有利于促进肠蠕动。
3.指导患者进行通便的腹部按摩及穴位按摩。
4.观察排便间隔时间、大便形状、便后有无出血、腹部有无硬块、有无腹痛等情况。
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应在清晨或睡前服用,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
6.饮食护理:饮食宜富含粗纤维,多饮水,忌食辛辣、煎炸食物,勿过食生冷食物;脾虚气弱、脾肾虚、阴虚肠燥者,可是饮温开水冲服蜂蜜一杯;肠道实热、畅道气高者,可晨饮冷开水一杯。
7.情志护理:便秘患者常有焦虑、烦躁心理:要多给予心理流导,消除疑虑,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9.临证(症)施护;实秘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水代茶饮:虚秘者注意防寒保暖,可予热敷、热炭:肛肠疾病而致便秘者,遵医嘱便后可用中药熏洗。
(三)痛证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2.伴有发热、出血时,绝对卧床休息。
3.疼痛未明确诊断时,尤其是腹痛者,禁用镇痛剂。
4.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时间、面色、生命体征等;观察呕吐物、二便及伴随症状。
5.给药护理:汤药一般宜温服;癌痛根据药物滴定,按时给药,观察有无暴发痛,及时处理: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对症处理。
6.饮食护理:饮食官清淡、富营养;热证忌辛辣烟酒;头痛、胸痹(心痛)、胁痛等感油腻饮食;急性腹痛诊断未明确时应暂禁食。
7.情志护理:稳定患者的情绪,解除思想顾虑,配合治疗;多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安心养病。
8.临证(症)施护:高热性头痛可用冷毛巾敷前额部,观察耳部反应点,耳穴压豆止痛。
心痛发作,遵医嘱给予急救药物,如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胁痛重者遵医嘱取中药熨胁痛区。
(四)汗证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鼓励患者加强体育锻练,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感冒。
3.汗出后用干毛巾擦拭,及时更换衣被,安静休息。
4.观察出汗的部位、时间、性质、量等情况,如有异常,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和记录服药后汗出的情况。
6.饮食护理:饮食宜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注意补充水分,忌食辛辣之品;盗汗者可给予酸性饮料及滋阴补品;自汗者,可食清淡、滋养之品。
7.情志护理: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劳累。
8.临证(症)施护:自汗者可用大采煎水代茶饮:监汗着,通医临给予止汗青入游前敷神阙穴;脱汗者,遵医嘱艾灸百会、涌泉穴。
(五)哮喘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2.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问、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3.呼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4.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燕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
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夜间喘拱、咯稀泡淋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5.给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氨茶碱等解疼止喘药,观察用药效果和反应: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6.饮食护理: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
饮食宣清淡、富营养,不宣过饱、过甜、过成,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7.情志护理: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8.临证(症)施护:哮喘发作时遵医嘱针刺:痰色黄稠时,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翻身拍背。
(六)胃脘痛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胃痛持续不停、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且拒按时,观察有无呕血、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脾胃虚寒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6.饮食护理: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7.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8.临证(症)施护: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艾盐包热熨中脘穴。
七)水臌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患者宜卧床休养,因腹胀而致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坐卧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脾肾阳虚者宜住向阳病房。
3.对长期卧床和重症行动不便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
4.注意观察神志、腹部形态、尿量及喘促、出血、呼吸、气味等情况,每日测量腹围、记录出入量。
出现烦躁失眠或静卧嗜睡、语无伦次、神昏谵语等肝昏迷之先兆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抽放腹水时,应注意观察并记录腹水的量、颜色、性质等情况,密切观察抽放腹水后的病情变化,防止肝昏迷、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5.给药护理:食管静脉曲张者,药丸研碎后服用。
中药汤剂浓煎一般温服,寒湿困脾者趁热服用,湿热蕴结者凉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6.饮食护理:饮食以富于营养、易消化为宜。
厌食者,饮食宜清淡可口并多样化,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煎炸、刺激性或硬固食物。
限制钠盐的摄入。
高血氨时禁用高蛋白饮7.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治疗。
8.临证(症)施护:消水退肿协定方局部使用消水退肿。
(八)水肿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重症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使用气垫床减低皮肤压力,高度水肿而致胸闷憋气者可取半卧位,下肢水肿重者适当抬高患肢。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压疮的发生。
眼睑及面部水肿时可垫高枕,阴囊水肿者用提睾带托起。
水肿部位外置中药包吸水治疗,如玄明粉。
4.观察水肿部位、程度、消长规律、尿量及颜色、体温、血压、舌脉等变化。
准确记录24h 出入量,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无尿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5.给药护理: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擦舌或少量频服。
6.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腻之品。
水肿初期遵医嘱给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
饮水量视尿量而定,一般以总入量多于前1日总出量500ml为宜。
高热、呕吐、泄泻者则适当增加入量。
7.情志护理:鼓励患者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胸闷、气促、口后紫钳者,道医嘱吸氧。
恶心呕以不止者,可服热姜糖水或遵医嘱用止吐药。
(九)黄疸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传染性疾病执行消化道隔离。
3.口臭、齿衄、呕吐者,做好口腔护理。
皮肤瘙痒者保持皮肤清洁。
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4.密切观察黄疸部位、色泽、程度,体温、血压、舌脉、三便以及有无呕吐、腹胀、腹水、神昏等情况。
言语不清、神昏谵语、或四肢震颤时报告医生。
并配合处理。
呕血、便血或高热烦渴、恶心呕吐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5.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
神昏不能口服时遵医嘱鼻饲给药或保留灌肠。
6.饮食护理:饮食以低脂、低蛋白、清淡、半流质为宜,忌食肥腻、辛辣、烟酒之品。
7.情志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给予心理疏导,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
8.临证(症)施护:腹胀满重者排除活动性出血可遵医嘱予穴位贴敷、热熨促进肠蠕动,恶心、呕吐者合谷穴位按摩遵医嘱足三里穴位注射。
(十)泄泻1.按中医肿瘤科一般护理常规。
2.对症处理:无禁忌者长按两侧天枢穴10分钟,按摩断腹污穴1分钟。
3.急性泄泻者应卧床休息,长期卧床者应定时翻身,泄泻后清洁肛门。
遵医瞩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验。
4.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
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